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風吹》的旋律從樂池中流淌而來,一個久遠的年代仿佛蘇醒,劇場觀眾席一片闃靜。待那抹熟悉的紅色飄然而至,唱詞輕啟,許多在座的老人早已淚流滿面。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這一飄便是整整七十年……
人才輩出七十載
七十年前的一個明媚的春日,由賀敬之、丁毅執筆的歌劇《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公演,轟動一時。傳說中的故事經過舞臺藝術的加工,尤為動人心魄。有人為楊氏父女的遭遇失聲痛哭,有人對黃世仁、穆仁智怒不可遏,四月的延安借此騰起了沖天的革命之火。這時,距離新中國的成立僅有四年時間。
經歷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意氣風發、十年“文革”的風雨飄搖和改革開放的萬象更新,七十年來,《白毛女》初心不改,并被改編為電影、芭蕾舞劇、京劇、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延續著不朽的生命力。其中,歌劇版的《白毛女》和“喜兒”形象尤為深入人心——這也是本次文化部組織復排歌劇《白毛女》的緣起之一。
第一代喜兒的扮演者是女高音歌唱家王昆,1945年首演之時,她只有20歲。王昆將一個窮人家閨女激烈跌宕的一生演繹得活靈活現。郭蘭英則被公認為第二代喜兒的代表。作為今年新版《白毛女》的藝術顧問,已是85歲高齡的她曾從千里之外的廣州親赴北京,輔導演員排練近一個月。
15日晚演出之際,滿頭華發的郭蘭英就坐在觀眾席的正中間,這時距她1947年第一次演“喜兒”,已過去了68年的時光!安灰獑栁覞M不滿意!碑斢浾咴儐査龑τ诋斖硌莩龅目捶,她幾度無言,目光始終不能離開舞臺,“觀眾的掌聲已經說明了一切!
同樣作為新版《白毛女》藝術指導的,還有第三代喜兒的演員代表、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彭麗媛。數代前輩親身垂范指導,也讓本次喜兒的扮演者雷佳身負正能量的美名與傳承的重任。“老師進了排練廳,從來不叫我雷佳,而是喊我‘喜兒’。進了排練廳就是進了這個角色,不能超出角色以外。”雷佳說。
老一輩藝術家的執著與入戲,以及不畏艱難的意志,都讓作為新人的雷佳心生感佩。在天南海北巡演多場,她也曾遭遇肺部感染的侵擾和醫生的警告,但始終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八珢圻@個舞臺了。”在指揮劉鳳德看來,歷代“喜兒”的品格早已融入雷佳的血液中,為她擎起了新一代“白毛女”的鮮紅旗幟。
大江南北奏新音
寶塔山上人未老,延河流水不盡流。
11月6日,新版《白毛女》重歸故里延安,也揭開了為期一個多月巡演的帷幕。
在延安。多位曾親歷解放前《白毛女》首演的老人來到現場,他們有的是退伍老兵,有的是當年的娃娃,還有的正在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然而七十年魂兮歸來,一樣的味道,一樣的感受,卻讓這些目睹山河巨變的故人齊刷刷濕了眼眶。
在上海!栋酌穼а葜碇靵喠忠欢葥鷳n,“看慣秋月春風”的上海觀眾能否接受一部充滿北方民間元素的作品。然而當全場起立向演員致敬,朱亞林也禁不住笑中帶淚,加入到鼓掌的隊列中去。
在廣州。年輕學子占據了觀眾席的半壁江山。熱情開放的青年人從一開始的叫好,到樂聲漸起情節漸深厚的無言凝噎,再到唱段高潮處的掌聲潮涌。不著一字,卻成為經典作品的永恒魅力的明證。
當大春參軍返鄉后向鄉親們訴說“我在山西當了兵”,太原觀眾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熱情的山西老鄉更始終忘不了老一代的“喜兒”郭蘭英,為在她指導下的精湛演出備感親切自豪。
而在“千里冰封”的北國長春,舞臺上下的“萬里雪飄”交相輝映。“不管對哪一代人,經典永遠都不會過時!睎|北觀眾的話雖簡潔明了,卻擲地有聲。
在長沙,在石家莊,在濟南,無論身處哪個城市,《白毛女》演出的盛況都可以用“一票難求”“座無虛席”來形容。杭州劇院甚至由此創造了自己今年的單場“票房”紀錄。更為難得的是,觀眾從垂髫稚子到白發老叟,從青春伴侶到耄耋夫妻,都在同樣的旋律和唱詞中動容。除卻歷久彌新的經典之外,還有什么作品能如此接地氣,如此深入老百姓的心坎呢?
扎根生活為人民
“新版《白毛女》的每一個細節都能捕捉到當年的印記。”總政歌舞團一級作曲印青如此評價。在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看來,新版《白毛女》不是一次簡單的復排,而是具有原創意味、有思考、追求明確方向感的經典重讀和再現。“情感沒有改變,情節沒有顛覆,卻不露痕跡地加入了新的元素!
在創新性的呈現中,擔任音樂總監的知名作曲家關峽功不可沒。他帶病上陣,親力親為,將數場戲的對白精心打磨為唱段,其中既有大春和喜兒相逢的那段互訴衷腸的二重唱,也包括“白毛女”在走投無路之際的謠唱曲《我是人》!白屪兂伞怼南矁簽樯娴臋嗔Χ鴧群,其震撼程度絕不遜于任何詠嘆調。”劇評人曾鳴說。
不過,任何創新的實踐都離不開傳統的廣袤沃土。用歌唱家廖昌永的話來說,需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而編劇盛和煜則把該劇作為“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代表。無論是暴風驟雨的細密鼓點,還是酣暢淋漓的大鼓敲擊;無論是從北方民歌改編的《北風吹》,還是效仿戲曲的手眼身法步,新版《白毛女》都堪稱是民間故事、民間語言和民族音樂高度統一的作品。
“一部戲的生命力來源于生活。”在濟南演出期間,任職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的李云濤說,從70年前張魯、劉熾等作曲家走向民間收集音樂元素,到如今主創人員到白毛女原型地采風,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鮮活體現。而一路跟隨指導主創團隊的解放軍藝術學院原政委喬佩娟則指出,復排歌劇《白毛女》回答了“為了誰、如何為”的問題,用實踐告訴我們要創作歌頌人民的戲劇,代表了一條正確的創作方法和創作道路。
“重人本、接地氣、通民心。堅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敝袊乃囋u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在觀看完北京的演出后,激動地評價說。在他看來,《白毛女》是一部有藝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藝術和諧統一的作品,它以鐵的事實回敬了文藝創作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表明革命文藝傳統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