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所引發的“紅高粱熱”至今依舊熱度未減。從1988年一舉摘下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紅高粱》,到27年后火遍熒屏的電視劇《紅高粱》,原始生命力所呈現出的熱情奔放令觀眾神往。
作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獻禮劇目,晉劇《紅高粱》為“紅高粱熱”再添一把火。該劇講述了日軍侵華期間中國鄉民余占鰲、劉羅漢與民女“九兒” 婉轉凄惻的愛情經歷以及以他們為代表的廣大民眾奮起反抗、英勇悲壯的抗戰故事。在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承辦,中國評劇院協辦的“全國 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匯報演出”中,由山西省晉劇院報送的參演劇目《紅高粱》一經上演就獲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晉劇《紅高粱》專家研討會上,數十位專家與 《紅高粱》主創人員齊聚一堂,對該劇的藝術創新及演員表演等進行了認真評議,既把脈又開方,對該劇的進一步打磨以及接下來的展演都具有重要意義。
定位抗戰主題,弘揚民族精神
晉劇《紅高粱》主題立意十分明確,大力弘揚了中國普通民眾英勇抗日的精神。與會專家認為,該劇與其他一些抗日文藝作品的創作思路不同,它難能可貴地將抗日這條線索貫穿始末。
晉劇版《紅高粱》從第一場開始就緊扣抗日主題。中國戲曲學會顧問郭漢城在書面發言中提到,這部劇作一開場就渲染出全民抗戰的時代背景:“高粱紅 了,鬼子來了,家亡了,國破了”,日軍入侵激化了民族矛盾,鄉民們的抗日熱情被有力激發,這就與有些抗戰文藝作品往往只在倫理情感大戲后面綴上“光明的尾 巴”的創作思路形成分野。
吸收原著精髓,巧妙二度創作
在晉劇《紅高粱》的二度創作中,編劇大膽重組了九兒、羅漢大哥、余占鰲的人物關系,突出了羅漢大哥的人物形象。羅漢大哥雖然也愛九兒,但是他懂 得九兒的心思,一直克制著自己的情感。麻風病人單扁郎死后九兒成了燒鍋酒坊當家的,羅漢大哥一直將九兒尊為主人,誠摯勤懇地幫助她打理著燒鍋酒坊上的事, 像兄長對待親妹子一樣維護和幫襯著九兒,晉劇《紅高粱》塑造了一位人品高尚、受人敬重的羅漢大哥形象。
戲劇評論家薛若琳指出,編劇龔孝雄進行了更適于舞臺觀眾接受心理的改編。晉劇版中將單老板的死處理為是被余占鰲氣死的,余占鰲把自己和九兒在高 粱地里“野合”的事情告訴了單老板,單老板本來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結果氣死了,這種處理方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比處理成余占鰲為跟九兒結合進行 兇殺,更讓人易于接受。
傳承民間技藝,續寫新的輝煌
晉劇《紅高粱》在表現手法上,創造性地讓女主角“九兒”全場展現“蹺功”,“蹺功”被譽為戲曲舞臺上的芭蕾,演員練習踩蹺十分辛苦,腳趾磨出老 繭甚至變形是常有的事。戲中畫外音說:“我奶奶從小就是小腳,走起路來像風擺柳”,這為“蹺功”的合理運用埋下了伏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戲曲學 會顧問龔和德對演員師學麗的蹺功給予了充分肯定,“戲中的蹺功同九兒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使這個戲在表演技巧上獨具特色。”在拜堂一場,九兒在椅子上 跟單老板拼搏的動作技巧難度極大。薛若琳指出,晉劇《紅高粱》巧妙地借鑒了蒲劇《掛畫》中戰椅子這一傳統技巧。蒲劇《掛畫》表現了青春少女迎接心上人到來 的喜悅之情,晉劇《紅高粱》“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納百家之長以厚己”,借用椅子功展現了九兒對封建牢籠的反抗。
晉劇《紅高粱》在音樂方面更是吸收了祁太秧歌、傘頭秧歌等多種民間音樂元素,唱腔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傳承民間技藝的同時,晉劇《紅高粱》還在舞 臺表現上做了與時俱進的改進與創新,導演采用LED背景以及三維虛擬景象技術豐富了舞臺表現。與會者認為:“作為現代戲而言,晉劇《紅高粱》在觀賞性方面 有許多突破,為了增強視覺效果,各種電子現代科技都在劇中有所運用,一個狹小的舞臺空間得以有效擴大。”伴隨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戲曲藝術創作應充分發揮 舞臺藝術的特點,用新的舞臺手段去表達劇作的思想內容,從而續寫新的輝煌。 (許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