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有看過江西省話劇團的演出,帶著一份好奇,也懷著一份期許走進劇場,欣賞了這出名叫《遙遠的鄉土》的話劇。
該劇講述的是發生在清朝咸豐年間的一個故事。咸豐五年進士余墨林系江右天寶縣白鶴村人。武英殿失火,時任朝廷五品翰林院侍讀的余墨林雖出差山東 與失火案無關,但是,為了挽救部下54個人的性命,他獨自承擔過失,被褫奪官職后返回家鄉。與此同時,家鄉父老在族長的領導下正在為他修筑一座“翰林 樓”。回到家鄉的余墨林和分別16年的母親相聚后,已經67歲又患上“血癆”的母親希望余墨林能夠“子承母業”擔任“義莊”的“總理”。但是,余墨林卻另 有打算,寧愿違背母命也不愿就任。這年夏天,洪水侵襲天寶縣,災民為了生存圍困白鶴村。張縣令為了保一縣安危,軟硬兼施逼余墨林籌5萬石糧食。而族長以及 白鶴村民拼死也不同意將“義莊”中的糧食獻出賑災。余墨林在權衡利弊之后,頂住壓力,將自家存在“義莊”中的存糧運給災民,同時積極籌款買糧用于救災。余 墨林的母親梅太夫人在白鶴村德高望重,面對危局,抱病出行為災民籌款籌糧。水災終于度過,白鶴村也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梅太夫人卻因病和操勞過度逝去。白鶴 村的鄉民念梅太夫人的品行,在停建的“翰林樓”的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梅太夫人祠”;实勰钣嗄志葹挠泄,授其四品官銜,派往山西任職。赴任前的余墨林來 到“梅太夫人祠”前,感念母親梅太夫人的教誨,感慨萬千,對為人、為民和為官進行了深入的詮釋,向愛戀的鄉土告別。
該劇大氣磅礴,取材獨到,立意新穎,結構緊湊,一氣呵成。貫穿始終的音樂是全劇的亮點。從劇的開篇到劇的結尾,采用了諸多江西本土的音樂元素。 例如,贛南山歌和民間小調等。主題歌《桃花謠》采用了興國山歌的曲調,抒情而優美。觀眾在欣賞話劇語言的同時,也感受著贛鄉音樂的魅力。同時,劇作充分運 用了聲光電的現代舞臺技術和效果,營造了一部恢弘的視覺和語言的盛宴。
這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優秀劇目,洋溢著真善美。它讓人在觀劇的同時,去思考怎樣為官和怎樣為人,以及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它也給今天的人 們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今天的知識精英(包括官員)如何面對自己的進退。如何面對社會的責任。如何能夠做到既心系故土又胸懷天下。
該劇的成功在于感人的題材,也在于一批編創人員的共同努力。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中的主要演員。飾演余墨林的宋運城曾榮獲“第九屆中國話劇金獅獎” 表演獎。他聲音渾厚響亮,吐字清晰,演技成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飾演梅太夫人的龍紅,曾先后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以及文化部文華獎。我多次看過 她的演出,基本上都是以唱為主。她的演唱風格深植于贛南深厚的泥土之中,優美動聽,感人至深。而此次在《遙遠的鄉土》中,她的跨界演出著實讓我吃驚。她在 表演中駕馭角色的能力,讓我對她舞臺表演的功力,以及聰慧和悟性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盡管在部分角色語言的處理方面有待商榷,但是,瑕不掩瑜,隨著該劇的成 功,“梅太夫人”這一角色將為龍紅的藝術生涯增添亮麗的一筆。
《遙遠的鄉土》講述的不僅僅是余墨林的鄉土,也是中華兒女的鄉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鄉土。我們從“遙遠的鄉土”離去,又向“遙遠的鄉土”走來, 我們行走在不同的“遙遠的鄉土”之間,開始著不同的人生旅程,各自書寫著不同的人生故事和人生履歷。而在不同的人生故事中,我們實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了 嗎?在不同的人生履歷中,我們做到了既情系故土又胸懷天下了嗎?在不同的人生旅程中,我們盡到了對社會和歷史的責任了嗎?《遙遠的鄉土》用感人的故事、語 言和表演將答案告訴給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