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寫不盡的歷史唱不完的戲——從新編歷史戲看中國豫劇新氣象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01日13:48 來源:中國藝術報 金濤
    豫劇《九品巡檢暴式昭》劇照  摯友  攝豫劇《九品巡檢暴式昭》劇照 摯友 攝

      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期間,幾出新編歷史戲頗為引人關注。在介紹這幾出戲之前,記者想先說一說展演月中的另一出戲《朱麗小姐》 。這個名字有點洋氣的豫劇,改編自歐洲著名劇作家斯特林堡的同名代表作,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王紹軍說,這是他給學生角色創作課布置的練習作業。 《朱麗小姐》共排過兩個版本:民國版和古典版。民國版改編容易,因為清末民初思想開放,年輕人打破封建禮教追求愛情,人物心理和行動都貼合原著;古典版卻面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改編難度極高。但王紹軍卻堅持把古典版推上了大舞臺。為什么?因為民國版的可視性、觀賞性不夠,難于定扮相、安程式,缺少高度凝練、程式化的戲曲語言,而古典版歌舞空間更加豐富廣闊。

      由此可見,相比影視、話劇藝術,戲曲用古裝形式更容易發揮優長、吸引觀眾,歷史戲創作必然成為戲曲新創劇目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展演月期間,一批豫劇新編歷史戲讓北京觀眾耳目一新。無論是上演過千場、一直唱到百老匯的《程嬰救孤》 ,還是已經拍攝了電影版本的《大明皇后》 ,抑或是2014年新排的《蔡文姬》 ,唱響反腐題材的《吳琠晉京》 《九品巡檢暴式昭》 ,都可圈可點,展現出豫劇新編歷史戲的新氣象。

      堅守傳統、關切現實

      挖掘歷史與鄉土資源、賦予劇作濃郁的現實品格,是此次展演中新編歷史戲一個突出亮點。河南豫劇院二團的《九品巡檢暴式昭》 ,山西長治豫劇團的《吳琠晉京》 ,均取材自河南、山西當地歷史故事。暴式昭是清末光緒年間河南滑縣人,曾赴蘇州任九品巡檢官,為官清廉,被撤職后全家竟窮得無米下鍋;吳琠是山西長治人的驕傲,當地曾有民謠“沁州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 ,吳閣老即指清初康熙年間的內閣大臣吳琠。這兩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一個管治安抓盜賊,是七品芝麻小官的下屬,一個位高權重,是京城要員,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吳琠寧肯手頭沒錢孩子連京城的烤鴨都吃不上,也不向權貴低頭;暴式昭寧愿家人挨餓,也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自“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為社會焦點,也成為文藝創作的熱點。千里為官,不管大官小官,是為黃金白銀,還是為黎民蒼生? 《九品巡檢暴式昭》 《吳琠晉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在反腐問題上給出了鮮明的回答。誠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所說, 《九品巡檢暴式昭》這樣的作品發掘出來不尋常,一個地方搞文化名片,不要求多,搞好一個,就能惠及當代,傳至千秋。

      如果說上述兩部戲直接抓到了社會的痛處,那么《程嬰救孤》的現實觀照則相對含蓄。2003年,評論家康式昭曾參加過《程嬰救孤》的創作研討,他感受最深的是,當時中國文藝界刮起了一股小小的“邪風” ,解構盛行,顛覆是非、善惡、美丑,誰不談解構誰就落后,話劇舞臺上對《趙氏孤兒》這一經典名劇也出現了解構。在這種情況下,豫劇《程嬰救孤》實現了一種突圍,堅守了民族傳統的美德,歌頌正義、鞭笞邪惡。康式昭說,今天像“范跑跑”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從可悲的逃兵變成了可恥的逃兵,而《程嬰救孤》鮮明地反對了這種個體生命至上的謬論,堅守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

      塑造立得住、傳得下的人物

      固本求源,塑造戲曲舞臺上立得住、傳得下的人物形象,是本次展演豫劇新編歷史戲的一大追求。 《程嬰救孤》已經上演過千場,曾到法國、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演出。今年11月,它還將再次走進美國百老匯,目前門票已賣出七八百張, 《程嬰救孤》已成為中國戲曲中一個現象級作品。研究這出戲,王紹軍特別關心的是類型鑒別。作為傳記片, 《程嬰救孤》的成功在于描繪了程嬰由民到士的成長過程,塑造了高風亮節、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形象。王紹軍認為,豫劇版本的《程嬰救孤》 ,從思想立意到主演李樹建的個人藝術風格,較全面地完成了人物塑造。李派老生的表演藝術,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是李樹建傾其半生的藝術結晶。

      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是全國首家省級民營戲曲表演團體,他們3月28日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的《大明皇后》 ,同樣是一部傳記片。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在展演月劇目中時間最長,王紅麗塑造的馬皇后,“賢、慧、德、智” ,又帶著點俏皮、任性,深受觀眾喜愛。仲呈祥高度評價了這部戲:體現了豫劇特色,具有濃郁的喜劇色彩,說真話、述真情、求真理,以小見大,揭示了深刻的主題。王紹軍則感慨, 《大明皇后》通過審腳看人心,向觀眾傳遞了世俗而深刻的道理,既可以演給讀書人看,也可以演給普通老百姓看,已成為劇團的“吃飯戲” ,是小皇后豫劇團劇作風格、劇種風格和劇團風格不斷融合的結果。

      展演期間,新編歷史戲中的不少新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吳琠晉京》中飾演吳琠的女演員李繼梅,為塑造豐滿、鮮明的人物形象,她每演出一場就要剃一次光頭,李繼梅穩重的臺風與精彩的唱腔贏得了專家與觀眾的好評;又比如汪荃珍在《九品巡檢暴式昭》中飾演的女老板許虎姐,販大煙開賭場,背靠官場大山,這樣一個反面阿慶嫂的角色,在戲曲舞臺上很少見,汪荃珍將其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生活化基礎上開掘豫劇發展新向度

      開拓豫劇新向度,增加豫劇的歷史厚重感與文人色彩,體現了本次展演中新編歷史戲的大膽探索。豫劇一向以接地氣著稱, 《三哭殿》 《打金枝》都是宮廷戲,唱的卻是家長里短,百姓愛看。 《朝陽溝》說的是上山下鄉,主題早已過時,但劇中人物生動的對話一直傳唱不衰。生活化已成為豫劇一大傳統,不過某種程度上過于生活化也會形成束縛,比如才子佳人題材在豫劇舞臺上就比較缺乏。從此次展演中,可以發現豫劇新編歷史戲中歷史厚度與文人戲分量的增加, 《程嬰救孤》是一例,另一例是由河南豫劇院二團演出的《蔡文姬》 。蔡文姬是話劇舞臺上的經典形象,這一才女形象出現在豫劇舞臺上,堪稱突破,增添了豫劇的文學色彩。仲呈祥認為,紅色娘子軍在海南革命史上僅存在一年多時間,卻影響至今,瓊崖縱隊雖然23年屹立不倒,現在卻少有人知。同是在海南的革命隊伍,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一個重要原因是關于瓊崖縱隊缺少成功的文藝作品表現。由此記者感到,如果《蔡文姬》能夠成為豫劇舞臺上的經典,讓蔡文姬續寫《漢記》這種文化擔當留在百姓心中,那么關于蔡文姬的歷史、關于《漢記》的故事,必定會吸引更多的后來者去研究,戲曲在高臺教化之外,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將進一步加強。 《蔡文姬》在歷史厚度方面也做了開掘,比如對曹操這一形象的塑造,依然保持其奸雄特點,寫他為脅迫文姬留在漢地著《漢記》 ,假意要殺文姬現在的丈夫,斷絕文姬返回胡地的念想,但又通過曹操自述戎馬生涯,寫他“無數次親手掩埋親兄弟,無數次陰謀背叛冷箭穿……心頭忍得千把刀,方能夠經血雨傲酷寒昂首挺立在人間” ,唱出一代梟雄為成大事犧牲個人情感的胸懷,點醒文姬,促使她安心寫作《漢記》 ,將整部戲推向高潮。

      對于豫劇新編歷史戲,專家也提出了很多希望。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王馗提出,新創劇目有沒有把握住戲劇應該有的藝術本色?一個劇團中,角兒很重要,龍套也很重要,能否全面發展?能不能留下好聽的音樂,讓觀眾看過后腦海里帶著旋律回家?王馗說,這些不是一個劇團的問題,而是戲曲發展的普遍問題。豫劇在新劇目創作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探索,值得認真總結,豫劇藝術名家不僅要引領豫劇,也要引領中國戲曲前進的方向與風格。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