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可謂軍旅舞蹈堅守并眺望的一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大背景下,軍旅舞者認真堅守著“為兵服務”的文藝陣地。回顧歷史,軍旅舞者們 具有戰爭年代拯救民族的重要參與者、轉折時期拯救人性的大膽開拓者、發展時期拯救文化的探索創新者等諸多“身份”。只要一到國家重要的節慶活動,比如奧運 會開閉幕式、抗戰紀念晚會等,需要用文藝來構建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以及國際形象時,舞蹈界承擔著這份藝術使命的大多還都是軍旅舞蹈工作者。剛剛 過去的這一年,軍旅舞蹈參與了多個國家重大晚會及國家藝術基金、“培青計劃”基金扶持中的活動。例如“舞動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舞蹈精品晚 會”、“保衛黃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舞蹈專場晚會”、大型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中央軍委慰問駐京老干部迎新春文 藝演出等重大活動的演出。諸多經典節目再次上演,如《士兵與槍》《緊握手中槍》《到戰火中去》《那一片蘆蕩》《我等你》《彩虹橋》《步調一致》《鐵道游擊 隊》(片段)《看齊·看齊》《決戰疆場》等作品;此外,海政文工團還創作了群舞《班長您好》、獨舞《海上調音師》、男子三人舞《航飛計劃》、獨舞《鄉 愁》、三人舞《盼》、雙人舞《我與白浪花》等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海軍的女子陸戰隊、機電兵、航母航空兵、和平方舟官兵、水面艦甲板水兵等。
軍旅舞蹈自身的審美屬性決定了它多樣化的創作形態,除了國家各種主題晚會的需要,它還有舞蹈藝術學科化探索與建設的使命。一些軍旅舞蹈編導參與 地方文藝團體創作以及得到國家藝術基金、“培青計劃”的支持,這些對軍旅舞蹈藝術學科化探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前線文工團的王勇、陳慧芬為遼寧 芭蕾舞團編創的《八女投江》,空政文工團的楊威為北京現代舞團編創的《大地震》,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的楊笑陽為山西編創的《呂梁英雄傳》,以及在 “培青計劃”支持下展演的作品,如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王迪的現代舞《9°N藍》、解放軍藝術學院張志的現代舞《蛻》、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蘇鵬的 《花生》等。這些作品大多都是高揚主旋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激發愛國熱情、弘揚 中國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還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凝聚了正能量,用舞蹈的形式“振民心、壯軍威、揚國威”。
可以看出,軍旅舞蹈總是有著其特定的美學追求,這種美學風格可以稱其為“正大氣象”。“正”是強調軍旅舞蹈應表現堂堂正氣、雅正之態、正本清源 和正大光明之容的美;“大”意在標舉大氣磅礴的雄渾舞蹈風格,是大氣凜然之態,是陽剛崇高之美,是“致廣大而盡精微” 之風,是大國精神之象。“正大氣象”的美學風格需要“三點支撐”:第一點,需要偉大的人格和深厚的感情。孟子曾經把“正大”歸因于人格的修養,認為,充實 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軍旅舞蹈創作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為社會、為人民作出奉獻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這種“光輝”;第二點,需要藝術的形式 美和意境美。如同司空圖所說,是“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的意境;第三點,需要始終遵循軍威軍魂的高揚。
這三點藝術精神在軍旅舞蹈創作中一直在積極貫穿。“正大”是對國家、民族共同命運的關懷,是對成為卓越高尚人的追求,是對真理和正義的熱愛和為 之而犧牲的精神。而“氣象”就是在表現個體生命與宏大的歷史、時代、社會之間的藝術形式探索。“正大氣象”的美學精神是軍旅舞蹈藝術生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