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值得“奮不顧身的”不只是愛情——觀話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3月23日09:25 來源:中國作家網 嚴詩喆

      青年導演黃彥卓執導的話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以喜劇的表現手法、嬉笑風趣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悲傷、感人的故事。男主角名為周愛國,本生活于 當下的中國,陰差陽錯卻穿越到抗日戰爭年代,身份角色一下子發生轉換,他成為了爺爺周普元,與年輕時候的奶奶淑珍及他們要好的同學、朋友一起,展開了一段 精彩離奇的歷險之旅,留下刻骨銘心的傳奇和回憶。

      縱觀全劇,劇情的關鍵沖突、矛盾之處在于,周愛國帶著自己的認知,卻以爺爺周普元的身份去演繹,而在當時,“奶奶”淑珍并未跟爺爺普元在一起, 而是跟一位名叫王文學的同學相愛并準備私奔。周愛國對此很不解,想不透其中的緣由,一度認為王文學在欺騙淑珍的感情并最終將她拋棄,才讓她最后和爺爺普元 在一起。同時,他以普元的身份,多次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二人最終沒有在一起的結局,試圖從中阻撓二人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此舉令同樣無法理解的王文學生 氣、憤怒。就在雙方爭執不休后沒多久,日軍的飛機又來轟炸了。淑珍、普元、文學、靜怡幾個好伙伴趕緊躲進了防空洞。淑珍突然想起自己十分重要的模型還在外 面,想要取回,王文學不顧危險沖了出去,卻再也沒有回來。愛國至此才恍然大悟二人最終沒在一起的原因,為自己對文學的所言所為深感悔恨。看著悲痛欲絕,卻 堅持為追尋二人的理想而遠行的淑珍,周愛國大聲呼喊:“你給我聽好啦,你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你一定要保重,你放心吧,你的理想一定會實現的,你還會去美 國,在那兒,你會遇到一個很愛很愛你的人,徐淑珍,你聽到了嗎,你們還會有一個孫子,他叫周愛國,他非常非常的愛你”。

      劇中,周愛國知道了結局,卻猜不透過程及緣由。假如說,人生本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在途中的人們,似乎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事情的結 果、故事的結局。但事實是,人生故事的結局是難以準確預測的。其次,不論結局如何,最精彩紛呈的部分,應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周愛國雖明知結局,卻不知 結局的緣由、其中的經過、背后的故事,因而在有機會演繹過去情節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地說錯話、做錯事。當他最終知曉結局背后的緣由和經過時,才恍然大悟, 并為自己魯莽的言行深感內疚,他的內心懺悔,實則肯定了獨立于故事結局的過程本身,具備結局無法取代的價值,這份價值絲毫不亞于結局自身。

      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讓人印象深刻:“有些人,他來過又走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樣子,剩下的,只是一份沉甸甸的回憶,任憑時光的打磨也不會讓其 黯淡。那些出現在年華里的人,無論愛情還是友情,都同樣讓人刻骨銘心,因為他們教會了你勇敢,教會了你堅強,教會了你當他們都不在的時候,不害怕,不迷 茫……”是的,我們會遇上這樣一些人。他們的到來讓我們明白,自己原有為愛奮不顧身的勇氣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剛開始也許是不知或顧不上考慮結果,不論什么 原因,只記得我們曾張開雙臂、忘我地熱情擁抱所愛。直到有一天,他們離開了。他們的離開,在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沉淀中打磨出更明白的真相:假如有機會重 來,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還是會選擇“奮不顧身”。因為,“遇到愛”和“經歷愛”本身,已是千金不換的人生財富。讓人刻骨銘心的,自然不只是愛情或友情,或 者這樣說,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往往以其自然狀態存在和發展,常是無法輕易定性、枉自命名的。至于“所愛”,除了適用于人,自然還適用于所熱愛的事與物,你 總會遇到非做不可的事情,只因熱愛便全情投入,這份“愛”便是緣起、原因,足以讓有緣之人“奮不顧身”。

      “奮不顧身的愛情”,實為啟發的是對“生活”本身的“奮不顧身”: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遇想遇的有緣人。我們有憧憬的遠方,有想要抵達 的理想之地,而通往目的地的旅途本身,自有值得欣賞的風景、足以回甘的價值。當我們有幸抵達理想之地,并不意味著尋寶的旅程自此結束,恰恰相反,這意味著 下一段更精彩、嶄新的旅程在等待著你去展開。如此一來,淋漓盡致、全情投入、瀟灑無悔地生活,大概可理解為“奮不顧身的生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