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日前,中國戲曲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戲曲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海內外共52家戲曲教育單位參與。據了解,成立后的聯盟會緊密圍繞“弘揚傳承戲曲”開展工作,促進戲曲教育資源、信息整合與共享的社會化機制的建設。在國家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之后,戲曲界新風四起,戲曲教育的改革站在戲曲發展的前沿。戲曲教育如何讓戲曲更加深入人心?本報就這一問題專訪了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教授。
馮。涸谶@個發展得飛快的時代里,傳統戲曲作為一種“慢藝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豐富生動的戲曲元素彌散到很多藝術門類的作品之中,煥發出生機活力;另一方面,戲曲藝術本身卻又陷入了發展困境。去年7月11日出臺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 ,為傳統戲曲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自信。您認為,在新的大環境下,傳統戲曲的藝術自信和市場自信,有哪些可以加強的?
孫萍:發展好戲曲需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前兩條都比較充分了,我們要著重在“人和”上下工夫。在高校,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培養那些能夠幫助傳統戲曲在今天健康發展的專門人才,F在不僅需要戲曲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臺美術這五種人才,還需要戲曲管理、教育、研究、普及、宣傳這五種人才。這些人才都是戲曲藝術事業所必需的。目前看來,前五種人才的質量有待提高,后五種則是數量奇缺,尤其存在著大量的師資人才缺口。所以,我們戲曲學專業未來的建設任務非常艱巨。
馮。赫f到“人和” ,戲曲觀眾群體的養成也需要長期的努力。當前,很多專家開始入駐北京各個小學的課堂,滾動開設各具特色的藝術課程。其中,中國傳統戲曲課程的設置是一個亮點。您也推動過“京劇進中小學” ,您是怎么看待現在這種發展趨勢的?
孫萍:我們一直在說,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所以,我2003年回國工作、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之后,就提出了“京劇進中小學”的提案, 2008年教育部正式采納,F在參與的主要還是北京市屬高校,其他在京高校也在積極加入這支隊伍。全國各地的高校都應該為所在地區的中小學藝術教育提供支持。兒童時期是藝術啟蒙的最佳階段。小提琴、拉丁舞這些西方的藝術,我們當然可以去欣賞和學習。但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缺席,不利于孩子們全面了解中華文化藝術的面貌,他們也就沒有辦法真正做出自己的選擇。基礎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應該讓各類中國傳統藝術進入校園。忠孝仁義禮智信能夠作為傳統倫理道德世代相傳,主要靠的是“小傳統”中的民間文化。京劇藝術的價值也就在于,京劇是形象的中國傳統文化,京劇本身就是美育教科書。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劇情、唱詞、唱腔、臉譜、表演和舞美,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凈化。從藝術表演的角度看,一場好的演出,后臺和前臺,鑼鼓場面和演員,主角、配角和班底,都需要密切配合。配合好了,才是“一棵菜” ;配合不好,哪個人都不可能出彩。所以,通過欣賞乃至排練、演出京劇,孩子們不僅可以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可以養成團結、奉獻、進取等美好的精神品質。
馮。耗多次提出過“讓京劇進高校” 。這次《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也體現出了這方面內容,F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包含了中國傳統的戲曲部分,各高校的戲曲社團活動也在蓬勃發展。那么,您對京劇藝術教育在高校的現狀怎么看?請您談談,在大學開展京劇藝術教育,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孫萍:我們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長期開展全民傳統文化教育,要在最廣大的范圍內培養本國文化產業的消費群體,高校是一個重要的、首要的陣地。現在很多高校都在開展京劇方面的活動,但普及面還是比較小,而且主要停留在學生社團、教工興趣團體的層面上。我們有必要加強大學校園里面的京劇藝術教育工作。一是要“教” 。高雅藝術不僅要“進校園” ,而且要“在校園” ,尤其是綜合性大學。這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環。我們已經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把“京劇藝術大觀”設為本科生的一門通識課,到現在連續開設十八個學期了,每學期三個學分。我認為,各個高校都可以結合自己所在的地區和師資情況開設這樣的課程,可以在中國豐富的傳統戲曲門類中加以選擇,但京劇確實應該成為首選劇種。二是要“研” 。作為教師,要教好京劇,就要研究好京劇,尤其要研究好如何在綜合性大學開展京劇藝術教育的規律。三是要“演” 。在“教”的環節普及京劇基本常識,以及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之后,一定要從清唱到彩唱,從折子戲到連臺本戲,循序漸進,堅持常規性的演出活動。“教”是開端,“演”是延續,它們為“研”提供經驗,反過來,“研”為它們提供反思的視野。這樣,我們才可能引導學生們對京劇從知之甚少到愛之甚深。即使他們將來從事的工作與京劇無關,京劇也會給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影響他們的生活。我們還可以嘗試建立一種長效活動機制,為各個綜合性大學從事京劇藝術教育的老師們、愛好京劇藝術的師生們提供交流機會。中國的年輕一代只是不熟悉京劇這種傳統藝術的形式,他們與京劇并不存在文化上的隔閡。一旦熟悉了京劇,他們內在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就會被喚醒,就會與京劇藝術相互呼應、共同成長。
馮。耗浡镁託W美多年,從事京劇文化交流,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您在匈牙利編演動作戲劇,在美國嘗試用交響樂團為京劇伴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親身了解了京劇藝術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之后,您認為,我們當前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推進京劇藝術在海外的傳播?
孫萍:為什么中國的崛起讓歐美國家感到困惑、恐慌?根源還是在于他們不理解中國的文化。所謂君子溫潤如玉,中國人歷來崇尚的就是“君子之交” 。中國人的特性和風格,在傳統京劇中得到了優美的藝術表現。京劇藝術具有與生俱來的教化力量,可以把優良的文化傳統注入人們的血脈,可以成為最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內知國情、外知世界,身段柔軟、內心強大”的文化使者。我在海外十幾年,總是在想,中國文化在國際交流中能夠做些什么。我認為,京劇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非常好的一種手段。京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大美”的享受。很多外國人都愿意主動地接近它、接觸它。以我多年的海外工作經驗,盡管京劇藝術的國際傳播已經努力了很多年,在海外也經常有一些演出,但還遠遠不夠。對于優秀的傳統戲曲,我們不僅應始終保持一種敬畏感、自豪感,還要主動地去盡傳承、傳播的義務。
馮巍:京劇的很多傳統劇目,都表現了中國人勤勞、節儉、堅貞、利他等民族特質。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彌散到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往當中。為了推進京劇藝術走向世界,您主持了“中國京劇百部經典英譯”項目。請您談談這個項目的情況,以及京劇藝術教育走向國際化的意義。
孫萍:這個英譯項目已經完成出版了25本,包括《秋江》 《霸王別姬》《盜御馬》 《拾玉鐲》 《打漁殺家》 《空城計》 《女起解》 《斷橋》 《大登殿》等,在海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尼克松圖書館、喬治·布什圖書館等都收藏了這套叢書。這首先改變了在國外圖書館查不到京劇外語版本的狀況,將來還要建設相配套的舞臺演出示范錄像。這樣,那些喜愛京劇的外國人,就可以查到最基本的京劇藝術資料了。另外,京劇作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表演體系本身是非常完整的,但表演體系的理論梳理是非常薄弱的。我們不但是把百部經典京劇翻譯成英文,還通過闡述每部戲的思想性、藝術性,把中國京劇表演體系的理論構建出來。這既是我們對京劇表演藝術的貢獻,也是為京劇屹立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奠定理論依據。我們做好京劇翻譯系列,一方面是展示“五彩中華” ,希望人們在海外能夠首先通過劇本接觸到京劇,引導人們進入劇場觀看演出;另一方面是展開“溫潤外交” ,中國有一句話說得好,“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中國的傳統戲曲,包括京劇,可以發揮很好的潛移默化作用。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不能滿足于只是教外國人漢語,也不能止步于說漢語、寫漢字。藝術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最生動形象的載體。讓對方接觸到并且懂得欣賞你的藝術,才能喜愛你的文化,才能真正主動地學習你的語言。
馮。撼司﹦∑占敖逃,您還一直在堅持“富連成”京劇科班的有關研究。2014年,是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20周年,也是富連成社成立110周年。您主編出版的《富連成畫傳》 ,對富社的歷史進行了更加全面的總結。您在這方面還想做些什么?富社的歷史經驗對于您在高校從事戲曲教育工作有什么啟發?
孫萍:我們已經搭建起“富連成研究系統工程”的基本構架。除了編撰《富連成畫傳》 ,還錄制了600多個小時的口述歷史素材,制作了10集富連成紀錄片。葉春善是“戲曲界的蔡元培” 。他創建富連成科班,大膽起用各種專業人才,兼容并包各種藝術風格,堅持在表演實踐中推進京劇的傳承和發展。他們那一代京劇教育者的執著精神和辦學理念,他們“替祖師爺傳道,不謀私利”的信條,值得我們今天好好研究和弘揚。當年富連成從教室到舞臺,培養出一大批開宗立派的京劇藝術家,在今天的影響也是綿綿不斷。今年是葉春善誕辰140周年,我們已經計劃開展隆重的系列紀念活動。從新中國成立前的科班、新中國的戲校,發展到新時期以來的戲曲學院、綜合性大學的戲曲研究和教學,戲曲教育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關于傳統科班教育和現代學校教育的討論,新中國成立初就曾經廣泛展開,現在也還在繼續。我認為,在教學上,要遵循文獻理論和實際演出相結合的原則。在學術上,史論研究和舞臺藝術實踐研究要并重,努力建設一個多學科視角下研究京劇和推廣京劇的綜合平臺,培養京劇的綜合性理論研究人才。就算看完一出京劇的劇本,寫一篇分析其思想內容的文章,就算知道哪段唱腔是西皮、哪段唱腔是二黃,就算知道不同顏色不同紋樣的戲曲服裝都適合什么人物、什么行當,如果不去劇院現場觀看,也沒有辦法完全體會到它們的美。只有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避免“兩張皮”現象。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既是中國傳統戲曲傳承、傳播的客觀要求,也是戲曲研究工作的不二法門。
馮。好髂┠酥劣谇宕膶m廷戲曲演出,在整個戲曲和京劇藝術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資料,但一直以來研究力量不足。2014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故宮博物院,為新成立的宮廷戲曲研究所簽訂了框架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宮廷戲曲研究及傳播。這是一件特別鼓舞人心的事情。您在這方面的具體工作設想是什么?
孫萍:宮廷戲曲文物不僅是故宮歷史遺跡與宮廷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內外獨有的中國戲曲文化整體遺存。清代宮廷戲曲文物資源種類豐富,數量也非常多,劇本、唱片、劇裝、砌末等共計3萬多物件,急需深入挖掘與研究。從一定意義上說,跟現存三套半的四庫全書一樣珍貴,它們的文化意義遠遠超過了它們的文物意義。我們的工作首先是要理清歷史,然后分析其中的文化含量,做好闡釋和傳播,講好它們背后的故事。正是因為來自于宮廷的影響和作用,中國戲曲在清代向精致化、規范化邁出了很大一步。我們與故宮博物院在宮廷戲曲文獻、文物遺存的調查、征集、整理、研究及出版、傳播等方面開展長期、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正在編輯《故宮百科全書·戲劇文物卷》 ,還計劃啟動《清代宮廷戲劇史編年》的編纂工作,整理修復老唱片,共同推動宮廷戲曲在當代重獲新生。去年11月,首屆兩岸四地宮廷戲曲研究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隨著研究工作的展開,我們也會謀求與那些在歷史上和故宮有密切關聯的單位合作,比如,頤和園、避暑山莊、沈陽故宮、國家圖書館、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 ,他們那里也有一定數量的戲臺建筑、戲曲文物與檔案。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激活這些文物附著的文化基因,能夠讓它們走向民間,走向世界。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特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