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作為每年的年夜大餐,春晚即將與全國觀眾見面。從1983年至今,春晚已辦到了第34屆,而這一次也將是“春晚勞模”馮鞏登臺表演的第31個春晚。對于不少觀眾來說,馮鞏已成為春晚的一個標志,是一種陪伴,也是一種情懷。從28歲到58歲,可以說春晚陪馮鞏走過了大半輩子。北京晨報記者梳理了馮鞏自1986年首次上春晚到2015年春晚的歷年作品,回顧馮鞏給觀眾帶來的30個精彩瞬間。
回味:30年人生恍如昨日
馮鞏自1986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臺,便踏上了30年的春晚之路。從1986年到2015年,對于一臺“年夜飯式”的晚會來說,是從稚嫩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而對于馮鞏,則從一個朝氣蓬勃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年近花甲的老男人。在此前的29年春晚歷程當中,馮鞏從來沒有客串過老人的角色,但在羊年春晚的小品《小棉襖》中,馮鞏首次表演了一個兩鬢斑白的空巢老人。“我媽都95了,我也年近花甲,30年春晚真是恍如昨日,每一年的春晚都在我人生上勾出一道年輪,但是年輪怎么變,中間那心不變”,去年是馮鞏登臺的第30次春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馮鞏坦言:我老了。
歲月如年輪,對于馮鞏來說,年輪中間的心仍是制造笑聲。現在部分觀眾可能覺得一些老面孔的作品質量“下降了”,其實不然,客觀規律決定了人的精力總會缺乏,藝術的生命也常常短暫,但若仔細推敲,觀眾也在不斷地成長,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熟之后。30年前,看《虎年說虎》觀眾會新奇,看《巧對影聯》觀眾會叫絕,因為那個年代想酣暢淋漓地看到這樣一場一群全國級演員都湊在一起表演的晚會,觀眾可能要等到下一年春晚了。而連續參加30年春晚,馮鞏深深地明白,無論何時,想贏得觀眾,只能靠作品。“觀眾的喜愛是我連年登臺展示新作品的持續性動力”,記得在一次采訪中,馮鞏在總結春晚“竅門”的時候坦言,這事沒有天賦干不了,沒有勤奮干不成,沒有文化干不大,沒有人格干不長。
追憶:“鐵打的馮鞏流水的搭檔”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用到馮鞏這里,他就變成了“營盤”般的演員,他的搭檔倒似乎成了“流水的兵”。連續30個春晚,馮鞏總共換了16次搭檔,合作的演員包括馬季、劉偉、牛群、郭冬臨、蔡明、閆學晶、王寶強。1986年,首次登上春晚的馮鞏,第一個搭檔是劉偉,在那時兩人的表演還稍顯稚嫩。次年,在師父馬季的掌舵之下的《五官爭功》中,兩人都表現出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再加上隨后的《求全責備》,馮鞏和劉偉較前衛的作品以及二人“子母哏”的相聲表演形式非常受觀眾喜愛,這使得二人在那個時代家喻戶曉。對于這段時期,馮鞏后來回憶,就連帶著兒子上動物園“所有人都追著自己”,“后來老婆有一次說大伙找你馮鞏簽字照相你煩不煩,我說千萬別煩,有朝一日觀眾不理我了,更煩,演員就是公眾形象,讓觀眾認識喜歡那是好事。”
馮鞏曾提到自己選擇搭檔有一個標準:藝術追求是相同、志同道合、有創新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在剛剛合作3年之后,因為劉偉出國留學,馮鞏不得不再覓新知己。但這一換卻給馮鞏帶來了新機遇:1989年馮鞏遇見了牛群,便開始了他更大的藝術沖浪。
必須說,牛群、馮鞏屬于電視的組合,他倆的舞臺形象、風格、臺詞、表演,沒有一步不是為電視相聲設計的。他們的舞臺形象,永遠是西裝革履,觀眾甚至完全無法想象他們穿上馬褂的樣子。二人的佳作率非常高,二人之后說過的《亞運之最》、《拍賣》、《點子公司》、《最差先生》都成了后來人人津津樂道的節目。而施大爺的頭發,秦始皇的4根生日蠟燭,倪萍的“小鍘刀”都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詞語。
2000年,就在“牛群馮鞏”這四個字幾乎成了春晚最響亮的品牌時候,牛群單飛了,不光“牛眼看世界”搞起了攝影,還去客串當了縣長,馮鞏只得再次尋覓新搭檔。這一次,馮鞏再也沒有找到一個像牛群一樣的“固定搭檔”。但無論馮鞏的搭檔如何更換,“牛群馮鞏”這塊兒響亮的牌子永遠矗立在觀眾的心里。對于老搭檔牛群,馮鞏給予過這樣的評價,“他是我的良師益友,只要作品適合合作,我們可以‘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