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風生水起的創造性轉化——專家研討晉劇《紅高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3月01日09: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萬 素

      日前,山西省晉劇院據莫言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創作的晉劇《紅高粱》(導演石玉昆、編劇龔孝雄),應文化部邀請進京參加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匯報演出。在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充滿新的希冀和熱望的今天,他們把一部厚重的戲劇作品推向當代舞臺。

      改編與創造

      晉劇《紅高粱》改編的獨到之處,首先在于將農民的抗戰主題貫穿全劇,著力揭示在日寇入侵、國破家亡的危險時刻,這群中國農民兄弟民族大義的覺醒,傳遞出民族危亡之際普通民眾的吶喊與呼號。創作者借助莫言小說原作深刻厚重的文學內蘊,以古老的戲曲藝術形式提振民族精神,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百歲老人、戲劇理論家郭漢城先生特別關注戲曲現代戲創作。他認為晉劇《紅高粱》強調了九兒、余占鰲和羅漢大哥三個主要人物的發小關系和三角關系,人物關系變了,人物性格也隨之變化。晉劇舞臺上的羅漢大哥人物形象,是一個人品高尚、深沉、有威望、眾人信服、受人敬重的抗日英雄。同時,這部劇作對余占鰲淡化了粗野、放任的一面,不像上世紀80年代“去英雄化”文藝思潮逆襲之下,文藝作品將行為粗鄙、缺乏道德作為英雄人物的特點。

      文化部原政策法規司司長、戲劇評論家康式昭認為,晉劇《紅高粱》一開場就把抗日的主題有機融入了。第一場,在九兒出嫁的路上就遇到日本軍曹要侮辱九兒,余占鰲用剪刀捅死了日本軍曹。劇作既寫了草根的愛情、野性的愛情,又把它放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民眾要抗日的大背景下,讓兩個主題有機融合到一起,這是編劇龔孝雄的貢獻。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會長毛時安認為,這是目前《紅高粱》劇目中改編尺度最大的一部作品。莫言小說《紅高粱》非常張揚,各種改編本也都突出外在的強烈、沖擊和張揚。而這部戲寫出“紅高粱在燃燒”,它的寫法和演法讓我想到,其實“燃燒”不僅僅在形體和外形,也可以是“心靈的燃燒”。該劇表現了九兒、羅漢、余占鰲的內心在燃燒,而不完全是戲劇情節的燃燒。

      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高昌認為,晉劇《紅高粱》吸收了原著精髓,進行了巧妙取舍和二度創作,尤其對民族大義和人性美都進行了有力的展示。戲曲與民間文藝元素的有機融合,展示了生動的鄉土背景,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情感與技巧

      專家認為,晉劇《紅高粱》的藝術創造成就突出,創作團隊在導演石玉昆的帶領下,追求傳統與現代表現手法的完美融合渾然天成,把這部現代題材晉劇鋪排得風生水起。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文藝評論家閻晶明認為,晉劇《紅高粱》將黃河與紅高粱嫁接起來,強化了山西地域特色,包括秧歌及顛轎的舞蹈等都被山西化了,這種騰挪、意象和故事都是合理的。作為戲曲現代戲創作,這些改編是為了提高觀賞性,增強視覺效果,F代電子科技的運用把舞臺盡量擴大化,變成碩大的情景式的空間,促使改編獲得成功。

      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認為,導演石玉昆把傳統戲曲的技藝和現代生活內容結合得很好。今天我們講繼承民族戲劇,繼承什么很值得探討。在當下生活節奏加快和藝術品種多樣化的局面下,戲曲還有什么生機?晉劇《紅高粱》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民間戲曲蘊藏的很多技巧和功夫都是寶藏。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認為,這個戲豐富了晉劇藝術。它把蹺功、椅子功、山西民歌和當地的音樂素材,還有舞蹈,融合在一起,是對整個傳統藝術借鑒、融合和化用的一個很好的范例。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劇協顧問、中國戲曲學會執行顧問薛若琳認為,該劇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都隨著導演構思走,很有視覺沖擊力。導演有匠心,表演也非常好。九兒扮演者師學麗很年輕,全劇從頭到尾踩蹺真了不得。當畫外音響起,“我奶奶從小就是小腳,走起路來像風擺柳”,踩蹺用在這里特別貼切。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龔和德認為,戲和技的自主結合是中國戲曲很重要的特點,在傳統劇目里結合得非常好?墒且坏奖憩F現代生活,只有生活、故事和人物,往往缺少表演技巧。我覺得晉劇《紅高粱》在戲和技的結合上有追求、有成就。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指出,晉劇《紅高粱》蹺功的化用、實景的妙用帶有創造性。踩蹺和實景的運用已使其成為戲曲現代戲藝術創造和創新的成功范例。這不只是表演藝術家和舞美藝術家的創造,也應該屬于導演藝術家的統一構思。這給了我們一些啟示:藝術創造和藝術創新沒有禁區。

      創造性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完全切合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性。追溯戲曲發展史,由宋元雜劇、元明南戲、明清傳奇,再到清代地方戲蓬勃興起,不斷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契機。仔細辨析民族戲曲嬗變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又一代前輩藝術家在“創造性轉化”中獲得了“創新性發展”。

      晉劇《紅高粱》遵照藝術規律在繼承傳統中大膽創造、勇于創新,目前已獲得階段性成果。這是一部有潛力、有前景的戲曲現代戲作品,專家們在給予充分肯定中,對文本改編及舞臺呈現中明顯的不足之處也提出中肯的建議并祝愿晉劇《紅高粱》不斷磨礪,打造成一部真正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戲劇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