•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以音樂之名譜寫史詩——評音樂劇《烽火·冼星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06日09:08 來源:中國藝術報 易文翔

      創作關于冼星海的音樂劇,將他的音樂融入故事之中,在舞臺上呈現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的生平事跡及人格品質,以期得到那些對這個人物有一定認知的觀眾的認可并引起他們的共鳴,這絕非易事。 《烽火·冼星海》的創作團隊偏偏迎難而上,用劇中所說的“頂硬上”精神,完成了這部大型原創音樂劇。

      音樂,是冼星海的夢想與追求,也可以說是他一生的主旋律。抗戰期間,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 《在太行山上》 《二月里來》等幾百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為民族解放運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尤其《黃河大合唱》 ,以鮮明獨特的特性、氣勢恢宏的音樂規模、催人奮進的強烈號召力和凝重深刻的思考力征服了世界,是一部用音樂譜寫的民族史詩。 《烽火·冼星海》抓住了這個主旋律,劇情的時間跨度是1935年冼星海從巴黎回國到1939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誕生,劇作的主體著力表現冼星海的音樂創作成長之路:從回國初始知道不能寫什么音樂,卻不清楚要寫怎樣的音樂的迷茫;到參加救亡活動后意識到音樂能成為抗戰的武器,積極投身抗日寫出《救國軍歌》 《在太行山上》等優秀作品;再到奔赴延安,進一步深入思考音樂與祖國、民族的關系,大膽探索,在音樂形式民族化、內容的戰斗性與作品時代感的完美結合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創造出歌頌民族精神的大合唱。由此,“烽火”與“音樂”完美融合。

      音樂,是這部劇的靈魂。劇中的親情、愛情、友情亦是圍繞著音樂展開,情節、動作、舞蹈都根據音樂編排。劇作者將冼星海創作的歌曲融入劇情,且推動著劇情的發展,幾乎每一次的高潮都源于歌曲的創作,如《救國軍歌》的誕生、 《在太行山上》的誕生、 《生產大合唱》的誕生、 《黃河母親》 《黃河大合唱》的誕生等等。冼星海的音樂創作歷程構筑全劇的“主干” ,其他音樂即是配合“主干”完成音樂與戲劇的融合,展示音樂的戲劇性魅力,如廣東民歌《頂硬上》的重復再現、貫穿始終,既展現人物性格、體現嶺南風味,也是音樂結構整體性的考慮,一定程度上增強結構的內在邏輯和劇情內容的統一;又如將錢韻玲、王曉歌對冼星海產生愛慕之情設置在冼星海街頭5分鐘創作《救亡軍歌》的時候,音樂象征角色的性格、內心的活動與情節的變化,愛情的線索鋪設開來,又未與“主干”割裂,讓戲劇與音樂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實現了融合。

      在舞臺上將一個觀眾熟知的人物演繹得可親可信,關鍵在于細節的把握和情感的傳達。 《烽火·冼星海》的主創在這兩方面都下了不少工夫。細節的把握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劇的各場戲,除了充分展現冼星海的音樂才能,同時也見縫插針地還原了生活中的冼星海:生活窘迫,母親病重無錢醫治,被迫當琴;創作時愛吃白切雞、白糖;靈感受阻時驅趕塞克家的雞借機發泄苦悶……將生活的點滴化作人物的光彩,人物形象因此而真實可感。

      情感的傳達是音樂劇的重中之重,抒情性音樂將人物的內心獨白變成了動人的詠嘆,比如錢韻玲、王曉歌、塞克對各自愛慕之人心生情愫的那一場戲,多人心聲并置,同一旋律,不同的聲音交織,人物的情感一目了然,故事發展的另一條線索也隨之浮現。較之含蓄的愛情,劇中熾烈的情感更集中于烽火歲月熱血青年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感伴隨著情節的推進層層疊進: 《救國軍歌》的振奮昂揚, 《在太行山上》浴血奮戰的壯烈激越, 《情定黃河》的深情與壯美,《黃河大合唱》的恢弘大氣……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贊歌,凝聚著創作者深厚的情感,劇作者借用音樂實現情感的移接,也希望傳達給人以悲壯、崇高、浪漫的審美體驗和激揚、詩意的審美享受。

      《烽火·冼星海》全劇共兩幕八場,它的情節簡約,但結構卻是大膽的,制作更是大氣的。主創采用了全息影像技術,為劇中的場景、人物、情節、舞蹈等提供富有視覺沖擊力的、逼真的環境。每一幕都是以冼星海寫給母親的書信為開始,書信在舞臺上的呈現采用的正是全息投影技術,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信中的每一個字。而躲避轟炸、逃亡防空洞以及炮火紛飛的太行山、雄偉奔騰的黃河等,這些場面壯觀、背景宏大,原本在舞臺上受到布景限制而無法施展出來的激昂遼闊,在這部音樂劇中通過全息影像技術一一展現,為全劇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

      歷史,要銘記;英雄,要祭奠。201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藝術領域掀起了這類題材創作的熱潮。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指導,南方歌舞團創作的這部大型原創音樂劇《烽火·冼星海》在同類題材中,算得上是一部具有特色的作品。但從“多維戲脈”的角度來看,這部劇仍有可打磨的地方,比如歷史人物拘泥于“實” ,戲寫得有點平,不如虛構人物王曉歌出彩;道具的象征意義標簽性過強,表現過于直露,這些方面都有可改進之處。一部傾力打造的音樂劇,應該不僅僅停留在紀念意義上,變成真正的精品力作,才是努力的方向。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