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六十周年異彩紛呈的文藝樣式中,大型原創舞劇《戈壁青春》以其別具一格的創新性,在新疆兵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乃至全國舞蹈藝術大觀園里豎起了一枝燦若朝霞的奇葩。
以帥小軍為總導演、許銳為編劇的主創團隊匠心獨運,以普通支邊青年建國的故事為線索,貫穿軍墾三代人的不同命運和選擇,在《戈壁青春》中再現了兵團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那段令人難忘的歲月。
《戈壁青春》的故事構架選擇平凡而真實、浮沉在他鄉命運中的兵團人為原型,以兵團一名普通支邊青年的故事為線索,貫穿軍墾三代人的不同命運和選擇,進而刻畫出新疆兵團建設發展中具有典型性的群體形象。
基于這樣的構思, 《戈壁青春》的故事自然波瀾起伏,又感人肺腑。“支邊青年建國在激情燃燒的年代來到戈壁大漠中的新疆兵團。在漫長艱苦的磨礪中,他與兵團第一代的老連長結下父子般的情誼,與老連長的女兒紅柳也在患難中收獲了愛情。然而,當幸福的小家在戈壁上扎下根,老連長卻在一項工程建設中意外犧牲。當支邊青年返城的消息傳來,更是打破了寧靜,也撕裂了親情。多年以后,建國和紅柳的兒子胡楊帶著父輩的希望和遺憾踏上故土。那一刻他終于明白,無論世事滄桑,無論命運轉圜,他的父輩都和千千萬萬的兵團人一樣,把青春播種在了茫茫戈壁,收獲了不舍的信念和堅韌的生命。 ”
用舞蹈語匯講述兵團人、兵團所經歷的磨難與擔當, 《戈壁青春》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是, 《戈壁青春》又不是簡單的講述兵團歷史,而是把小人物的個人命運鑲嵌在兵團厚重的歷史當中,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有效突破。
縱觀全劇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數象征時空的巧妙安排、舞蹈基調的合理選用、借景借物的造境特色、強烈對比的藝術手法。
象征時空的巧妙安排為《戈壁青春》涂抹了一層恢弘大氣的色彩。舞臺上,兩件碩大的兵團軍服格外引人注目,軍服是軍人的標志,也是兵團戰士的象征。在這里,兩件綴有補丁的軍服既展示了兵團初創時期的條件艱苦,也映襯出艱苦歲月里建國和紅柳心心相印的愛情彌足珍貴。第四幕,空中悠然飄動的白練如同一股天山雪水流淌下來,卷走了老連長。接著,紅光映照白練,象征著老連長的鮮血潑灑在茫茫天宇,成為后繼者的精神引領。
舞蹈基調的合理選用使《戈壁青春》增色增輝。一部內容宏大的原創舞劇,卻選用維吾爾族樂曲和舞步,這本身就是一種嘗試。 《戈壁青春》大膽運用維吾爾族舞蹈在切分節奏中略有下蹲的刀郎舞步,力求讓觀眾從生活中的舞蹈聯想到舞蹈中的生活。同時,也使舞劇增添了濃郁的新疆風味和地域特點。
借景借物的造境特色始終貫穿《戈壁青春》之中。 《戈壁青春》由一個序幕和六幕構成。序幕只是一個敘述方式的提示,生命彌留之際的建國回憶往事、回憶自己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時,舞臺后區群情激昂,年輕人懷揣著理想,背起背包,踏上征程。一列車廂橫貫舞臺,“車窗”成為建國在內的年輕人表現激情和憧憬的“窗口” 。舞者們在同伴的扶持下或竄出窗外,或坐在窗沿上表演,充分拓展了表演的空間和觀眾的想象力。借景借物的造境,還為“搏擊風雪”一場最難表現的戲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三截枯而不朽的碩大胡楊樹可通過推移改變空間形態,使演員在同一個舞臺上,把自然環境的惡劣、人與自然搏擊的內涵完全表現出來。
強烈對比的藝術手法使《戈壁青春》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連長不幸以身殉職這一幕,舞臺后區天寒地凍,痛失老連長的人們沉浸在無比悲傷之中;前區則是另一個時空,紅柳腹中有喜,荒原上的事業有了后人。這種強烈的對比,將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撼人心魄,臺上臺下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戈壁青春》的大幕已徐徐落下,但我們不得不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盡管時代已經更替,但永遠無法改變的是,每一個兵團故事的細節都鐫刻著無法磨滅的記憶。兵團和兵團人特色特點尤為突出和鮮明,軍墾文化和濃郁的新疆地域特色相得益彰,這正體現出兵團人屯墾戍邊的無私無畏精神。幾代軍墾人的艱辛付出和無私奉獻,換來了祖國邊疆的安寧與穩定。如今,新疆兵團“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的作用正愈加顯著地發揮。
如果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大型原創舞蹈《戈壁青春》正努力踐行著創新理念,這一點已經遠遠超越了舞劇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