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對于很多人來說,吳興國的名字是陌生的。如果告訴你,他是電影《青蛇》里的許仙,你也許會恍然大悟。但對于在劇場里遇見過他的人來說,吳興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他曾頂著“京劇叛徒”的罵名在臺灣創辦當代傳奇劇場,也曾站在世界的舞臺上用中國傳統京劇的生旦凈末丑來演繹西方經典戲劇:《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等待戈多》、《變形記》、《暴風雨》……當遭遇停團危機時,他還曾出演電影《青蛇》里的許仙等經典角色,只為了補貼劇團生計。
終于走到今天,吳興國堅持了近30年,當年罵他“叛徒”的那些人也早就改口。而他也決定首次在大陸開啟為期三年的巡演,第一部便是他獲獎無數、一人分飾十角的《李爾在此》。12月28日,該戲將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大劇院上演。本報記者時隔兩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再次對他進行了專訪。
“對于跨界我沒什么底線”
中國京劇與西方戲劇結合,傳統舞臺觀念與現代新媒體融合,吳興國一直走在跨界的路上。“現在做傳統戲劇,結構、觀念、色彩或順序都不一樣了,跨文化、跨領域、拼貼混搭,東西或古今都已經沒有界限了,因此自由空間會越來越大。”吳興國說,“我對于跨界是沒有底線的,但是要很小心,不必為了形式而形式,最后被形式駕馭了自己。”
在跨界的路上,要想找到同道中人不容易。吳興國早在1986年自己創團就是因為公家不同意他做自己的戲。“我后來是一通一通電話打給原來的同行,說服他們拿出勇氣來做一個實驗,如果成功了將來我們就有另一條路。但每次都要這么找人演戲是很累的。”成立近30年來,當代傳奇劇場目前僅20多人,其中營銷人員遠遠多于演員。
因此本次來大陸巡演,吳興國選擇了獨角戲《李爾在此》,加上樂隊整個團僅15人,方便巡演。“況且《李爾在此》已經去過20國40城巡演,經受得住市場考驗。”更何況,吳興國說自己熱衷演繹莎士比亞是有緣由的:“莎士比亞的劇本其實是一個空臺,與我們傳統的空臺是一樣的。”
“時代來了擋都擋不住”
《李爾在此》于2000年先后在巴黎Odeon劇場和陽光劇場第一幕首演后,2001年分為“戲”、“弄”、“人”三幕完整創作演出發表,立即引起全球劇場界熱烈回響。迄今已應邀至包括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德國、意大利、俄羅斯、荷蘭等18國演出。
改編自莎士比亞《李爾王》,吳興國一人分飾十角,跨越生、旦、凈、末、丑行當,挑戰高難度的表演,結合現場九人樂團演奏,將唱、念、坐、打予以現代劇場節奏呈現。該戲還邀請到著名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加持,將東方服裝形式與西方的“立領”結合。
美國《紐約時報》贊譽道,《李爾在此》的演出,涵括了喜劇、黑色戲劇以及歌唱、舞蹈、武功等,已超越莎劇本身。“而他將個人的生命歷練和與傳統之間的反叛和糾結情感融入李爾王與下一代的沖突,打破東西文化界限,普遍獲得觀眾心的共鳴。”
“我想我之所以能走到世界舞臺上去,就是因為他們看到我從傳統出身,并且不斷在尋求與遭受時代的碰撞。梅蘭芳第一次去西方演出東方戲曲時,把西方人嚇壞了;現在我們用東方戲曲演繹西方戲劇,也讓西方人嚇壞了。”吳興國認為,用西方戲劇包裝傳統京劇,對于老人來說是種寬慰,對于年輕來說卻是創新,“新京劇的時代來了擋都擋不住。”
“京劇不創新就浪費了”
有一年,吳興國在新加坡演《李爾在此》時,發現著名京劇老生馬少良坐在臺下看,非常受鼓舞。“我覺得真正站在傳統戲曲演員(而非評論家)的角度上,很早以前演員都知道表演藝術依靠的只有市場和觀眾;反倒是有了公家劇團后,才給了演員一種責任去一成不變的繼承。”吳興國追問道,“難道京劇就不發展了嗎?不發展沒觀眾不就死掉了嗎?”
“本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美學感受嘛。如果你不創新,你就是一顆活化石;可是表演藝術是活的。”吳興國說,很多老觀眾看傳統戲總會說,你這個不如馬連良不如梅蘭芳。但馬連良之所以是馬連良,梅蘭芳之所以是梅蘭芳,就是因為他們拿著前人的基本功作了自己的創新。
吳興國說,自己老早就挑戰了傳統戲劇的核心。“我不怕別人的質問,因為我是從京劇出生的,并不是為了改變京劇而改變,只是覺得這個藝術被老祖宗創造出這么多表演手法,如果不能應用在符合時代的新故事和新角色上是一種莫大的浪費。”
個人檔案
吳興國,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創辦者及藝術總監。1953年生于高雄,在復興劇校專攻武生,后考入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后曾在“云門舞集”擔任主要獨舞者。1979年服役后拜臺灣四大老生之一周正榮為師,改唱文武老生,逐漸嶄露頭角。在“陸光國劇隊”服務期間因感京劇日下,1986年成立當代傳奇劇場,成為傳統戲曲藝術發展與創新的掌旗先鋒人物,先后將多部西方戲劇改編為京劇。曾出演影視劇《青蛇》、《誘僧》、《西楚霸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