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述世界聽得懂的“中國故事”
《碧海絲路》的金色“名片”
絲路漫漫,碧海長情。
一段綿長的海上絲綢之路,不知承載了多少豪情壯志,又演繹了多少動人故事。春節前夕,近60位來自廣西北海歌舞劇院的舞者,以多彩靚麗的音樂和風情無限的舞姿,在歐洲舞臺復活了發生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傳奇,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薪火相傳。
21天時間,民族舞劇《碧海絲路》的足跡從瑞士日內瓦行至德國法蘭克福,再抵比利時布魯塞爾。緩緩開啟的大幕,仿佛一道時間之門,一次又一次將歐洲觀眾帶往歷史深處,一次又一次讓觀眾在沉醉中動容,在共鳴中認同。一部來自中國北海的民族舞劇,憑借什么打動素來挑剔的歐洲觀眾?
來自東方
古老又現代的作品
“由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主創團隊打造、海上歷險與浪漫相交融的中國歷史故事《碧海絲路》,相信將會為前來探索了解新文化的比利時觀眾帶來無限驚喜。”1月18日,《碧海絲路》才剛結束在日內瓦的演出,千里之外的比利時通訊社便在報道中如此預期。
首次走進歐洲演出市場的《碧海絲路》,的確不負眾望。在羅納河畔的瑞士日內瓦BFM大劇院,在德國法蘭克福世紀大廳,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場,舞劇《碧海絲路》的平均上座率達90%,其中外國觀眾占到八成。在比利時國家劇場門外,距離演出開場還有2個小時,前來詢票的觀眾便排起了長龍。布魯塞爾首場演出,演員謝幕長達8分鐘,觀眾起身鼓掌,大呼“Bravo!(太棒了)”“Bravo!(太棒了)”,久久不舍離去。
《碧海絲路》的秘籍在于握有三張金色的“名片”。
奧運主創班底,是《碧海絲路》亮給歐洲觀眾的第一張名片。該劇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陳維亞擔綱總導演,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總編劇,作曲家卞留念作曲,舞美藝術家高廣健任舞美設計。燈光、舞臺、音樂、服裝設計等均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原班人馬擔綱。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曾經驚艷了全世界,也更新了世界對于中國舞臺藝術的認知。奧運主創班底,無疑是一張金色的名片,它讓首次走進歐洲演出市場的《碧海絲路》有了底氣。
“中華風韻”品牌,是《碧海絲路》闖進歐洲市場的第二張名片。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運營的大型國際演出品牌“中華風韻”,在北美、澳新等世界重要演出市場已經運營多年。今年是“中華風韻”第三度走進歐洲,此前經典舞劇《絲路花雨》《逐夢天涯》已先后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日內瓦、布魯塞爾上演,其根據歐洲市場特點量身定制的本土化運營方式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歐洲市場,‘中華風韻’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一整套運營模式”,據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樹新介紹,此次巡演根據歐洲市場的欣賞習慣和巡演需要,對原劇進行了“瘦身”,將實景改為LED屏,壓縮時長,刪減部分劇情,加快故事節奏;承辦方“中演院線”精心選擇當地合作伙伴,與德國、瑞士、比利時超過20家公關、票務、媒體機構聯手,僅法蘭克福一地就有7家合作單位。
中華文化的魅力,無疑是《碧海絲路》引起歐洲關注的第三張名片。近年來,中國與歐洲經濟聯系緊密,政府間交流密切,歐洲從政要名流到普通人對中華文化充滿好奇,也充滿好感。《碧海絲路》背靠中華文化這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又吸納了廣西北海民俗、南亞地域文化等不同色彩的藝術元素,敘事跨越時間空間兩個維度,絢麗夸張,極具藝術想象力。特別是,在中華文化與人類共通的情感中找到了“共鳴點”,如《日內瓦論壇報》評價,“《碧海絲路》深刻傳遞了愛情、友誼、交流、拼搏等為各國人民所共同認知的價值觀”,是“一部來自東方古老又現代的作品”。
尋找傳播
中國聲音的“燈塔”
歐洲是現代劇場藝術的發源地,也是目前最為活躍的演出市場之一,是全世界各領域藝術家都想一試身手的“大碼頭”。在從來不缺乏好劇的歐洲演出市場,中國民族舞劇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中華風韻”找到了歐盟,這座歐洲乃至世界聚焦之處的“燈塔”。
從去年開始,“中華風韻”就將布魯塞爾作為巡演最重要的一站。布魯塞爾是比利時首都,也是歐盟和北約的總部駐地。1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200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因此有著“歐洲首都”之稱。歐盟有28個成員國,不論經濟還是文化都具有輻射全球的影響力。位于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被視為舞臺藝術的“高地”,一出劇目在林肯中心演出不僅意味著對藝術水準的認可,也將獲得遍及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同樣,一部劇目走進歐盟,意味著它將不再是一場單純的演出,而將成為一個文化話題乃至文化事件。這就是“燈塔”對于文化傳播的聚合與放大效應。
《碧海絲路》與歐盟的首次見面不在劇場,而是一場特殊的研討會。在首場演出的前一天,歐盟智庫亞洲與國際研究中心召開了一場題為《“一帶一路”政策的文化維度》的研討會。這是歐盟智庫首次為中國文藝演出舉辦專場研討會。歐洲議會旅游交通委員會副主席烏伊海伊·伊什特萬、歐洲議會對華關系代表團議員艾娃·寶諾瓦、中國駐歐盟使團教育文化公參李建民、荷蘭萊頓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英格麗德等的發言和150多位歐盟、比利時、荷蘭官員及學者的到場,讓研討會的意義超出了一般的演出預熱活動,而具有政策前瞻和智庫交流的意義。李建民提出“‘一帶一路’是商業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呼吁中歐雙方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加強頂層設計,整合資源,匯聚力量,合作增進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伊什特萬認為,文化交流正成為中歐關系的重要支柱,“一帶一路”的內涵早已超越了加強經濟紐帶的范疇,而是覆蓋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廣泛領域,“一帶一路”倡議架起了中歐文化交流的橋梁,將有力增進中歐相互理解和合作。現場的一位歐盟官員表示,這樣的推介形式打破了“劇場”的限制,以更親近的方式增進觀眾對劇目乃至其背后的文化、歷史、時代背景的理解。
在布魯塞爾的首場演出為“歐盟專場”,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大使、駐比利時大使曲星、歐盟委員會交通總司司長亨里克·霍洛萊、歐洲議會對華關系代表團團長喬·萊恩等,以及歐盟機構、各國駐歐盟外交機構、比利時政府、國際組織、歐盟智庫近800名嘉賓觀看了演出。“中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開創連接中歐的‘絲綢之路’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已踏上建設‘一帶一路’的新征程,《碧海絲路》是表明雙方植根歷史、開創和平繁榮未來的又一例證”,亨里克·霍洛萊評價說。
《碧海絲路》一路巡演,一路在劇場之外搭建民間交流的橋梁。在有近兩百年歷史的瑞士日內瓦高等音樂學院、德國名校哈瑙文理中學、新近成立的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享譽世界的舞蹈大師貝嘉的舞蹈基金會……這些來自廣西北海的舞者,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栽種者和開拓者。他們一路撒播友誼的種子,一路收獲文化的認同。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文化交流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碧海絲路》巡演乃至“中華風韻”品牌活動,讓我們看到中歐從官方到民間對于深入了解彼此的熱烈期待,看到雙方在文化交流、互鑒共贏方面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
《碧海絲路》,曲終人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