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話劇形勢喜人,持續發展。其一,以國家大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代表的國營院團發揮了藝術 引領與主導作用,其經典、保留、原創、實驗劇目的輪番上演,擎起了中國話劇的大半個江山。喜劇和兒童劇的火爆,也成為本年度的藝術熱點。其二,中國正在挺 進國際戲劇文化交流圈,中外交流演出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世界知名導演帶著他們的成功劇作來華巡演,如德國導演托馬斯·奧斯特瑪雅的《哈姆雷特》、波蘭導 演克里斯蒂安·陸帕的《伐木》、英國導演彼得·布魯克的《驚奇的山谷》、日本導演鈴木忠志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等,這些演出將當代劇場的新理念、新創意、 新形式輸入中國本土。其三,民營劇團的戲劇創作勢頭良好,演出持續增多,從已舉辦多年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北京青年國際戲劇節、烏鎮戲劇節、女性戲劇節等系 列活動中,可見出民營戲劇的迅猛發展和藝術抱負。而以蓬蒿劇場、鼓樓西劇場、朝陽9劇場、繁星戲劇村等地的演出來看,民營戲劇不僅參與者眾,而且演出形 式、藝術面貌異彩紛呈。其四,戲劇觀念趨于活躍,如直面戲劇、戲劇構作、文獻劇等新興戲劇觀念成為熱點;話劇的內涵與周延都有所擴展,近年來舞臺上肢體 劇、默劇不斷出現,一些話劇演出大量融入其他藝術形式,如戲曲、歌舞、曲藝、魔術等,形成更具特色的表現空間。
原創劇的集中展示
2015年是本土原創話劇集中展現實力的一年。一方面是上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陸續收官,如《共產黨宣言》《代理村官》《古田會議》《一 諾千金》《祖傳秘方》等紛紛登臺演出;另一方面是國家話劇院從3月15日到6月7日以“原創、藝術、人民、時代”為主題,在京舉辦了首屆“中國原創話劇邀 請展”,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國營院團、民營劇團的20部原創大劇場劇目和15部原創小劇場劇目輪番上演,包括國家話劇院反映北京市井人情的話劇《棗樹》、 北京人藝表現20世紀30年代電影明星悲劇人生的《阮玲玉》、表現末代皇帝溥儀后半生命運心理的《公民》、表現當代北京鄰里家庭的溫良友善的《理發館》、 南京市話劇團和南京市藝術研究所聯合創作的南京市民生活劇《民生巷11號》、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反映環保主題和故土情懷的《老大》等。這些作品有歷史觀照, 有現實反思,有傳統風情,也有現代意味,是近年來話劇創作成績的集中展現。
2015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神圣的日子,不僅有《死無葬身之地》《生死場》《祖傳秘方》等優 秀劇目的復排與重演,還有《中華士兵》《宛平人家》《神圣戰爭或等著我吧》《故園》等新劇目的出現。國家話劇院引進的英國戲劇《戰馬》及其全國巡演活動, 也應視作反對戰爭、祈禱和平的人文背景下的戲劇行動。
其中,北京人藝推出的由王儉編劇、唐燁導演的話劇《故園》表現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北平的臺灣人林先生與其鄰居們貝勒爺、何石匠等共同遭遇的 艱難歲月,以及他們攜手抵御日寇的軍事占領和文化侵略的故事。圍繞著故園的易主、找回、守護、重張,表現了居住其間的平民百姓,他們共同的文化情結、淳樸 的家國情懷、抵御外敵的勇氣,以及彼此相通的心性。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的馮俐編劇、查明哲導演的反映中條山戰役中國民黨士兵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話劇《中 華士兵》,站在當代立場,對于歷史資料進行了藝術重構和全新詮釋,升華了慘烈而英勇、悲壯且決絕的抗敵意志。敘事時空的多重性和靈活性,使得舞臺呈現自由 靈動,節奏鮮明,富有抒情性,大屏幕和轉臺的巧妙利用,使戲劇場面酣暢淋漓、壯闊恢弘,具有視覺的沖擊力和震撼性。
2015年的小劇場戲劇發展也是可圈可點,林蔚然編劇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過士行編劇的《帝國列車》、松巖編劇的《網子》、范黨輝編劇的 《朦朧中所見的生活》、顧雷編劇的《顧不上》、唐凌編劇《竹林七賢》、雷志龍編劇的《造王府》、王甦編劇的《無果花》等,在演出中都顯示了各自的藝術特 性。此外,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排演了薩拉·凱恩的《4.48精神崩潰》,鼓樓西劇場推出“直面戲劇”《麗南山的美人》《那年我學開車》《黑鳥》等雖是取自外 國劇本,但是確實本土闡釋與舞臺新形式的再造。
話劇中的歷史與現實
檢索2015年的新創劇,一些劇目在歷史與現實表達上進行的新探索值得關注。
萬方編劇,賴聲川導演,藍天野、李立群主演的《冬之旅》以平實的手筆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人物間的心理交鋒。兩個老人的三場會面,幾段對話,將歷史 與現實扭結在一起。兩位年逾古稀的老金與陳其驤年輕時曾是摯友,“文革”時演變成“他人即地獄”的關系,晚年時糾纏于懺悔與寬恕、還原真相與選擇性遺忘的 人生難題,他們在言語間爭執、在意志上較量、在內心里掙扎、在遲暮中嘆息,彼此都想于告別此生時把心里的塊壘放下,然而到底該放下什么、如何放下、在哪里 放下,卻令觀眾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苑彬編劇、顧威導演、北京人藝演出的《食堂》以大型國有企業軋鋼廠為背景,以廠區食堂為中心,以時間流程為縱線,以生活事件為剖面,串聯起上世 紀80年代、90年代后期、2010年左右的三段時空,透過食堂的變遷、人們情感的變化,展現工人在經濟改革中的人生蛻變和命運軌跡,以及逐漸被邊緣化的 遭際和他們內心的隱痛。
潘惠森編劇、司徒慧焯導演、香港話劇團演出的《都是龍袍惹的禍》,編劇對于劇中人物安德海、慈禧、慈安、奕等,不存歷史與道德偏見,而以客觀 敘事的方式,圍繞宮廷權力,展現太監安德海得勢與失勢、被捉與被殺的過程,探尋歷史背景下特殊人物的內心真實與行為邏輯。對于所涉歷史中的人與事,做到了 大處不虛,小處不拘,舉重若輕,寓莊于諧,將人的權力欲望和死亡恐懼做了深層次揭示。
熊召政編劇,任鳴、馮遠征導演,北京人藝演出的《司馬遷》,力求塑造出作為史家的司馬遷的正直、孤傲,以及作為權力戕害下的文人的羞憤和痛楚。 孤軍深入攻打匈奴的李陵被俘,消息傳至長安,漢武帝龍顏震怒,下令誅殺李陵家族。朝廷百官噤若寒蟬,小小的太史令司馬遷卻仗義執言。漢武帝把他打入死牢, 又改為宮刑。他回到故鄉韓城,為完成《史記》忍辱偷生。在政治與文化的沖突中,他看到了人性的懦弱、權力的野蠻。《史記》完稿他但求一死,而漢武帝卻對他 輕輕放過。一部史著和無限江山的對壘,讓此劇的結局令觀眾感到茫然。
田沁鑫根據李敖同名小說改編的歷史文獻話劇《北京法源寺》一改常規的戲劇敘事,而是把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歷史風云,在普凈法師與徒弟的回憶、講 述、議論、感慨中鋪陳開來。公車上書、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維新派與守舊派論戰、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訓政、光緒帝囚禁瀛臺、戊戌六君子殉難……皆 被一一呈現。劇作不打算告訴觀眾確切的歷史定論,而是力圖從不同角度、多重話語、人物各自的“現身說法”中,返回歷史,引導觀眾從中尋得各自的歷史體悟。
用笑聲喚醒沉睡的神經
在電視小品日益式微的情境下,喜劇藝術開始在舞臺上逆襲成功。2015年8月16日北京喜劇院正式開張,它或許是一個信號,告訴人們,人是能笑 的動物,也可以說是引人發笑的動物。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笑過別人,也被別人笑過,獨自憑欄時,大約也不免笑對自我。喜劇是小丑的藝術,但小丑不丑, 他以自由狂歡式的無所顧忌,打破世俗禁忌、身份差距、消泯人性隔膜、對立情緒,給人們帶來快樂的笑聲。喜劇是諷刺的藝術,它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向一切陳規 陋習、煞有介事、裝腔作勢、弄虛作假開戰,在笑聲中慶賀自己的凱旋。喜劇是幽默的藝術,嬉笑的背后有明敏的睿智、語言的機趣、邏輯的縝密、哲思的回味,讓 我們在笑過之后,生發出想哭的感動。喜劇是狂歡的藝術,也是最大眾、最通俗、最本質的人生訴求,只要我們活著,歡笑在人群之中,就是一種值得珍惜的幸福。
北京喜劇院的開臺大戲是《戲臺》,該劇發生于民國時期,表現一個戲班在大戲上演之際的種種離奇遭遇和令人哭笑不得的鬧劇。該劇運用懸念、巧合、 誤會、計謀、反襯等喜劇手法,把一群涉事艱難的小人物逼到絕處,從而將一出危機不斷的喜劇演繹得跌宕起伏,也讓戲班班主、棒槌票友以及大帥、處長、姨太、 名角、經理等各色人等,在喜劇的情境里,在乖謬的境遇中,顯現出各式各樣的荒唐行徑。于諷刺人性的同時諷喻世事,給人以啼笑皆非、笑中含淚的觀感。
此外,值得關注的喜劇演出還有《蠢蛋》。作為饒曉志團隊制作的“淡未來”系列劇之一,《蠢蛋》選擇在愚人節首演,或許是有意為之。這一發生在 “莫須有”國度“皇家合眾國”的荒唐法律事件,將三個犯人的犯罪過程以喜劇方式展現,但此間具有真實的悲情成分。而他們為了獲釋參加“蠢蛋真人秀”,爭當 冠軍的表演,戲仿了當紅電視娛樂節目,突出了荒誕感和冷幽默特點。
2015年秋天,由開心麻花2012年創作的舞臺喜劇《夏洛特煩惱》,改編為同名電影后取得了喜劇電影的14億高票房,由此也帶動了話劇《夏洛 特煩惱》的熱銷。從2012年首演至今此劇已演出27輪,演出場次超過百場。雖然該電影被指與弗朗西斯·科波拉的舊作《佩姬蘇要出嫁》劇情存在相似性,許 多不喜歡商業戲劇的人也紛紛表示該片內容膚淺,但它所引發的笑聲仍然吸引了大量觀眾。
年末,有香港舞臺喜劇之王稱號的詹瑞文,在北京喜劇院演出了《男人之虎》,該劇以一條查找主線貫穿,查找的焦點是地鐵事故中失蹤的馮人望。詹瑞 文結合預先拍攝的影像和畫外音,一人分飾了多個角色,以少勝多,變幻莫測,以鏡像式、片段式的呈現方式,演繹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表現社會眾生可憐又可笑 的種種囧境。
和純真童趣在一起
2015年5月28日至6月10日,由文化部藝術司與浙江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第八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4臺優 秀兒童劇的精彩亮相,為杭城小觀眾帶來一場接一場的藝術盛宴。從普及兒童劇、讓更多的孩子受益的立場出發,本屆兒童劇的演出地點不僅限于杭州市區,而且輻 射到市郊周邊,如湘湖藝術中心、余杭臨平劇院等地。
此屆展演,首先是近年來兒童劇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現,參演劇團中有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上海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這樣有傳統有影響的優秀團隊,也有一 些新近致力于兒童劇演出的學校、演藝集團、文化公司,可謂八方云集,各展實力;其次是演出的劇目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既有中外經典、傳統劇目的恢復新排, 如《寶船》《第十二夜》《海的女兒》《尼爾斯騎鵝歷險記》等,也有立足現實的原創劇目的新鮮創意,如《大山里的紅燈籠》《傳統的味道》《少年馬連良》等, 此外還有引進國外的新劇種、新樣式,如《創世紀》引入“黑盒劇場”理念,借用木偶、投影、聲光電等向孩子們講述宇宙洪荒的神奇變化。本屆展演在表現形式 上,則是載歌載舞、賞心悅目,很多兒童劇重視音樂、舞蹈元素的加入,動感十足。此外,對于LED屏幕、聲光電等藝術因素的運用,也使本屆兒童劇展演顯得更 具舞臺技術含量,并對觀眾更具視覺沖擊力。
7月10日至8月26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舉行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開展為期48天的優秀劇目展演、兒童戲劇交流研討和戲劇嘉年華等活動。中 國、美國、羅馬尼亞、法國、韓國等7個國家的27個藝術團體的43部優秀兒童劇,共完成194場演出。中國兒藝《東海人魚》《紅纓》《木又寸》,芬蘭格里 姆斯格勞姆斯舞蹈劇團《八音盒的秘密》等優秀兒童劇,給北京小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小飛俠彼得·潘》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年初推出的經典引進劇目,說是引進,其實劇本、導演、表演、舞臺設計和技術運用等等有很多創新因素。小 飛俠的故事站在兒童的視角,演繹了扣動人心的藝術想象。“只要心中充滿快樂,就能一飛沖天”的主題闡釋,具有童心、童真、情趣,富有傳奇色彩和美好憧憬, 能夠開啟孩子們的心智。在導演的二度創作中,吊上威亞飛起來的演員們,與大屏幕上的城市、天空、海洋、夢幻島銜接緊密,現實與想象、舞臺與影像渾然一體, 動感十足,充滿神奇,滿足了孩子們的欣賞心理。舞美設計構思新穎,色彩鮮明,演員們的表演輕松自然,傳達了憧憬與快樂的情緒。
《木又寸》是一部內容新穎、形式獨特的寓言劇,也是迄今在兒童劇演出中十分罕見的獨角戲。它表現在現代社會受功利目的驅使的人們,將一棵棵生活 在自然狀態、鄉野之中的大樹連根拔起,綁縛、運輸、移栽于陌生的城市,作為景觀樹被移來移去,直至將它們的生命力破壞殆盡,枯死后再被刀砍斧鋸。全劇采用 擬人化的手法,表現樹與樹之間的關切之情,輾轉流離之中它們的命脈相通。讓孩子們感受樹的疼痛,讓他們珍惜大自然的饋贈,正是此劇帶有探索意味和環保理念 的旨意。
2015年的原創劇目較之上年度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此間仍存在著文學內涵不足、藝術個性模糊、主題開掘不透、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期待今后完善創作機制,遵循藝術規律,取得更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