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5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新劇目北京展演”的壓軸戲,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劇《春秋二胥》(編劇:馮鋼,導演:續正泰、白云明,主演:安平、傅希如)在梅蘭芳大劇院隆重上演。雖然京城初雪,入冬的寒冷卻沒有阻擋人們的熱情,劇場觀眾人潮似海,座無虛席,顯示出北京觀眾對“海派”京劇的旗幟——上海京劇院演出的重視。
二十余年前,求學滬上,我能看到的京劇,基本也就是上海京劇院的作品,《曹操與楊修》、《歧王夢》、《寶蓮燈》……畢業來北京,接觸中國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的戲為多。京派和海派確實各有所長,比如唱、念,京派的湖廣音比較多,海派則接近于普通話的發音;京派從吐詞咬字、唱腔設計,注重傳統,偏保守,海派則沿襲周信芳的麒派風格,受話劇影響,演員做功細膩,舞臺設計、燈光設計也比較花哨。
《曹操與楊修》里花臉與老生的組合,將上海京劇院推向一個成功的高峰,《春秋二胥》則再次采取花臉與老生搭檔的方式,講述了春秋時期伍子胥與申包胥“相愛又相殺”的悲情故事。劇中,楚國同朝為臣的申包胥與伍子胥本是知己好友,伍子胥的父親因直言指責楚平王“父娶子妻”而慘遭滅門之禍,危急時刻,申包胥放走伍子胥,后因為請求為伍家翻案,深陷囹圄十數年。
當伍子胥帶著吳國的軍隊攻打楚國,前來復仇,慌亂之中的新主楚昭王按母親的建議,放出申包胥。他聽從申包胥的建議,下詔書為伍家平反,讓申包胥前往吳營說服伍子胥放下復仇的怨念。誰知伍子胥怨恨難平,提出還骨、鞭尸等各種無理的要求,楚昭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決意與吳國血戰到底。伍子胥以他對故國地理的了解,引水淹楚都,楚昭王在申包胥勸說安排下,換裝逃往秦國。吳軍占領楚都后,伍子胥大仇得報,而他的父親曾經為之鳴不平的那位楚平王妃子——楚昭王母親在暗殺他未遂后,自刎而亡;申包胥再一次勸誡他無效后,亦遠離之……
通過《春秋二胥》這個故事,我們感受得最多的是,兩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甚至是刎頸之交的好朋友,最后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分道揚鑣。《春秋二胥》前半部分的劇情有些拖沓,真正有戲,是從兵臨楚都開始。申包胥與伍子胥幾次對話、唱答,漸漸將兩人的思想情操、終極理想展現出來。申包胥對伍子胥說,如果你堅持要滅楚國,我就一定要救楚國,這便是二人的分水嶺。申包胥不解,19年前的伍子胥與19年后的伍子胥為何差距那么大?一個有為青年被仇恨、被自己落魄時所受的欺辱蒙蔽了良心,為自家的復仇,不惜叛國,甚至禍及成千上萬無辜的故國百姓。這樣的非理智、無節制的復仇,使得我們腦海中那個原本“士大夫”形象的伍子胥,已然變成一個“瘋子”。
全劇快結束時,舞臺上,只剩伍子胥一個人,燈光在他身上漸弱,收光……盡管勝利了,復仇了,但從此,伍子胥在故國也身敗名裂了,他的人生,也不會再有申包胥這樣的朋友了,孤獨是注定的。在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故事里,他最后被吳王誤解,被迫自殺,不得善終,這是他必然的宿命。
《春秋二胥》的閃亮點,還有楚昭王這位少年天子。楚昭王孝順、善良、正義,敢于擔當,不畏強權。史書上的楚昭王,亦是楚國的“中興之主”。盡管遭遇過“亡國恨”,但他最后在母親的母國——秦國的幫助下,還朝楚國,振興楚國。與之相比,后來南宋、南明的君主,確實少了許多勇氣和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