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教學歌劇《文成公主》的意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21日09:09 來源:中國作家網 肖美鹿

      10月20日至21日,西北民族大學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的教學歌劇《文成公主》,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全劇分為“序幕”、“華 麗的熱情”、“復雜的神情”、“難舍的鄉情”、“偉大的愛情”幾個部分。整體演出恢弘的氣勢、嚴謹專業的藝術水準、自始至終彌漫著的藏民族音調給觀眾留下 了深刻印象。

      我們都知道,歌劇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藝術要求,在創作上具有相當難度。比如劇中的人物對話與情感表述需要完全用歌唱和吟誦方式完成,再比如劇 中獨唱、重唱、合唱及整體音樂與舞蹈都有不可替代的比重關系,這使得歌劇創作和舞臺呈現有相當嚴格的規范,因此幾乎所有成功的歌劇均由享有盛譽的藝術院團 和成熟的音樂家來完成。而西北民族大學推出的教學歌劇《文成公主》則不同,它由這所大學音樂學院和舞蹈學院的師生共同完成,不僅在藝術質量上得到了專家的 一致認可,更帶給了我們撲面而來的清新之風,這風來自地球之巔的冰峰雪嶺,來自師生們對音樂、對歌劇最直接的熱情,來自一千多年前那首民族團結樂章的最初 音符。

      也就是說,這部歌劇給予我們的感染不僅在于演出本身,更來自于大學教育中音樂魅力的薪傳。

      世界上第一部歌劇誕生于1597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卡馬瑞塔學院(Camerata),一開始就蘊含了學習和研究的意味。作為舶來品,歌劇在中 國的歷史還不到100年,但卻走過了一條從搬演外國歌劇作品到完全自己創作演出的道路。《白毛女》《紅霞》《紅珊瑚》《洪湖赤衛隊》《江姐》《向陽川》 《張騫》等,以及近年來的《我心飛翔》《貂蟬》《大漢蘇武》《彝紅》……一個個優秀劇目都鮮明地標志著中國歌劇在日臻完善成熟。今天,教學歌劇《文成公 主》展現在舞臺之上,應當被看作是中國歌劇事業和音樂教育事業都值得慶賀的共同成果。

      一直以來,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將排演歌劇作為學科建設的高層目標。經歷了不間斷的尋找、發掘和研究后,他們在2005年確定將家喻戶曉的文成 公主遠嫁吐蕃這一史實搬上舞臺。今天的事實證明,這是西北民族大學卓有遠見的決策。教學歌劇《文成公主》的上演不但給音樂學院的教學充實了內容,也使師生 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教”和“學”的質量。其間,音樂學院走過了一條探索的道路。最初,他們以鋼琴伴奏清唱的形式,將創作之始的一些片段搬上 舞臺,在本院禮堂和蘭州地區各兄弟院校巡回演出,獲得好評。2012年創作出了完整的四幕教學歌劇《文成公主》,2013年在甘肅大劇院首演獲得成功,同 年參加第三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獲得惟一的“特別金獎”。當時參加演出的一些學生已經畢業,所以在北京的舞臺上看到的是更多年輕而富有朝氣的面龐。這部 教學歌劇從導演、主演到200多名演職人員全部由音樂學院師生擔綱,導演是本校教授高立斌,劇中的舞蹈由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師生出演。在一絲不茍的創作 和不止一次的演出過程中,學生們逐步形成了較高層面的藝術修養和舞臺傳達能力。不僅如此,劇中80人的合唱隊和70多人的交響樂團中有許多是從本科生中挑 選出的佼佼者。其中松贊干布的扮演者是回族青年教師馬睿,也是學院自己培養的首批藝術碩士,他的聲音有很強的張力,表演非常松弛自然,劇中人物文成公主、 大臣、李將軍、格桑、卓瑪等人物的表演聲部包含了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師生們的音樂素養和對作品的準確理解,使舞臺展現具有極鮮明的藝術感染 力,應當說他們是歌劇藝術虔誠的傳達者,是當之無愧的舞臺主宰者。

      世界上任何一部偉大藝術作品的誕生,都像一條河流有它最初的源頭,每一個流芳百世的藝術家,都有他最開始在藝術之路上邁出的第一步。教學歌劇 《文成公主》將在參加演出的每一個學生腦海中留下永不泯滅的記憶,為他們注入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成為他們未來所構建的藝術大廈最堅實的基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