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程派青衣張火丁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01日20: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洪 鵠
      張火丁  張火丁
      林肯藝術中心門口的廣告牌 張火丁(中)表演《白蛇傳》片段
      張火丁(中)表演《白蛇傳》片段  林肯藝術中心門口的廣告牌

      非凡的票房號召力

      程派青衣張火丁44歲,背影看著像個女學生。挺拔,清瘦見骨。轉過來,是輕柔的一張臉,五官各就其位,不茍言笑。有時候她會戴一副黑色細邊框眼鏡,這讓她看起來更拘謹一些,還有些學究氣。

      2014年春天是張火丁息演4年后的復出。場子在她最熟悉的長安戲院,連唱兩晚,戲票全部賣光,第三天,680元的位子炒到2200元,很快也賣光了。大半年后,張火丁到上海大劇院演《春閨夢》,最早來排隊的粉絲在當天趨近零度的寒夜里站一個通宵買票。就在2015年9月,張火丁演到了紐約林肯中心。2500張座位票一早售罄,《紐約時報》花了5個版來報道她,稱她為“北京來的大明星”,用的是和1930年報道梅蘭芳訪美演出一樣的口吻。

      永恒的定律:只要張火丁在臺上,臺下就是座無虛席!八穆曇粲幸环N巨大的容量,能渲染出低調和悲傷的氛圍!边@是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王德威聽完張火丁紐約演出的感受。《游園驚夢》的導演楊凡曾從臺北打飛的到北京看張火丁的演出,他記得當張火丁唱到《春秋亭》一折,幾乎每一句唱詞都被臺下的喝彩聲淹沒。五次謝幕、兩次加唱。這是京劇嗎?瘋狂的觀眾看起來更像是在參加偶像歌手的演唱會。

      在整體上沉默、微小、暗啞的戲曲市場,張火丁像她的名字一樣,是火炬一般的存在。絕大部分戲曲演出有賴于政府的補貼,只有她有著如流行歌手一樣的票房號召力。她演得不多,宣傳也少,后者主要是因為她過分的沉默寡言。但張火丁的訥言并非出自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她的哥哥、武生演員張火千看來,他這個妹妹從小“笨嘴拙舌、不會說話”。

      落榜三年仍堅持學戲

      張火丁元宵節出生,家里原先想給她起名叫“張燈”,取張燈結彩之意,這名字不免過于喜慶,父親張一就把燈字拆開,成了火丁。吉林白城是個有曲藝傳統的北方小城,而張家人正適意地活在這傳統中。張一戲校畢業,就職于白城文工團,后來調到評劇團,當藝術室主任。兒子張火千四五歲就表現出戲曲天分,會拉“云手”,會演小毛岸英。他8歲考上戲校學京劇,學期末匯報演出時在臺上翻跟頭,看得臺下的妹妹眼睛放光。

      10歲開始,張火丁像哥哥一樣報了省戲校京劇科,連考三年,每年都被刷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人認為她屬于京劇方面條件好的女孩:她聲音略沉,不是傳統上被看好的那種高亮;身形也不算好,某種程度上她有點笨拙,少女期前還有點胖。五官中正,但過于清淡,存在感不強。

      張火千說,他妹妹“看起來不聲不響,其實什么都不怕”。三年落榜,放一般姑娘,提都不好意思提了,張火丁卻是一絲心思都沒松動過。曲線救國也行,13歲時,她把自己安進了廊坊市評劇團,“唱著評劇,心里愛著京劇”,練著評劇的大嗓,再找個地方偷偷的吊京劇需要的小嗓。

      1986年,15歲的張火丁終于成為天津戲校京劇科的一名插班生。她被安排進一個代培班,同學普遍比她小兩三歲,還都正經學了起碼兩年戲。但張火丁的強悍在于她的不怕:在她的老師孟憲榮心里,她可能看起來有點羞怯,但實際上她“出丑不怕,吃苦,就更不怕了”。她的同學一學期學三出戲,她學十出,整個人像一個植物一樣“長”在練功房里,幾乎要生根了。

      成為趙榮琛的關門弟子

      天津戲校畢業后,張火丁和哥哥被分配到了戰友京劇團。這是一個有些邊緣的劇團,沒多少演出機會,年輕演員們在里面幾乎無事可做。兄妹二人每天唯有練功。

      很多年后,張火丁接受采訪,被問及這段看似摸不到任何未來的歲月時,答話總是一句:“我覺得練在自己身上,誰也搶不去!痹谔旖驊蛐:笃,她開始比較專注地學習程派,她并不細亮的嗓音,比起中正平和的梅派來,自然是和偏于頹郁、劍走偏鋒的程派更為相稱。程派青衣里,她最崇拜的是當時已僑居美國的程派巨星趙榮琛,后者68歲飾演《荒山淚》的錄像被張火丁看了無數遍。

      張火丁的話匣子在聊起恩師趙榮琛的時候打開了。她至今相信,他們能成為師徒,是命運對她最隆重的一次垂青。正是那段她反復觀看趙榮琛錄像帶、獨自揣摩的日子里,有一天突然接到程派藝術研究會一個電話,直接問她是否愿意跟趙榮琛先生學戲。她驚呆了。就這樣,她成了趙榮琛的弟子。

      張火丁認為自己是在遇見趙榮琛之后剛剛開竅。“我對他就是敬畏,他教我的所有,我都當成是最好的東西,記下來回去消化!弊鳛橼w榮琛的關門弟子,張火丁是他最好的學生。

      成立張火丁工作室

      梨園里普遍認為,張火丁不事“俗務”,幸虧有個哥哥火千打點著。1998年張火丁調入國家京劇院,張火千也隨即轉來。待了兩年,院里提議,給張火丁成立工作室,建立個人品牌。張火丁第一反應是懵了:“我從來都依靠組織的,這該怎么弄?”

      硬著頭皮上的只能是張火千。工作室最初只有他們兄妹倆和一個胡琴師,一個偶然的機會,山東一個地方劇院慶祝百年,有人牽線搭橋找到了張火千。張火千“從三團借了十幾人,服裝自己背著”,濟南京劇院提供龍套演員,張火丁主演。沒想到演了兩場,“大獲全勝”。

      這樣的甜頭讓張火千學著“活絡”起來了。回到北京,他被邀請參與徐帆主演的電視劇《青衣》的拍攝,在這個劇組里,張火千熱心地向人求教如何做一個“文化產品”。當他離開劇組時,一位演出經理已經被聘請到位。

      工作室接演出密度很大。“前面三年,一年大概有100場,到一個地方演兩場,剩下來全在路上。”張火千現在想起來幾乎覺得害怕,“一是苦,二是那么多事我們是怎么搞定的?比如每次演出都要提前派人先去說戲,然后我們大隊人馬再趕過去,跟他們合作,有時當晚就上臺演。”但他堅持這樣的強度有他的理由:“靠大量演出,一是把工作室的口碑打出去。更重要的是這三年火丁以演代練,就靠在舞臺上滾,藝術上迅速成熟起來了!

      2005年開始,張火千明確表示要開始“收”。大撒把式的拉練階段結束了,張火丁和她的藝術必須進入精細的修繕階段。隔年之后,觀眾們便看到了張火丁的《紅鬃烈馬》。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