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戲劇院團 >> 正文

    現象級 大劇院的生存之困: 建得起,如何養得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19日13:57 來源:光明日報 郇玖妹 王秀庭

      一代大哲黑格爾曾經說過,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志著這個民族走向成熟。如果說戲劇是從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生態中提 煉出的盛宴佳肴,那么劇院就是這道美味最恰如其分的容器和載體。只是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之際,“大劇院”這一精致容器的鑄造,似乎有過于喧 賓奪主的意味。尤其伴隨著各地的土木之興,相應的問題也接踵而來:許多劇院為什么建得起、養不起?觀眾寥寥為何票價卻降不下來?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妨一 起對各地大劇院所面臨的生存之困一探究竟。

    建筑“高大上” 維護“生存難”

      隨著國家大劇院的落成,近年來各省、各地市不斷有堪稱“高大上”的大劇院崛起,一股劇院建設的熱潮滾滾而來。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全 國已建成和將要建成的大劇院有40家左右,平均每年有10多家大劇院建成或將要建成。比如,新疆昌吉州、安徽蚌埠、黑龍江哈爾濱以及山東的臨沂、濰坊等城 市,紛紛開建或計劃建設大劇院。這些城市的大劇院具有“體量龐大、設備豪華、造價不菲”的共性——投資金額均在5億元左右,劇院占地面積也多在7萬平方米 以上。

      劇院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高標準的大劇院能夠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欣賞高質量的演出,有利于促進文化繁榮。然而,盡管建設大劇院的初衷是 好的,大劇院落成以后所暴露出的“建得起養不起”“生存難”等問題目前卻愈發突出,很多城市的大劇院只有依靠財政補貼才能維持正常運轉。

      今年山東省文化工作會議公布的數字顯示:濟南省會大劇院每年財政補貼1313萬元,青島大劇院每年財政補貼2795萬元,煙臺大劇院每年財 政補貼1500萬元,濰坊大劇院每年財政補貼2000萬元。事實上,除了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的大劇院運營尚可外,多數二三線城市大劇院都靠政府 “養著”,離開了當地政府每年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補貼,都很難生存下去。“地方劇院的生存困難狀況有很大的普遍性,它既承擔著滿足群眾文化需要的任務, 同時又要有一定的經濟收益才能生存下去。”浙江省演出業協會會長齊有為指出,單純依靠政府財政來引進精品演出,既不能低價惠民,也難以多銷創收,并非長久 的生存之道。

      劇院的軟件建設相比硬件條件的嚴重滯后,難免讓人疑竇叢生:“文化建設”是否淪為了“沒文化”的政績工程?面臨著國內眾多“大劇院”的生存之困,我們亟須尋覓一條正本清源的突圍之路。

    長了“面子” 丟了“里子”

      政府花巨資建設的大劇院,最后卻成了政府的包袱——每年得拿大把的錢養著。究其原因,首先還是在于相關文化部門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忽視 了當地的文化消費能力。這些年,很多地方政府把大劇院視作城市的地標來進行建設。外觀設計,重高端大氣;燈光音響、舞臺系統要國際頂尖。誠然,劇院基礎設 施和功能越完善,演出效果會越好,觀眾也就能獲得更好的審美享受。但每年能承接到多少場高端大氣的演出活動,又有多少人能接受這種高端的文化消費?這是很 多地方開建大劇院時都沒有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目前,很多城市的大劇院盡管建筑外觀大氣、功能全面,符合國際化和現代化標準,但實際利用率卻極低,多數劇院使用率不到50%,有些劇場的 空場率甚至達到80%。缺乏常駐團隊,沒有節目來源,眾多造價高昂的視聽設備在大多時候只能閑置,抬高運營成本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因此,把大 劇院建設得豪華大氣雖然給城市長了“面子”,卻沒有考慮財政承受能力的“里子”。

      再者,大劇院的維護成本極高,這導致了演出的高票價,而高票價勢必會擋住普通民眾走進大劇院的腳步。且不說建筑成本,劇院里的燈光、音響等 現代化的舞臺設備的折舊和使用費用,每年少則幾千萬元,多則上億元。如此巨額的花費,又必然導致劇院通過高場租和高票價來彌補運營成本。

      以臨沂大劇院今年開春承接的一場李云迪鋼琴音樂會為例,其票價多近千元。如此高的票價,讓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收入階層望而卻步。可以想象, 對于月收入兩三千元的上班族,誰舍得掏出上千元進大劇院去看一場“高大上”的演出?長久下去,自然就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很多普通的藝術團體因高場租而不 能演,能進來演的卻因高票價讓一般群眾不敢進,演出場次少得可憐,最后又導致票房收入不足以擔負高額的維護費用——如是往復,戲劇的整體生態就將趨向蕭 條。在循環交替的惡性鏈條之下,很多城市的大劇院都陷入了“建得起用不起”、劇場長時間空置的尷尬境地。

    既要“有戲演” 也要“看得起”

      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大劇院所發揮的服務群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如果只追求“高大上”,而忽視“接地氣”,大劇院服務群眾的功能又如何體現?大劇院不該是城市的“花瓶”,而應成為平民化的藝術殿堂。

      盤活大劇院,重在劇院“有戲演”,觀眾“看得起”。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改變當前劇院的生存模式——把大劇院做成大眾的劇院,讓劇院不再 只是高規格的華麗空殼子,而是走平民化路線,進而改變普通民眾對大劇院演藝文化消費望而卻步的尷尬現狀。當然,“高大上”的演出活動可以有,但不能認為只 有高檔次的演出才配得上大劇院,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消費習慣以及當地的文化資源,以低場租多接納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的演出,從而盤活大劇院的演 出市場。

      其實,國內的大劇院不乏成功運營的例子。譬如首都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就以獨具特色的運作模式,成為全球范圍內規模龐大、現代化程度較高、藝 術生產能力異常活躍的中國文化領域的航母,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再例如廣州大劇院,由于實行“零補貼、零編制”的全新運營管理模式,逐步成為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前沿陣地,自營業以來,每年平均演出300多場。

      大劇院要存活并發揮作用,僅靠政府拿錢養不是長久之計,觀眾才是它最有力的支撐。正如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所說“培養觀眾是大劇院的第一要 務。”因此,大劇院要想走出困境謀發展,就必須把場租降下來,把票價降下來,把“高大上”的架子放下來,用接地氣的演出,用觀眾能接受的票價,吸引和培養 更多穩定的觀眾群。

      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前很多地方正積極推行“低票價”活動,比如國內多家文化企業簽約加入京津等地“文化惠民卡”,讓百姓低折扣看戲;多座城 市推行文化惠民工程,“低票價”演出財政給補貼……今年7月,煙臺大劇院更是在全國首創“院線演出經濟適用、公益演出全民共享、社會經營有效補充的三位一 體”運營模式,使市民最低花20元便可欣賞國際頂級劇團演出。

      大劇院,既承載著傳播高雅藝術的責任,也肩負著提供娛樂產品的使命。雖然陽春白雪可以滌蕩人心,但文化只有貼近百姓生活才能生生不息。因 此,要想突破現代大劇院的生存困局,就理應讓更多的藝術形式走進大劇院,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走進大劇院。大劇院自身也須走下云端,真正成為連接人民群眾與文 化藝術的橋梁和紐帶。

      (作者單位:郇玖妹,山東師范大學;王秀庭,臨沂大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