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昆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昆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于一定的區域。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臺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于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么?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于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于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里就會在哪里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象,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臺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并成為臺灣與京劇并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于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試想,當年臺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臺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臺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托,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象。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里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里,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里。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并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并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余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大祭樁》赴意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河南豫劇團還與臺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并登上紐約百老匯舞臺,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采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臺的先河。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并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于被打破。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系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并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并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后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恒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于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臺優秀劇目輪番上演。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作者單位: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