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傳統戲曲如何突出重圍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26日10:17 來源:光明日報 韓業庭
     傳統戲曲進校園 CFP 傳統戲曲進校園 CFP
    送戲下鄉 CFP送戲下鄉 CFP

      文化名家馮其庸先生談到中國戲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時曾說:“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獨立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中華文化重要根脈的傳統戲曲近些年來生存日益艱難。數據顯示,中國傳統戲曲已從1959年的368種減少至2013年的286種,以每年超過一種的速度在消亡。

      盡管如此,今年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也隨之召開,這些為傳統戲曲的傳承保護提供了政策利好。而在地方,基層院團和戲曲工作者的積極探索,也為傳統戲曲突出重圍帶來了希望和曙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今年,國家層面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而地方政府的政策探索已經開始了很多年。事實證明,要讓傳統戲曲傳承并發展下去,政策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比如,2013年以來,為支持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山東在省級層面出臺系列政策措施,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在選題創作、加工提高、演出獎勵等環節分別制定扶持辦法。由于政策扶持涉及戲曲創作的每一個鏈條,這一探索被形象地稱為“全鏈條”扶持機制。依靠這一機制,2014年山東省本級財政累計發放扶持資金1000萬元,近30個戲曲傳承項目從中獲益。

      “全鏈條”扶持機制,給傳統戲曲的劇目創作帶來巨大利好。可對于基層劇團而言,創作已經退居次要地位,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把現有的劇目保留傳承下去才是當務之急。

      有不少地方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政策,將基層院團全部轉企改制,將其作為包袱殘酷地甩到市場中,任由其自生自滅,結果很多地方劇種在市場的大潮中快速消亡。

      幸運的是還有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時,不忘對傳統戲曲“扶一把”。2012年7月,菏澤市對市、縣兩級國有文藝院團進行改革,保留了國有文藝院團的事業單位屬性,同時財政上加大扶持力度,財政撥款較改革前增加了20倍。以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劇團為例,在2012年之前的二三十年中,由于長期發不上工資,劇團基本名存實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平調,也面臨著消亡的命運。2012年后,全團定編52人,每人每年財政撥款4萬元,過去的演員、燈光、舞美人員都重新回到了團里。再加上演出補貼,大平調劇團的演員們月收入現在能夠達到4000元左右。

      “工作穩定了,收入增加了,人心自然也就安穩了。”大平調劇團團長何西良介紹說:“咱們劇團現在每天要么排戲,要么演戲,已經能夠演出30多個劇目,每年下鄉演出100多場。”在大平調劇團的排練與演出中,大平調這一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現在又恢復了往昔的活力。

      優化戲曲文化生態環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于中國傳統戲曲來說,“水土”便是支撐其存在發展的戲曲文化生態環境。以前,中國傳統戲曲之所以能夠傳承數百年乃至上千年而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緣于長期形成的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和數量龐大的觀眾群。因此,要讓傳統戲曲傳承下去,非得有一定數量的觀眾群體和較濃厚的戲曲文化氛聞不可。

      近年來,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各地的戲曲劇團開展了持續的“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比如,2014年,菏澤市全市11家國有文藝院團“送戲下鄉”演出4192場,今年上半年“送戲下鄉”演出2310場,演出的劇種涵蓋了山東梆子、棗梆、大弦子戲、兩夾弦、柳子戲、大平調、四平調、豫劇、墜劇等9個當地的劇種。而棗莊市采取“政府購買、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思路,近年來持續開展“一年一村一場戲”文化惠民活動,服務群眾達1000萬人次。

      在持續的“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中,老百姓得了實惠,院團拿到了演出補貼也鍛煉了隊伍,更為重要的是,看戲這一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很久的傳統得以恢復,戲迷開始逐漸回歸,戲曲的社會文化氛圍也開始得到改善。

      幾乎所有參加過“送戲下鄉”的戲曲院團負責人都反映,現在戲曲觀眾以中老年為主,很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當這些老年觀眾離開后,傳統戲曲還能演給誰看?因此,培養青少年觀眾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早在2005年,濟南市京劇院便發起了“京劇進校園”活動,以培養少年觀眾。濟南市京劇院院長于鶴詠回憶說,最初“京劇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十分艱難,不少學校擔心“京劇進校園”會影響孩子們的文化課學習而將京劇拒之門外。一直到2009年,濟南市教育局把京劇進校園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范疇,才推動了“京劇進校園”的廣泛開展。經過10年的努力,目前濟南全市有1萬多名中小學師生能夠唱1到2段京劇的經典唱段,形成了“師生學子同傳唱,梨園校園共京音”的良好局面。

      在今天的濟南,只要是京劇演出,票根本不愁賣,且常常一票難求,而京劇觀眾中很多都是孩子和孩子們的家長。這讓其他劇種十分羨慕,而羨慕之余,更應該學習京劇的做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角兒的藝術”,戲曲傳承離不開人才支撐。然而,傳統戲曲尤其是地方劇種正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危機。

      《兩架山》是一個消失了40多年的菏澤地方劇種大弦子戲的傳統經典劇目。菏澤一直想復排這臺戲,但一直苦于缺少大弦子戲演員。2011年,依托當地山東梆子和棗梆兩個劇團,菏澤大膽嘗試跨劇種“依團代傳”,找到了一條破解瀕危劇種傳承的難題。他們的具體做法是:從山東梆子和棗梆兩個劇團抽調年輕的演員跟大弦子戲的傳承人跨劇種學戲,學成后,再一起排演大弦子戲的相關劇目。在整理恢復《兩架山》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15名大弦子戲的骨干演員,還搶救挖掘了5個傳統折子戲。

      過去,戲曲人才培養基本都采用“師傅帶徒弟”或“團帶班”模式,而今天“團帶班”的培養模式已經跟戲曲傳承的實際需求跟不上了。

      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院長徐向東指出,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文化課的要求越來越高,都希望孩子能有個文憑,將來學藝不成還可以另謀他業,因而過去只學專業課的傳承方式顯然不行了。另外,基層院團在實踐中即便培養出了優秀的演員,但由于他們沒有接受完整的學校教育,創新能力往往也存在局限,因此傳統的拜師學藝應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孕育出優秀的演員。

      基于上述原因,“傳統科班制”和“學院教學制”相結合的地方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比如,山東文化藝術學校依托文化系統資源,與中國戲曲學院及省直院團聯合辦學,定向培養人才,為省內外戲曲院團培養輸送了一批戲曲新生力量,許多優秀學員已在各自行當中開始嶄露頭角。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