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走進2016央視猴年春晚的演播大廳,領略這檔“萬眾矚目”的節目之真容,于我實在是件大事!雖然在文藝口、舞蹈界逡巡多年,卻從未趟過春晚的水——現場觀瞻,無論何種原因,都是醉了……當然,本能告訴我,還是要側目歌舞類節目,尤其是舞蹈的亮色,因為這畢竟是我的責職所在,更是我內心的期待。
從現場到除夕實戰后的體驗,我思忖后以為,“國魂、民意、年味兒”構建了猴年春晚的三個亮點。首先,任何事情,必定有初衷作為第一要素加以界定,而初衷的核心理念是根本旨向所在,必須明確而清晰。猴年春晚突出“中國夢,奔小康”的主題主線,立意上便有了國威、國魂、國家氣派的基本訴求,意味著氣勢恢宏、氣宇軒昂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必須成為基調,所以,才有了春晚的“國家項目” “臺長工程”的基本定位,這就奠定了晚會的高格調、節目構成的主體精神和發人深省的審美意味,印象突出的有《美麗中國》的火熾、 《走在小康路上》的舒朗、 《將軍與士兵》的振奮、《絲綢之路》的浩蕩和《多想對你說》的深情。與之相同的,就是國家精神與社情民意的本質相接、相通與水乳交融,構成了“民意”的集體訴求與和諧表達的節目呈現,形成了晚會“接地氣、聚人氣、鼓士氣”的文化氣質,記憶猶新的有俊逸靈動的《茉莉花》 、華陰老腔和譚維維、溫情對唱的佟鐵鑫與楊洋以及《吉祥吉祥》中的薩頂頂。再者,就是其樂融融的“年夜飯”味道,凸顯“東西南北中,百姓大聯歡” ,讓國家情懷、人民福祉、社會正氣完美統一,體現真情、祥和、歡欣、動人的主旨和團結的黨心、昂揚的民心,真心實意地抒寫美麗的中國夢、和美的中國情。《一家人》 《中國夢,新民俗》 《直掛云帆》 《六尺巷》以及郭蘭英、貟恩鳳的三代人的演唱、民族歌舞集錦、諸多小品,一連串的印象、一連串的交響、一連串的深情款款,滿滿的健康、爽朗與吉祥!
當然,我最想說的,還是我心儀的舞蹈。首先,是來自大洋彼岸的一群華人華僑女孩兒傾情奉上的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很難想象,這些90后乃至新世紀出生的海外游子能夠用純熟的芭蕾語言表現中華文明中最具特質的符號形象,而且表達得相當和諧、恰切、完善與高潔,體現了她們的素養與追求。我很佩服編導的匠心獨運,在扇花紛飛的3、 5、 7的樣式分割與構圖的迅捷切變中,在開合、輪動、滾動、急緩的動態流轉中,讓弗韋泰與阿拉貝斯克的動靜關聯與扇子文化的內在氣質契合,統一于表述情懷、表現精神的需求。表象的動態與內核的情愫的和諧一致凸現了奮進、砥礪、不竭探索的主題,又完好地實現了舞蹈本體表達的藝術旨趣,情感真摯,形式新穎,小中見大,不生硬、不造作。讓主旋律的藝術表現得到了良好體現,不失為本屆春晚的一大亮色;再加上是這樣一群孩子的出色表達,就更見出作品的風致了。其次,是以維吾爾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和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舞風板塊的炫舞激情,他們出現在晚會將近三個小時之后的時段,也是整個晚會結構的高潮時間。值得一書的是這一板塊打破了以往同類題材節目的火爆、強勁風格,在絢麗多彩中加進了綿長、典麗、優雅、爽朗的舞律和舞情。玉米提代表的維吾爾族的雀躍、苗族銅鼓舞的激揚、回族花兒的悠長、蒙古族盅碗筷子舞的迅捷、藏舞的頓挫踢踏和56個民族的連臂踏歌等,在張弛疾徐的對比節奏中強化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弘揚了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與民族情感的特殊氣質,讓觀者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集中感受了多樣而紛繁的民族情懷,不啻是一次精神的洗禮。第三,是獨樹一幟的非遺歌舞表達,旨在從內心深處把握與抒發民族情感,讓文化記憶與時代精神相互協調,深入鍛造民族品格、塑造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嶄新形象。西安城墻上的鼓樂、 《美麗中國》中的民俗與街舞、黃豆豆的秦俑魂與紅綢舞、 《吉祥吉祥》中的海菜腔和跳菜舞等,諸多民間非遺歌舞與藝術創造之間的合理嫁接,讓接地氣的民俗文化樣態生長出全新氣質,這種“讓歷史告訴未來”的做法,符合文化在傳承中創新的基本路徑,也符合民族基因的當代性轉譯的良好詮釋,值得鼓勵和發揚。還有一個亮得出奇的機器人舞,更加凸顯本屆晚會舞蹈創意的靈動與機敏。創作者將科技因素融入影視與舞蹈的綜合表達中,使機器人動態的整體劃一大大超越人的本體能力所能營造的氛圍,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活人無法制造的舞蹈質感,生成了一種舞蹈美,從而打動了觀者的想象、擴大了舞蹈的制作空間和感染力,這同樣是本屆晚會舞蹈創作的一次成功嘗試。當然,還有那些無處不在并永遠存在的背景化舞蹈,不折不扣地履行了“紅花還需綠葉扶”的歷史使命,也是值得人們始終留在記憶里的倩影……
總之,我看央視猴年春晚中的歌舞節目不僅亮點鮮明,且頗有精進,頗有新意,頗有境界,實實在在地體現著塑國魂、抒民意、詠年味兒的晚會創作主旨,實實在在地把國家情懷與百姓期待融為一體,也實實在在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春晚歌舞文化風貌。只要春晚在,這種文化樣態就不會消失,相反地,它會更加強大,讓歷史見證它日益堅強的步履!
感謝春晚,更感謝春晚歌舞和為它付出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