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是關乎蕓蕓眾生的文化行為,是表達人生愛恨情仇的舞臺藝術。由中國保險協會主辦、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和杭州話劇藝術中心聯合制作的話劇《生命密碼》(導演王延松、編劇夏強),在全國各地的巡回演出已經超過了100場,約10萬觀眾從該劇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原本不在索取,而在于付出與奉獻。
在一個貌似功利至上的時代與社會當中,在一個人人都在為生活與利益而辛苦操勞的環境下,在一個大家關心自己較多、對別人關心較少的滾滾潮流中,舞臺上出現了一出充滿人間大愛的《生命密碼》大戲,給了大家溫馨的感覺和深刻的啟示。
該劇的劇情是建筑在保險職員林萍對素不相識的小天使晶晶的無私救助上。8歲的小晶晶,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卻偏偏患上了絕癥,成為一位急需通過換肝來延續生命的重病患者。然而,給小晶晶肝源配對的概率極低,即使是她的父母都未必能夠與她匹配。更難的是,對于一個貧寒的家庭,小晶晶所需要的肝源費用、高昂的手術與治療費,都構成了他們家無法支付的天文數字。
危急之下,小晶晶的媽媽闖到保險公司,想用低投保換取高賠付。不合理賠付訴求激起了保險公司高級職員林萍對這一家人的關注。林萍先是按照規章詳細地向晶晶媽媽解釋無法賠付的原因,出于同情和憐憫,她又到晶晶家里去進行調查訪問。調查結果感動了林萍,她竟積極、自覺地加入到配伍選肝的過程中。
讓我特別感動的是,這出戲并不是一開始就寫一個高大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層層地煥發出人間的大愛:面對小女孩,林萍是一個慈母;面對小晶晶的父母,林萍又是一位勇于擔當的大姐姐。作為一個相對意義的成功人士,林萍看到這個家庭束手無策、即將支離破碎的時候,看見小晶晶在找不到活體適配肝源就要面臨死亡的時候,她的愛心、母性和責任都被自然而然地激發出來了,體現出生命的大愛和圣者的情懷。
這出戲在形式上極為樸實,有點像舞臺上的室內劇,事件幾乎都在室內發展,保險公司、醫院的病房與手術室、小晶晶家的閣樓和林萍的家中,可是這個室內劇卻把人心深處的震顫體現得非常充分。因為,在舍棄了外界環境之后,可以把所有的筆觸都集中在小晶晶與林萍這種“不是媽媽勝似媽媽”的情感中,又把晶晶爸媽的誤解和林萍家人的不理解之間的隱形沖突充分地體現出來。
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社會自然人,作為一個母親和老婆,哪怕當時是在無意當中脫口而出答應換肝,林萍也有過后悔、有過后怕,怕永遠舍棄自己的親人。但是林萍有一句生命的格言,就是一個人要信守諾言,既然話講出來了,就一定要付之踐行,這既是作為一個保險人的最高職業道德,同時也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千金一諾的良知與責任。一個圣母般的人物就在最為普通家常的人群中崛起。
所以這出看起來場面非常簡單的室內劇,偏偏寫出了人性和人情的沖突。在一個以經濟發展作為標志的當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容易被矮化,好多人根本就不相信還有“崇高”和“高尚”。林萍從蕓蕓眾生中崛起,打開了大家向往崇高、圣潔和向往大愛的這一扇大門,讓大家看到慈愛的陽光普照天地。
這出戲,不管在北京演出還是外地演出都能夠獲得好的評價,因為它從根本上不是一出行業戲,而是一出在相對冷漠的世界溫情地活著、熱情地在奉獻著的人間好戲。有人對祖國的花朵有所救助,就說明人間總有希望,中華傳統美德在今天還在繼續傳承。
《生命密碼》的基礎這么好,這么有觀眾的口碑和市場上的人緣,如果能把戲中情節的“扣子”扣得更緊,個體、典型、類型與群體的關系梳理得更順一些,這個戲會顯得更加真實、更加感人。也許這個戲在不經意之間對應了大家在比較富足之后開始尋找精神家園的社會轉折點,尋找中華民族的大愛和人類人文精神的救助,從此意義上言,該劇可能昭示著一個民族精神升華的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