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再登首都劇場,連演23場——
原創歷史大戲陪觀眾過年
春節將至,北京人藝今年的賀歲大幕已拉開。1月29日起,原創歷史大戲《司馬遷》將再度回到首都劇場的舞臺,一連演出23場,陪觀眾過年。這是該劇經過去年首演、巡演后的再度演出,雖是新作,但經過打磨后這部作品仍呈現出沉淀之后的醇厚感。“對于一部新戲,我們會一直打磨下去,不斷去接受時間和觀眾的檢驗。 ”這部戲的導演、北京人藝院長任鳴稱。
《司馬遷》于2015年首演,是著名作家熊召政的首部話劇作品,作品從司馬遷為李陵辯誣因言獲罪開始,講述了他為什么寫《史記》以及寫《史記》的全過程。其中圍繞著這一過程不僅表現了司馬遷忍辱負重的精神力量,更描述了他與知己、對手、親人之間的柔情與智慧,可謂塑造了一個觀眾熟悉而又不熟知的太史公。該劇除了任鳴、馮遠征聯袂導演外,更是云集了于震、王勁松、梁丹妮、王剛等眾多實力派演員。
無論是保留劇目還是新排劇目,北京人藝都力求讓一部作品通過不斷上演來實現提高,而《司馬遷》的再次上演也有了不小突破。“首演之后我們廣泛聽取了意見,但是并不急于做出修改,而是要不斷去體驗、吸收再改動。這次再演,我覺得更加松弛,很多無形的壓力都隨著演出的深入而放下。 ”飾演司馬遷的人藝著名演員馮遠征表示,對演員來說,不僅對臺詞感受更深入、清晰,對于細節的把握也更加自如,“以前是設計細節,現在則可以去感悟細節。真正做到舉重若輕。 ”而去陜西渭南、西安的兩地巡演后讓主創信心更足,“陜西巡演因為舞臺原因,我們做出一些調整,這一輪我們會把這些好的部分都吸收進來,展現在首都劇場的舞臺。就這輪演出而言,演員對于節奏的把握,對于人物語言風格的把握,都上了一個臺階。 ”任鳴表示。
《蔡文姬》 《李白》 《知己》 《吳王金戈越王劍》 ……北京人藝歷史劇可謂一戲一格,一直在該領域不斷探索的北京人藝于去年推出《司馬遷》 ,這背后自然也意義非凡,“ 《司馬遷》是一部歷史正劇,這里面包含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和對現實的反思,它承載了歷史和今天。甚至觀眾看完后會去翻看《史記》 ,會去重新了解那個時代。 ”作為主演兼導演的馮遠征表示,歷史劇所引發的文化現象有時候比預想的還要大。排演這樣一部歷史大戲并非易事,而作為國家級院團的北京人藝一直堅持于此。導演任鳴表示:“我們會通過這部劇傳播給觀眾一種文化的意義,展示一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能從中體會到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人生價值。這就是我們排《司馬遷》 ,排歷史劇的意義,也是我們所擔負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