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玥二胡演奏《二泉映月》
金玥是中央民族樂團青年演奏家,二胡聲部首席。10余年的專業舞臺實踐成就了他在二胡演奏、民樂傳承等方面多維的理念和表達方式。
金玥習琴三十載,他認為炫技不是目的,音樂的內涵和意境才是樂曲的核心所在,它彰顯著演奏家的風格表征,引發聽眾的共鳴。音樂的內涵是會隨著音樂家的閱歷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而不斷變化、提升的,因此,音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他 習慣于練琴時錄音,而后反復聽。他說聽錄音是對自己耳朵的檢驗,這樣才能不斷地體會自己指法和弓法的變化,在樂曲音響、音色和韻味等層面產生的不同結果, 進而改進和提高。聽過他拉琴的人,從他的琴聲中不僅能夠聽到唯美的音樂,更能感受到他深厚的功力——可以柔情似水、柔美婉轉,也可以鏗鏘有力、激烈奔放。 恰到好處的力度掌控、指法弓法處理和情緒的塑造,使聽者在他的炫技與抒情之間領略二胡的音韻之美。
對于中國民族 音樂的傳承與創新,金玥說,踏著歷史腳步走來的傳統,歷經了無數歲月的磨礪,卻始終不曾失去其特有的彈性與厚重,令每一位傳承者都為之折服、肅然起敬。優 秀的傳統,是當代二胡藝術生存發展的根基和來源。然而,創新則是二胡藝術傳承的核心,離開了創新,離開了符合時代特征的新的表演形式和藝術觀念,二胡乃至 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都將會被時代拋棄。他樂于各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嘗試,由此讓我們看到了民樂呈現出的多種可能性。
且 不說他曾經躊躇滿志地與幾個朋友一起創立了中國第一支男子流行民族樂隊,也不說他參與錄制多部影視音樂的專輯——其中電影音樂專輯《春秋戰國》曾獲得 “2011年全國最佳唱片獎”,單就金玥參演中央民族樂團的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和《又見國樂》中的表現,就足以看到這位年輕的演奏家對民樂與多元藝術 融合的積極思考和鮮明的觀點。
在2013年8月中央民族樂團新創劇目——民族樂劇《印象·國樂》中,金玥領命與 箜篌演奏家吳琳合奏音樂會主旋律。這首由中央民族樂團作曲家姜瑩創作的旋律,沒有花哨的炫技,沒有無常的音程跨越,一切旋律都來得那么純凈、自然,一氣呵 成。這樣純潔、深邃的樂曲,蘊藏著太大的張力,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演奏家若內功欠佳,就會把旋律演奏得流于表面而不得精髓。于是,每天排練之后,金玥仍 然抱著二胡,繼續揣摩每一個音的指法、弓法,乃至每一處呼吸換氣,他不希望任何一個音符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流于平庸和淺薄。最終,金玥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 與箜篌的完美配合,那飄蕩在劇場中的悲壯、深情的旋律打動了在場的觀眾,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在時隔兩年后中央民 族樂團的又一部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中,他與同事邵泓一起,共同演繹經由作曲家姜瑩改編的阿炳二胡經典名曲《二泉映月》。劇中,金玥在舞臺中央扮演 “阿炳”,他除了講述自己對于前輩民樂人的敬重外,還完成了旋律音樂的演奏,而邵泓則著素衣,扮演金玥想象中的“阿炳”,以身體語言的表達與金玥對話,他 們共同講述了一個“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二泉映月》”的故事。如果說,《印象·國樂》的首次跨界,讓金玥有了全新的舞臺表演體驗的話,那么《又見國樂》則 讓這種體驗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面臨的難度也更大。這一節目的編排,要求讓他以當代民樂傳承者的身份和角度去演繹阿炳,演繹《二泉映月》,演繹他心中的具有 時代氣息的國樂傳統。金玥說,一開始會考慮到年齡、形象等因素與阿炳的巨大反差而心有疑慮,但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導演指導和細心琢磨以后,他不僅在舞臺表演 上迅速進入角色,生動流暢地完成了臺詞的道白,而且從音樂的處理上也頗費思量:除了查閱阿炳的原聲錄音、曹安和的文章等相關資料,更加強化了墊指滑音和打 音的運用,對弓法也做了細致調整。最后的舞臺呈現上,通過演奏、語言和肢體語言的綜合表述,他完美地塑造了“阿炳”,成功地呈現了作曲家對于經典的重構和 自己對該曲的理解,讓新時代的觀眾重新認識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認識了中國民樂的當代價值。而最后大樂隊齊奏出《二泉映月》時,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 了高潮。
他說:“《又見國樂》不僅給予演奏家一次全新的演繹體驗,同時它打破了常規的演出形式,豐富的舞美、燈 光、音響的配合,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除了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亦可感受到新時代作曲家、演奏者的創新與探索。”可以說,舞臺上金玥讓觀眾看到 了二胡這件傳統的民族樂器具有如此的敘事性和藝術表現空間,也看到了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的新路徑:利用新的藝術形式和空間敘事,讓民樂在繼承傳統中展現出新 的面貌。
作為青年二胡演奏家,金玥用手中的胡琴訴說著他的“民樂夢”:讓全世界的華人對民族音樂的時代特色有全新的認識,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民族音樂。中國民樂不應該是演奏家獨自的訴說,而應該成為大眾的審美訴求對象,成為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中燦爛的語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