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北京法源寺》:是誰出的題這么的難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21日10:03 來源:北京日報 顧玥

      如果說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是對戊戌變法的神話式敘述,那么田沁鑫根據這部小說編劇和導演的話劇《北京法源寺》,又是什么呢?

      誠然,戊戌變法是一個事件。除此之外,它還在中國人心目中構建了一群人的固定相貌:袁世凱——叛徒,慈禧——惡婦,光緒——草包皇帝,譚嗣同——死,梁啟超——生。

      事件本身——如果真的存在“事件本身”的話,已經與事件的參與者和目擊者的觀察不完全一致了;再加上歷史學家對有關證據和文獻的發掘、梳理和重述,經此以后,“事件本身”到底是什么?題目出得這么難,具體到戊戌這段歷史,還有許多追問需要給觀者一個交待:為什么生?為什么死?為什么叛?為什么殺?田沁鑫沒有給出標準答案。

      李敖答了,答得鏗鏘有力。所有人物對話、場面安排只為作者旺盛的表達欲服務。所有人都在替譚嗣同解釋,他為什么非要赴死。而田沁鑫這部改編于《北京法源寺》的話劇,什么確切答案都沒給。她膽子大得很,鋪陳出各種可能成立或不成立的解釋,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康有為和光緒說了什么?譚嗣同夜會袁世凱說了什么?徐世昌有沒有列會?誰叫徐世昌來的?這還是史實層面之問。袁世凱是鱉孫還是倒霉蛋?慈禧是昏庸的老太婆還是傷心的女人?這是更難回答的問題。

      田沁鑫用了唱大戲的基調,京劇過門串場,臺上兩側兩排椅子,演員來回走動坐下起來,都是臺上看戲的人,與臺下的觀眾形成對仗。一般而言,戲曲是人們認知“歷史”的捷徑,對人物形象的處理格外清晰。袁世凱一上臺,被撲上一臉白,粉墨登場。這是他的戲曲形象。

      可是剛要接近答案時,田沁鑫又會立刻把觀眾拽出來。袁世凱指著譚嗣同:“你不找到我,我能這么倒霉嗎?我能讓后世一直罵我嗎?”指著康有為:“你能代表歷史嗎?你就是個狂徒!”

      實際上袁世凱有沒有背叛變法,他出于何因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知道。戲里只告訴觀眾,袁世凱的好名聲死在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八月三日夜訪法華寺的譚嗣同是他人生的克星。

      法源寺是整個戲劇生發的場域。寺廟是個好道場,廟里不許打妄語。盡可能讓人物說話。

      三小時,臺上角色說了很多話。演員需要完成多個層次上的表演,角色本身和評論人,在場者和不在場者,演戲的和看戲的。角色常常出離角色,引用內務府筆錄、野史說法、后世評斷,并順著人們對歷史的揣測,在事件發展的關鍵節點鋪展開事件未來走向的多種可能性,探討歷史改寫的可能。

      臺詞在事件、經歷和神話三類間穿插跳躍,包括當代話語:顏值不高,點個大大的贊,不能同意更多;史實記載的半文言和詩句直引;人物標志性方言;評論性說辭。事件進程被切割開來,不斷打斷,再由大小和尚引領向前。于是我們看到康有為站在臺口,對著立式話筒與后世歷史學家隔空對峙,自我辯解。看到慈禧獨坐中央,一字不差念著曾紀澤記下的她的發言�?吹娇涤袨�、譚嗣同、梁啟超、袁世凱、光緒,各以“關鍵在于”開頭,直言自己對變法的真實想法�?涤袨閷饩w說:可惜你不知道我們拯救的過程。光緒對康有為說:你也無法知曉我被罷黜的心情。本沒有見過面的康有為和慈禧爭執不下,梁啟超引后世中華書局出版物的內容向老師康有為要真相�!皶镌趺纯赡苡�?”書里要沒有,真相哪里找?迷障重重。

      接下問題的田沁鑫猶豫且謹慎:“所以我就覺得,哎呀歷史啊,就搞這個東西,搞得我太難過了,你剛覺得終于有抓撓了,這事對了,下回你再看一個資料,又不對,然后你再看,就全都不對�!彼艞壛私o出唯一解的“捷徑”,老老實實地給出了自己的平面思考過程。但是觀眾永遠需要答案。一搜微博,發現有位觀眾同樣摘錄了慈禧的第一句臺詞,說道:“但是我不想聽田導演說話啊!我是來看變法的�。�!”仨感嘆號,以表愿望之切。“變法”是好人受辱,壞人得意,譚嗣同振臂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人頭落地,血濺菜市口。田沁鑫就是不討人喜,這么爽快的一幕要提醒觀眾當時菜市口人聲嘈雜,可能沒人聽見譚嗣同說了什么,連“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都不讓觀眾痛痛快快地聽完,這兩句有后世修飾過的嫌疑——嘩啦,一盆冷水當頭澆來。

      我是瞧人說話的。但要想把話說得清晰,也是很難。美國歷史學家柯文有言:“現在的人們經常按照自己不斷變化的多樣化的見解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重新塑造著過去。當我們重新塑造時,過去——更確切些說,是人們經歷的過去——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當歷史學家為了說明和解釋而把過去整理成事件敘述時,或者當神話制造者出于不同的原因而從過去提取某些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信息時,直接創造過去的人的經驗世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歷史三調》)《北京法源寺》不止步于過去,也沒有進行現代轉述,它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建立了一種互動關系,難上加難的是:追究歷史的三條路徑——事件,經歷,神話——并不是涇渭分明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取決于他們與這件事的關系�!侗本┓ㄔ此隆穼v史真相的探求中也包括觀點和視角的不同,比如康有為和袁世凱的對立,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對立,慈禧與光緒的對立。這還是相對直接單純的關系。

      從戲劇表現上來說,角色臺詞層次可以更加分明,完成度應該更加精準,音樂需要更合時宜,群戲還需踩準節奏,然而歷史與現實之間,田沁鑫已經是一個誠意正心的調解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