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一葉知秋,這種帶有基因片段的局部將整體的概貌與特質呈現在方寸之間,正所謂“于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這是全息理論為我們觀察生 活引出的一個全新的視角,世間的每個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個世界。近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演的話劇《7》,就打破傳統,以全息視角探索戲劇時空的奧妙,讓 中國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全息戲劇的獨特魅力。該劇講述了年輕人各個階段的愛情故事,“6個我”在同一個空間同一時間醒來,卻發現被奪走了某種感觀以及一部 分記憶。于是他們踏上了尋覓記憶之旅,不料竟與第7個“我”不期而遇。他們迷茫、震驚、開始選擇……6組演員、7條線索、十數個場景,變幻的時空、無極的 想象,組合拓展出萬花筒般的人生情態。在制造了眼花繚亂的故事開端之后,不同的人物命運呈現了傘狀發散式的驅動軌跡,誘發著觀眾們從最初旁觀者的好奇向個 體情感邁進,直至沉浸而難以自拔。
《7》的創排,可視為當下青年戲劇人對傳統戲劇模式的一次大膽挑戰與嘗試,野心與魄力可見一斑。當然,正如任何一棵新芽的綻放,都離不開大樹根 基的滋養孕育,《7》的成功上演得到了中央戲劇學院核心力量的支持,為了最直率純粹的青春表現力和沖擊力,該劇全部啟用“90后”演員,表演系主任郝戎親 自為該劇物色對位在校學生,并給予了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的指點;編劇兼導演商子見、孫曉鵬更是將“80后”戲劇人對于生命的感悟、愛情的思索與青春的色 彩,詮釋得激越而深刻。
解密《7》的特殊意象,不能不從全息戲劇的特質著手。全息特指一種技術,可以讓從物體發射的衍射光能夠被重現,其位置和大小同之前一模一樣。從 不同的位置觀測此物體,其顯示的像也會變化。每一個機體包括成體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組成的。任何一個全息胚都是機體的一個獨立的功能和結構單位;或者說,機 體的一個相對完整而獨立的部分,就是一個全息胚。在每個全息胚內部鑲嵌著機體各種器官或部位的對應點,或者全息胚上可以勾畫出機體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圖 譜。全息胚猶如整體的縮影。
《7》冠名了全息戲劇,即通過多組演員在不同場景中具有不確定性的動態交互表演,使觀眾通過“眼、耳、口、鼻、意、觸”等感知,且以觀眾“介入 性與主動選擇性”為核心價值,實現在同一時空內展開,體現多維度時間與空間的“虛擬實境”,從而形成全新“觀演關系”的互動體驗式戲劇。全息戲劇將解構平 面敘事性的故事主線,在固定的時空內,展開并體現多維度時空轉換;其次,觀眾以介入者身份進入劇情空間,這決定了演員每段表演的不確定性,共同推動劇情發 展與走向;再次,同時展開并體現的多維度空間劇情決定了其層次豐富的觀演路線,對于現場表演“拆分組合”的把握要求精確到秒。
觀眾在追隨自己所感興趣的故事移步推進的同時,他(她)亦在描繪自身的情感線索與生命路徑。例如劇中一名男青年因失去了從20歲到30歲這10 年的記憶而惶惑在了思維的迷途中,在翻撿每一年標志性物品的同時,他的僵冷的記憶開始漸漸萌動,大學錄取通知書、畢業證、母親的信、結婚證、離婚證……男 青年的情緒隨著這些物品的出現經歷著起伏,而那些就站在他身旁的觀眾亦是心潮澎湃,感同身受,直到陪著主人公一同流下了眼淚。
再如劇中一對情侶懼怕婚姻,又難舍難離,觀眾置身在這對青年男女的生活中,或私密或開放,在充當路人、友人甚至劇中配角的過程中,觀眾已幾乎進 入了情境,并從表演狀態過渡到了體驗。游樂場中,在陪同男女主人公一同感受過山車的刺激時,觀眾的情感再次經受了大起大落的考驗……
觀眾在與劇中人近距離共感體驗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融入感和娛樂交互性,觀眾以“介入者”身份進入劇情空間,主動選擇觀演路線,與演員共同推動 劇情發展與走向。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全息戲劇的每一場演出、每一個相對獨立的局位段落都是時刻變化的,她的隨機性、現場性以及不確定性構成了這種全 新實驗戲劇的無窮魅力。這種打破舞臺框架、時空界限,消彌觀演距離的戲劇,為觀眾帶來了超乎尋常的情感共鳴和心理震撼。
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詩句說:“在一粒沙中,見到全世界;在一朵野花中,見到天堂;將無垠,握在掌中;見永恒,于一剎那。”這種超級全息式的戲劇包 含了什么,任由你去想象,因為這是一個開放而無解的課題。但是,當我們執著于自身的感受、眼睛所見和大腦思考時,那種全息世界的深層次幻覺你是體驗不到 的,只有當你放下以往一切知識所帶來的成見時,才能體驗到全息的世界、體驗到全息戲劇所帶來的玄妙、悸動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