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中國文化應注重“人格化”傳播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01日20: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傅 謹
      《紐約時報》用大幅版面超常規報道張火丁  《紐約時報》用大幅版面超常規報道張火丁

      2015年9月,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共同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推”上了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的舞臺:9月2日和3日,張火丁在紐約最著名的大衛·寇克劇場分別演出了京劇《白蛇傳》和《鎖麟囊》。票房和劇場的熱烈氣氛,讓人恍惚以為是在北京的長安大戲院。

      從梅蘭芳1930年訪問美國,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外推廣,張火丁紐約演出堪稱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又一個成功案例。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日益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的當下,此次演出的成功,實有許多可資總結與參照的經驗。

      京劇是中國的傳統藝術,那些對京劇藝術了解甚少的西方觀眾能否欣賞京劇之美,是個令人困擾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化交流的策略。張火丁赴美演出的定位與出發點,始終就是讓美國觀眾分享最優美的中國京劇藝術。盡管美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在知識儲備與藝術積累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然而張火丁紐約演出證明,正如中國觀眾可以欣賞并喜愛優秀的歌劇、芭蕾一樣,高水平的京劇表演同樣能讓美國觀眾欣賞、喜愛甚至癡迷。

      張火丁此次赴美演出的劇目中,《鎖麟囊》是久負盛名的程派經典劇目,《白蛇傳》則是她自己創作演出的版本,將這兩部京劇大戲完全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現在美國舞臺上,體現了張火丁團隊對優秀京劇作品跨文化傳播魅力強烈的自信。

      當然,文化自信要以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共性的理性認識為基礎,要以對美國的社會結構和傳播規律的認識為基礎。一方面要對京劇的藝術魅力有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對東西方之間現實存在的文化差異,也要有清醒和深切的認識。

      因而,張火丁赴美演出的準備工作,一直在兩個方面并行不悖地展開。其一當然是張火丁和她的演出團隊精益求精的排練;其二是從半年前就開始物色和邀請在美國戲劇界和學術界具有公信力的專家學者,包括《美國戲劇》雜志的專欄作家歐奎因等人,或請他們先期到北京觀看張火丁的演出,或給他們提供種種相關資料。所以在張火丁紐約演出之前,美國的主流觀眾就已經通過各種專業化的渠道,了解了這位來自中國的著名演員;而在兩場演出之前,又分別聘請了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華人),密西根大學副教授David Rolston(陸大偉),讓他們用一個小時左右為觀眾導賞。這些戲劇評論家對張火丁的表演風格與魅力的敘述,為美國觀眾接受與欣賞張火丁做了極好鋪墊。

      從學術和藝術角度切入的評論和講座,加上《紐約時報》著名記者的多次采訪,在紐約期間舉辦的各種形式的記者見面會,在各大平面媒體和網絡所做的宣傳,從多個角度形成合力,實際效果非常直接和明顯。當然,華人觀眾也沒有被忽略,中國對外演出公司和美國合作媒體《世界日報》刊發的大量文章以及在華人群體中做的講座和宣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傳播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有可能完全不同。文化傳播有多種形式,在某種意義上,人格化與市場化的推廣可能是文化傳播最好的途徑。所謂“人格化”,是指在文化傳播的實際過程中,具象的名字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滲透力。在設計這次演出的主旨時,如同當年梅蘭芳訪美一樣,組織方一直強調“張火丁”的赴美演出,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將中國傳統藝術、京劇、程派搬上美國的舞臺,因此在美國掀起的“張火丁旋風”,為中國傳統文化和表演藝術注入了“具體”的內容。大衛·寇克劇場位于林肯中心品字形建筑群的核心區,借助劇場多年經營積累的市場推廣經驗,主辦方堅持不贈票、不打折,按照平時邀請各類高端演出時出售門票的慣例,安排了從22美元到178美元的多種票價,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買票進入劇場的觀眾,都是最投入和最熱情的觀眾,他們既愿意花費不菲代價購票進場,當然就會努力去捕捉與理解舞臺上每個瞬間的藝術信息。

      張火丁在美國演出已成為當下中國傳統藝術對外交流的成功案例,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高水平的跨文化傳播以及人格化、市場化推廣,三者相融合才得以實現的。目前,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還面臨諸多困難,瓶頸主要不在文化內容,而在于是否擁有切實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手段。我們需要認真總結經驗,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力度,提升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質量。我深信,中華文化之光可以照亮全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