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朱迪·凱莉(英國倫敦南岸中心藝術總監) 張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董事長) 任姍姍(本報記者)
中國新一代的劇院不要成為傳統戲園子,而要成為吸引全城、全國乃至全世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此跨界合作、激蕩藝術創造力的空間,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靈魂。
我們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問題,我們的文化消費迫切需要實現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轉換。
一個國家如果只講求物質文明的話,這個國家就會丟掉自己的靈魂。
3月3日至4日,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合舉辦“中英藝術中心&劇院管理高端對話”。這也是2016年中英創意系列對話的開幕活動,倫敦南岸中心藝術總監朱迪·凱莉,巴比肯藝術中心創意學習總監肖恩·格雷戈里,威爾士千禧中心商業運營策略總監喬納森·波伊納,與國家大劇院、天津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等十幾家劇院的管理人員,上海話劇中心等藝術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政府機構人員互相取經。
本報記者特邀請參加此次對話的中英雙方代表,從“第一線”的劇場管理實踐出發,講述他們對于劇院觀眾培養、藝術中心可持續經營模式以及中英文化交流方面的心得。
一出好戲
讓陌生的地方熟悉起來
記者:中國的劇院管理乃至演出經營業態似乎走在了一個新的“岔路口”。據統計,從1998年至今,我國新建和改建的劇場達260個,目前國內劇院總數已經超過2000家。而另一項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劇場演出總收入不足百億,全年演出超過50場的劇場只占劇場總數的35%。我們的劇場為什么不吸引觀眾?
張宇:劇院建設的速度、多樣化的劇場和演出形態,對大劇院的管理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新一代的劇院不要成為傳統戲園子,而要成為吸引全城、全國乃至全世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此跨界合作、激蕩藝術創造力的空間,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靈魂。另一方面,我們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問題,我們的文化消費迫切需要實現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轉換。我們的舞臺演出、電影電視等文化產品和文化供應總量在全世界居于前列,但坦白地講,適銷對路的東西遠遠不夠。
記者:講到適銷對路,在北京這個全國最主要的文化消費市場,好劇從來都不缺少觀眾。比如,之前在北京連續演出兩個月的音樂劇《劇院魅影》,即便到了最后一場依然觀眾爆滿,一票難求。
張宇:《劇院魅影》是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演出大戲,曾在全球演出7萬多場,被全世界的觀眾檢驗過。這次在北京演出了8周,在廣州演出了40場,總票房超過了1.2億元人民幣,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從去年11月開幕到現在,因為《劇院魅影》《北京法源寺》,至少有10萬人走進了天橋藝術中心。這說明,好戲能讓陌生的地方與觀眾熟悉起來。當然,我們后來也舉辦了許多場觀眾見面會、講座、論壇等。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英國同行特別是倫敦南岸中心的啟發。據我所知,自5年前朱迪·凱莉接任藝術總監以來,倫敦南岸中心的年度觀眾總量從100萬升至800萬—900萬人次,倫敦南岸中心也成為倫敦第三大旅游景點。
記者:要知道,目前倫敦的全部人口不過860萬,這相當于倫敦人每年至少有一次走進南岸中心。這是怎么實現的?
朱迪:倫敦南岸中心處于一個黃金地點,我們緊鄰泰晤士河,同時擁有八九個室內外不同的演出場地。而且,我們每年只有圣誕節那一天關門,其他364天從早上9點半到晚上9點半燈火通明。因此,南岸中心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劇場,而是一個綜合的社區文化中心。人們可以在這里享受藝術、學習知識、朋友聚會,或是舉辦會議、學術研討等等。當然,我們的表演藝術項目也非常密集,有各種各樣的藝術節,人們買一張票就可以參與好幾個活動,自然會在這里逗留很久,人流也因此越來越多。
劇院故事
關乎人類進步與未來
記者:有一種說法,判斷一家美術館或者博物館是否受歡迎有兩種方式,一是看它的紀念品商店,二是品嘗它的咖啡。南岸中心有多少家紀念品商店和咖啡館?
朱迪:我們有2家紀念品商店,21家咖啡館,咖啡的味道相當棒。我們每年有一半的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紀念品商店和咖啡館的營收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此外還有40%多為政府補貼,有了補貼我們才能進行公益性的藝術教育項目。當然,我們在享受政府補貼的時候必須有說得過去的理由。比如,政府需要我們建一家藝術中心,除了小孩子來接受藝術教育,還要讓他們的父母受到藝術方面的影響。完善劇院整體的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目標。
張宇:上一次見面時,朱迪女士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管理劇院當然需要技術,但最根本的還是人”。
朱迪:在加入南岸中心之前我是一名導演,對故事比較看重。劇院同樣要講好自己的故事,它應該具備兩點:首先要吸引人,必須精彩,出人意料;其次,故事的含義要多元豐富,讓不同的人都能有所收獲。一家劇院不是給單一的觀眾群提供單一的被動的體驗,應該提供或者激發觀眾想象的空間,讓他們感受到劇院在講自己真實生活中的故事。
記者:劇院就像一個演員,而管理者就是劇院的導演。作為導演的你如何感受觀眾的需求?
朱迪:其實,不管虛構還是非虛構的故事,總是與我們真實的經歷有關。講故事的人如果沒有相應的同理心,你的故事無法打動人。劇場所講的故事,有關人類進步,有關人類的想象力,還有的是講人類的未來。英國的藝術和劇院行業非常關注自身社會的思維及變化,因為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于社會而存在的。
觀眾走進劇場的同時也就踏進了劇院所營造的這個故事。這是一種全方位的體驗,這里不僅有藝術上的知音,還有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觀念,甚至有你想不到或者一時實現不了的愿望,各個領域各種文化背景各種社會層次的觀眾在劇場里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不同”的存在,劇場的故事有了豐富的元素。
張宇:中國現在有2000多家劇院,如果其中的10%甚至5%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也許我們的整個文化生態都會隨之變化。
“黃金時代”
文化藝術怎能缺席
記者:當前,中英人文交流的不斷升溫,這讓我們的故事有了更豐富的色彩。比如,英國音樂劇《劇院魅影》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成功聯手;再比如,在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之后,兩國今年共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張宇:中英兩國領導人提出共建“黃金十年”,在我看來,“黃金十年”絕對不可能沒有文化藝術。今年國內的藝術院團將帶著湯顯祖的經典劇作前往英國,與英國藝術家和觀眾們共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隨著兩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更加密切,我們對彼此的市場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們也將擁有更多的朋友、友誼和理解。
朱迪:藝術的潛力是無窮的,它可以拓展我們的想象力,讓人們能夠想象英國是什么樣、中國是什么樣、世界是什么樣。以前的藝術為少數人而產生,由少數人產生,現在的藝術是為大多數人產生,也由大多數人產生。我們的工作,不僅讓人們看到藝術往什么方向發展,也看到人的本質,看到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
張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朱迪女士的很多觀點展現了英國同行開闊的視野和想象力。英國的創意產業也領先全球。我很好奇,如何讓一種相對保守的文化煥發無限活力?
朱迪:我必須承認,其實英國人非常保守,最近十年才漸漸開始轉變。工業革命時期,我們的一位作家寫道:“一個國家如果只講求物質文明的話,這個國家就會丟掉它的靈魂。”我希望今天的英國也像1840年“工業革命”一樣,注重創意產業和文化藝術。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有保守的一面,但同時非常開放。中國繪畫,眼睛所到之處皆有風景,這與日本浮世繪非常不同。而且,中國的民間藝術保留得非常好,令人驚嘆。往前看,中國有很多傳統技藝、書法藝術、民間表演,現在也有很多優秀的當代藝術,中國創意藝術的發展是連續的,也是有跡可循的。我期待,中英兩國藝術家的創意在交流合作中迸發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