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劇院,如何走出困境和誤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3月31日09:30 來源:人民日報 陳 原
      哈爾濱大劇院內景。    資料圖片  哈爾濱大劇院內景。   資料圖片
     天津大劇院內景。    資料圖片 天津大劇院內景。   資料圖片

      正在天津大劇院舉行的第三屆曹禺戲劇節吸引了全國戲迷的目光,4個月內,8部國外知名大戲、7部國內熱門大戲、10部精彩的小劇場話劇再加各類藝術講座相繼舉行,連北京、河北和其他地方的觀眾都紛紛趕往天津看戲。而一直在北京舉辦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第六屆也將移師天津大劇院,這條消息更是引發了北京、天津,甚至全國輿論的關注。在很多劇院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狀態下,天津大劇院為什么具有如此的吸引力?

      據統計,本世紀以來建成的專業劇場已有300多家,全國劇院總數則達到2000多家,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劇院有40多個,其中,國際一流的設計和設施不在少數。但是,這些劇院全年演出超過50場的只占總數的35%,功能開發不足、資源浪費嚴重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問題都在提醒各地,提高劇院運營管理水平、培育劇院管理人才,已經刻不容緩。

      經營管理,成功經驗在哪里

      在劇院建設的十幾年中,盡管經營管理普遍存在各種缺陷,但也有一些地方不但發展迅速、成就突顯,而且還贏得了世界的目光。國家大劇院的8年運營就受到高度評價,院長陳平集8年經營管理經驗而完成的理論著述《劇院運營管理》已經出版,為未來的劇院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而我國最早建成的現代化劇院——上海大劇院,在2013年經過重新定位、改變經營業態之后,劇目建設、演出數量等各方面也在國內各劇院中名列前茅。

      天津大劇院和廣州大劇院的快速發展也令全國矚目,一個坐落在原本舞臺演出滯后的直轄市、一個屬于省會城市,其經營管理水平和成就都有不少值得總結的成功經驗。

      4月29日,天津大劇院將迎來4周歲的生日。短短4年,用“異軍突起”來形容天津大劇院最為恰當,自2012年4月29日至2015年底已經演出1500場,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

      如今,去天津看戲已經成為周邊地區、包括北京在內的一種文化時尚,世界各地的名團、名家紛紛登上天津大劇院的舞臺,一部部世界優秀的話劇、交響樂、歌劇,有的還是難得上演的佳作,每天晚上都能展現在觀眾面前。天津大劇院的連臺好戲提高了天津在全國的文化地位,其成功經驗就是以節帶動劇院演出,曹禺國際戲劇節、國際歌劇舞劇節和青年古典音樂節,已經成為天津的文化品牌,另有貫穿全年的演出系列,如小劇場戲劇展、雙周舞蹈劇場、鋼琴總動員、親子劇場等,都為天津舞臺帶來了活力,而所有節目都是從國內外舞臺嚴格篩選出來的精品。

      據天津大劇院院長錢程介紹,原先提到天津,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戲曲、曲藝,但自從天津大劇院開業以來,全國的觀眾都逐步感受到這座城市文化的變化。“藝術,改變城市性格”這句濮存昕抄寫在小本子上的格言,其實就出自錢程之口。在錢程看來,節目的質量是關鍵,“2015年上演的話劇《伐木》,今年的話劇《英雄廣場》《理查三世》《阿波隆尼亞》《殉道者》,都是近年來國際舞臺上難得的佳作。”錢程認為,大劇院要講節目質量就不能跟在別人后面跑,必須與國際舞臺同步,這樣才可以真正提升天津的文化地位。2014年,當代歌劇《戰爭與和平》在天津大劇院上演引起了轟動,為什么要引進這部歌劇,錢程解釋說:“大家一聽當代歌劇,下意識的反應肯定就是難懂的、缺少動人旋律的,但這是誤解,其實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當代歌劇到底什么樣。《戰爭與和平》在莫斯科只演過10場,2014年到天津演出了6場。”天津因此擁有了演出知名度。

      廣州大劇院屬于中演院線,是廣州新建七大標志性建筑之一。如此先進的劇院,如果經營管理不善,就是巨大的浪費。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專門成立了廣州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下設演出管理、營銷管理、品牌管理、藝教管理、舞臺技術、物業管理六大中心, 2010年5月廣州大劇院開業運營,當年就實現營業收入2200多萬元,5年來,營業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去年超過1億元。統計數據顯示,5年間,這里平均每年演出活動400多場,每年有25萬人次走進劇院。

      廣州大劇院也是以品牌取勝,靠“一節四季”,即廣州藝術節、周年慶典演出季、名家名團演出季、陪你玩一夏演出季和新春演出季,激發出舞臺的巨大活力,而且還聯手世界一流劇院和歌唱家,制作了《圖蘭朵》《托斯卡》《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門》等經典歌劇的“廣大版”,成為擁有制作能力的大劇院。這些都形成了廣州大劇院的品牌,“品牌建設是廣州大劇院成功的關鍵,有了品牌,就有了廣州大劇院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就有了在全國演出行業中的位置。”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說。

      不過,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這樣可以面向世界選擇節目的地方并不多,更多的劇院,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劇院恐怕還是要照顧本地觀眾的欣賞習慣。河北固安的大劇院近些年專門引進戲曲名家和名團,不但讓很多劇團有戲可演,也拓寬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視野,充實了劇院舞臺。

      運營資金,完全依賴票房嗎

      進入文化市場以來,人們似乎都認為演出應該靠票房維持,院團如此,劇院更是如此,一些劇院一開始就以自負盈虧為目的。但隨著劇院的發展,各地發現,無論怎樣經營有方,票房如何看好,劇院還是難以自負盈虧。目前,各地新建大劇院運營基本離不開政府補貼,但補貼的方式有多種:有的劇院由政府補貼水電等能源的開銷;有的劇院則是直接由政府劃入財政撥款;有的劇院是演出多少場以上政府就補貼多少錢;還有的是依據公益演出、低票價的數量,加以補貼。

      說到劇院運營,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認為,一家劇院,運營之前應該首先想到定性,是盈利還是非盈利,如果非盈利,其票房收入占運營成本的比例就只能是一部分;再就是劇院是專業還是非專業也要明確,這個劇院到底是只演一個門類為主,還是各個門類都有;然后就是觀眾的定位,是僅僅滿足于地方觀眾,還是面向全國、面向全球。

      在今年1月國家大劇院舉辦的“中國劇院管理論壇”上,很多專家都提出,劇院建設一定要擁有適應本地的管理模式、還要有一套培育觀眾的方式。目前運營比較出色的劇院,比如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天津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等,幾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都創辦了一系列公共普及教育課程,有名作導賞、大師班、少兒班、假日欣賞、休息空間演出等。5年來,廣州大劇院共舉辦大眾藝術教育類活動529場,參與人次30多萬。

      劇院建設,最缺的是什么

      劇院紛紛拔地而起,但管理經營人才卻遠遠跟不上,這是各地劇院的強烈呼聲。沒有管理人才,當然也就談不上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陳平院長的《劇院運營管理》一書,其實也是想將自己的實際經驗和理論總結介紹出去,加快人才的培養。目前各地劇院運營有三種模式:第一是自建自管模式,第二種是委托運營模式,第三種是合作運營模式,各有成功的經驗。這三種模式所需要的人才基本都來自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培養需要時間、磨練也需要時間,但眼下的劇院建設又時不我待。而天津大劇院則屬于第四種:民營模式。在我國劇院經營管理人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民營模式的靈活,可以讓有潛質的人才迅速集結。

      天津大劇院運營團隊所有員工加起來不過150人,精兵強將,沒有一個國家編制,但這樣的模式在運營中也不是一帆風順。錢程認為,對民營企業的諸多誤解和因此形成的市場壁壘至今無法改變。例如有的地方在演出市場中推出惠民卡,可是規定只能觀看國有院團的節目,而不允許民營企業參與,結果,形成了不公平的競爭。所以,培育公平的市場環境,對劇院建設尤為重要。

      劇院人才,除了經營管理者外,其他行當也很匱乏。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說,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劇院聯合制作演出了《戰馬》。這部戲對國家話劇院來說,最大收獲就是培養了一批從事劇場舞臺技術的人才。全國巡演時,他發現很多劇院在舞臺技術人才方面都是短板,因此他迫切希望,在學校趕緊設置舞臺技術專業,“沒有強有力的技術力量就無法支撐舞臺藝術的快速發展”。

      劇院建設,不能總盯著新建大劇院,改造老舊劇場也是一種建設,這是一些地方日益形成的新認知。這些認知,讓人們感覺到確立務實觀念在劇院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國家藝術節的舉辦,是一些省市興建劇院的推動力,但節后如何管理經營這些劇院又成為難題,有的省市因藝術節而建的劇院最后都冷冷清清。今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將在陜西舉行,是新建劇院還是充分改造固有設施,成為陜西思考的問題。3年來,陜西省按照“量力而行、經濟適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標準、適當超前”的原則,先后4次對近百個場館拉網式調研考察、反復論證。陜西的主管部門認為,陜西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費有限,藝術節的場館建設主要以改造為主,盡量盤活現有資源。這種認知為節儉辦節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式。

      劇院,特別是大劇院,劇目生產是發展之路,而且劇目生產也可以激活當地的文藝院團,這是劇院管理專家的一致看法,而且劇目生產也是世界各地劇院建設的成功經驗。但目前我國具備生產能力的劇院極其有限,資金、人才,都是缺口,這恐怕只能寄希望于未來了。

      今年,哈爾濱大劇院已經由錢程接手經營,一系列國內外的優質節目即將登上哈爾濱的舞臺。看來,引進外地現有的成功管理經營模式和人才,也不失為劇院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