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王藝華演活《棗兒謠》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04日09:52 來源:光明日報 王思恭

      蒲劇《棗兒謠》是山西省運城市蒲劇團傾力打造的清代情感大戲,問世以來,盛演不衰,得到戲迷熱捧。領銜主演、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王藝華對主人翁吳伯宗人物形象精雕細琢、入骨三分的精心塑造,引起專家和戲迷的熱切關注,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梳理《棗兒謠》一劇的創作歷程,筆者認為,王藝華塑造的吳伯宗人物形象之所以血肉豐滿、棱角分明、鮮活生動、感人肺腑,是由于他在四個方面占據著明顯優勢:

      一是扎實、認真的案頭準備。45年的舞臺生涯,擔任副團長、名譽團長、團長22年的管理經驗,使王藝華清楚藝術創造過程中,投入和產出永遠成正比例。王藝華從藝之初,在稷山縣蒲劇團學藝的經歷,使他對劇中人、清代稷山縣吳城村吳伯宗(字紹先)行三萬里、歷十八載、步十七省,歷盡艱難困苦,尋找丟失的二弟、三弟那感人至深的真情大愛早就了然于胸并且由衷欽佩,果斷敲定創作《棗兒謠》并由自己擔任主演。他閱縣志,看傳記,查找資料,瞻仰牌坊,前往吳城村實地了解,數次參加該劇研討,廣泛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劇本初步定稿后,他細細研讀,全身心投入,未及開排,吳伯宗的人物形象已在他的心中活了起來。

      二是聲腔藝術優勢的充分發揮。作為代表性蒲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蒲州梆子傳承人,王藝華特色鮮明的聲腔藝術,集中體現著蒲州梆子的劇種風格。

      清代戲不好演,早已是業界共識。在翅子、翎子、胡子、靴子等“十子功”絕活和特技失去用場的情況下,聲腔藝術的重要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

      聲腔包括念和唱。王藝華在《棗兒謠》一劇中的念白吐字清晰,噴口有力,氣息飽滿,聲韻規范,抑揚頓挫,疾徐有致,字字入耳,聲聲傳情,聲滿口清,言干語凈,節奏分明,層次清晰,時如涓涓細流,沁人肺腑;時如驚濤駭浪,雄渾鏗鏘,其“千斤道白”為全劇成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然而,體現著劇種特色的唱腔畢竟是戲曲演員最重要的看家本領。王藝華音域寬闊,音質醇厚,真假嗓音銜接自然,唱腔高亢激越,清純圓潤,韻味濃郁,剛柔并濟。為了演活《棗兒謠》,王藝華在“情”字上狠下功夫,他準確理解詞情曲意,深入角色內心世界,因辭生腔,寓情于聲,以聲傳情,真情貫注,以情動人,唱出了吳伯宗復雜、豐富、跌宕起伏、波翻浪卷的情感變化。吳伯宗學藝歸來時“汾河岸片片棗林醇香撲面”一段他唱得熱烈歡快,激情洋溢,歸心似箭、即將團聚的喜悅心情盡顯其中;“五年來為尋弟四處輾轉,踏遍了大西北又跑江南”一段唱得深沉婉轉,憂心忡忡,表達了吳伯宗萬里尋弟不見蹤影的失望與焦慮;“怪不得人人見我都躲遠,怪不得孩童將我當瘋癲”的核心唱段,初始低回抒緩,如泣如訴,并融入“清音”唱法,繼而激情噴涌,聲震寰宇,將吳伯宗歷盡艱辛、當乞丐、啃薯葉、在水坑中照見自己須發皆白未老先衰容顏時吃驚、感慨、凄涼、無奈的心情表達得生動貼切,令人心酸;尋弟途中與妻、子相逢時“恨只恨我不把皂白分辨”一段則唱得發自肺腑,情動于中,表達了吳伯宗誤休棗香、悔恨交加的愧疚之情;在寧古塔為尋伯祧闖進轅門被巴虎杖責時,“無情棒打得我皮開肉綻”的唱段唱得悲憤交加,聲遏云霄;歷盡劫難,弟兄三人終于團聚時,“二弟兄切莫把熱淚流淌”的唱段則唱得激情飽滿,百感交集,感人心扉,催人淚下。

      三是對人物的精雕細琢。開場,吳伯宗扛大鋸、甩長辮、迅步上場,步態瀟灑,春風滿面,就是傳統程式生活化的借鑒運用,烘托了氣氛,映襯了主人翁此時此刻的急切心情;在萬里尋弟的漫長行程中,王藝華融入了傳統戲的圓場、臺步、蹉步、搶背等技巧,極大提高了該劇的藝術觀賞性。

      吳伯宗歷盡艱辛,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身心疲憊,衣衫襤褸,須發皆白,面容憔悴。此處,王藝華扮演未老先衰的吳伯宗表演更加深沉、精到,人物刻畫更加深刻、到位,觀眾不由贊嘆:“想不到英俊小生王藝華把老生的戲演得這么好,到底是戲劇大家,難得!”

      兄弟三人在棗兒謠的歌聲中相認、相聚,在皇上御賜“兄弟孔懷”牌匾帶來的榮耀和喜悅之中,吳伯宗心力交瘁,母親臨終囑托的使命一旦完成,油盡燈枯的吳伯宗精神轟然坍塌,溘然逝世,留給世人的是“兄道友、弟道恭”的千古絕唱和深深的思考。

      四是對優勢資源的整合運用。管理劇團多年的歷練,特有的人格魅力,使王藝華具有一種特殊的凝聚力。“一個好漢三個幫”,實際上幫王藝華的人不是三個,而是許多。他外部創造環境,內部凝聚人心,整合優勢資源,《棗兒謠》劇組實力雄厚,陣容壯觀,全力打造,取得成功當在情理之中。

      王藝華為蒲劇《棗兒謠》傾注了全部心力,將“大清義民”的“唐堯虞舜之風”再現于舞臺之上,使《棗兒謠》成為閃耀人性光輝、傳承民族精神、促進家庭和諧、推進社會進步、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傳遞正能量的經典之作,將戲劇藝術教化、傳承、宣傳、學習、激勵等社會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