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用作品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15日13: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申孟哲

      8月25日,河北省邯鄲市邯鄲縣南呂固鄉中心小學組織學生觀看抗戰影片、向逝去的先烈致敬,傳承民族精神。
      史自強 郝群英攝影

      創作源泉
      商海春作(新華社發)

      70多年前,當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時,文藝,成為了匕首和投槍、宣傳隊和播種機,也是戰火中鼓舞軍民戰斗的號角。70多年后,當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人們依然選擇用文藝這種形式,回顧歷史、直面歷史、致敬歷史。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推出了一系列的文藝作品和學術作品。它們當中,有電影,有電視劇,有紀錄片,也有研究書籍。

     

      鏡頭里的中華兒女

       說起抗戰70周年的文藝作品,首先要說的就是最受大眾歡迎的電影和電視劇。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在電影方面,《百團大戰》、《開羅宣言》等65部講述抗戰 及戰后秩序建立的電影,吸引了超過10億人次觀影;而《東北抗日聯軍》、《太行山上》等一系列抗戰有關的電視劇作品,更是每天平均有6000多萬觀眾準時 收看。

      影視作品拍宏大題材,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尊重歷史,可能拍成“手撕鬼子”、隔空打牛的“抗日神劇”;藝術性兼顧不夠,可能淪為生硬空洞的說教。今年的抗戰影視作品中,有許多就注意到了兼顧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問題。

      今年8月4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太行山上》,從醞釀寫作到搬上銀幕,整整花了4年的時間。以劉鄧大軍為主角的電視劇,就在抗日戰爭時期一二九師駐扎最久的河北涉縣完成。

      “九千將士進涉縣,30萬大軍出太行”,歷史的畫卷展開時,用的是滿滿的細節。

       比如,在電視劇開篇時,餓極的八路軍取走老百姓地窖里的紅薯后,按照紀律留下了一袋錢和借條,留下了駐軍和名字,老百姓了解到八路軍就是當年的紅軍,主 動給部隊送來了糧食;鬼子正在搜山,莊子嶺婦女主任李才清帶領群眾和傷病員藏進山洞,為了戰士、傷病員和鄉親們不暴露,她緊緊捂住自己孩子的嘴,孩子窒息 而死;鄧小平的夫人卓琳懷孕了,吃了老鄉送給的榆錢,鄧小平堅持給老鄉還錢,卓琳起初還顧忌面子,最后又想通了……

      《太行山上》的執行編劇張森林是土生土長的涉縣人。他告訴本報記者,為了寫好劇本,他走訪了許多歷史的親歷者、搜集了大量材料,劇中的很多細節都有歷史依據。

      涉縣赤岸村村民郭玲娥,是八路軍129師首長房東的女兒。看完電視劇,她回憶道:“那時八路軍在我家和我們共同生活,經常在一個鍋里吃飯,共同修農田,干農活,就像親人一樣,這種魚水情深我至今難忘。”

       在今年上映的電影《百團大戰》,其敘事的恢弘感則更強。據攝制方八一電影制片廠介紹,這部影片動用的人員堪稱八一廠出品影片之最:幕后工作人員多達 860人,群眾演員參演人次更是接近10萬人次,且全部由實景拍攝。在國內的一些電影網站上,片子的影評中,許多都對片子的特效贊不絕口——全景戰場的激 戰畫面,日寇三光運動的慘烈特寫,戰場的廣角度俯拍,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戰爭的殘酷慘烈,可謂“大片感”十足。

      而片中虛構的抗日青年,在這部史詩般的戰爭大戲中,也用自己的人生為時代作了注腳。在歷史的洪流中,個體的情感際遇顯得含蓄而若有若無,悲劇的結尾也為抗日的大背景添加了一分慘烈的顏色。

       早于《太行山上》上映的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則稱得上填補了重大的“題材空白”——第一次將長篇鏡頭對準了東北抗聯這個群體。“九一八”事變之后, 以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員,在東北的林海雪原中長期堅持游擊斗爭,最后壯烈犧牲。電視劇播出時,在京工作的媒體人高嚴,每天晚上都 要和年幼的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感受歷史、感受英雄”。而談到楊靖宇、趙一曼等英雄犧牲時,他則坦言,“非常感動”。

      同樣被英雄打動的還有電視劇的演員們。飾演趙一曼的演員劉威葳就表示,在拍攝時,經常要遇到很多困難,比如穿著厚厚的棉褲濕透了全身,被炮火的煙熏得難受,等等。但是轉念一想,女英雄當時這些都經歷了,今天還原女英雄,只是演戲,自己還有什么受不了的?

      這些影視作品,或聚焦大場面、宏大敘事,或著力刻畫細節、栩栩如生,但共同的特點都是,拍出了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的不屈不撓,寫出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慷慨悲歌。鏡頭的力量,就在于此。

      史料里的抗日戰爭

      藝術的力量穿透人心,但最打動人的還是真實的力量。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也有一大批史料性的作品問世。這其中,既包括《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這樣的官方著作,也包括《東方主戰場》、《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等史料翔實的紀錄片。

       由軍事科學院聯合軍內外抗戰研究專家學者撰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甫一問世就得到了廣泛關注。這本即將翻譯成英文向世界傳播的著作,開篇就將 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定在了1931年——以“九一八”事變為標志。過去,我們都習慣稱“八年抗戰”,但其實這是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的八年,在此前的6年, 還有東北等地堅持的局部抗戰。14年時間,足見抗戰之艱難曲折。

      同樣,在過去的研究視角中,大多孤立地描寫日本侵略中國和中國的抗戰, 但在這本書中,中國的抗戰被納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事業當中,明確指出,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大戰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 格局的重要影響: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徐光春認為,這樣全面審視中國抗日戰爭,不僅使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更加完整,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也更加符合歷史的原貌。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中,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抗戰當中的表現、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客觀公正和歷史辯證的描述和評價。它肯定了國民黨軍隊在戰略防 御階段以正面戰場大規模阻擊日軍、以巨大犧牲連續進行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也指出共產黨挺進敵后開展游擊的做法,和國軍一道,形成了敵后與正面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夾擊敵人的戰略格局,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圖謀。

      而這本書對日軍暴行的揭露力量也非常強大。書稿以大量確鑿 證據,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的野蠻與兇殘;在二戰史上災難超過德軍“倫敦大轟炸”的日軍“重慶大轟炸”,書中也有詳盡的描述;大量的資料和事實,則指出日本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國家;書稿還揭露出,在二戰中,全世界至少有40萬婦女被日軍強征為“慰安婦”,其中至少有20萬以上中國婦女 遭受曠古未有的苦難。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則用比較的視野,采訪了大量的專家、學者、歷史親歷者、政客、民眾,比較德國和日本在對待二戰態度方面的差別。在鏡頭前,大量的事實讓人觸目驚心——不僅是歷史,更是現實。

       比如,面對鏡頭,日本老兵金子安次這樣回憶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我們進了一個村子,老兵就把留在村里的農民帶過來,把他們綁在樹上,喊口號,一 號,沖,讓我們去刺他們”;但同樣是面對記者,日本右翼作家加瀨英明則稱:“沒有殺人(平民),我們1937年在那里沒有進行任何屠殺,完全是由中國人虛 構出來的。我們也就殺了幾千人(士兵),沒有十萬、二十萬、三十萬這樣的數量。”

      而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姬田光義則表示,經歷過南京大屠殺 的日本兵都閉口不說,所以到好久之后才發現這個事實。中國以及全世界在1937年就知道了,在日本是頂級機密,在戰敗后也是頂級機密。日本的中學生,在了 解到侵華戰爭時,說是老師“拿DVD給我們看的”,因為“教科書里沒有”。

      銘記歷史是為了前行。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這樣的史料性記載,也能更好地提醒全人類這一點。

      文藝中的民族精神

      回顧抗戰時,總有一些文藝作品讓我們心潮澎湃。

       比如,現在的國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之初,就是為了鼓舞與鞭策所有中華兒女;《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 去》,是著名作曲家麥新為歌頌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的英勇殺敵所作——據說日本人非常迷信,認為人死后只有尸首齊全才能魂歸故里,而“大刀隊”偏 要把敵人的頭砍下來。1933年,第29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首次讓日軍嘗到了大刀的厲害。此后,據說每當中國軍隊向日寇發起進攻、 把大刀從身后拔出來的時候,都要唱著這首歌奮勇殺敵。

      今年9月3日的盛大閱兵開始之時,從《抗大校歌》到《黃河大合唱》,每一首音樂響 起,都能讓人民想起激越的民族感情。事實上,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包括小說、戲劇、電影、音樂,在抗日戰爭期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現了中華民族不懼外 侵、爭取民族獨立的優秀品質與精神,尤其是音樂,因為歌曲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任何情況下都能大聲歌唱。

      作為一名抗日戰爭的親歷者,劇作家胡可回顧說:“抗戰時期文藝工作者的那種堅強意志和對藝術的完美追求,一直令我懷念。今天,這種精神仍值得借鑒,廣大文藝工作者更應從民族的苦難和輝煌中汲取力量,從歷史的艱辛奮斗中吸收養分,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服務。”

       以文藝回顧歷史、反思戰爭,也是國際的通行做法。無論是鴻篇巨制《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還是好萊塢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珍珠 港》,都在極力還原戰爭真實場景的基礎上的,通過這種真實的殘酷,描寫戰爭中個人的掙扎、反抗與無力,點出反法西斯人的堅強信念和剛毅形象以及戰爭的殘 酷、法西斯的殘暴,并引人進一步深思戰爭。

      近年來,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也同樣良莠不齊。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創新、創作出藝術和思想兼顧的作品?

      對這個問題,導演高希希表示,當下抗戰題材影視創作在價值觀引導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影視作品應更多注入人文關懷,加大對戰爭的反思,從深層次去揭露戰爭的殘暴本質,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喚起更多觀眾對國家與和平的熱愛,為國家和平進程而奮斗。”他說。

       作曲家孟衛東則稱,今天文藝工作者不能僅僅滿足于在“高原”上徘徊,還要勇攀文藝“高峰”。特別是在文藝界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要從歷史進程 中汲取營養,在精神傳承中獲得力量,以生動的藝術創作,將偉大的抗戰精神轉化為鼓勵萬千民眾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 秀作品來。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中國國家命運的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鴉片戰爭中國進入近代以來的百年間,幾乎所 有列強都參與過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反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失敗而告終。抗日戰爭以前所未有的氣勢,激發出全國人民的偉大民族覺醒 和空前民族團結,鼓舞中國人民走出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自信。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中國重新確立了世界大國 地位。”《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這樣說。

      本版制圖:潘旭濤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婵炴垶鎼╅崢鐓幟瑰Δ浣瑰婵犲﹤鍟粈鍌炴⒑閹绘帞啸闁炬柨顑夊褰掑垂椤斿墽鐛ч柣鐘辫閸垳鈧潧鏈敍鎰潨閳ь剟宕抽悧鍫Ч閹兼番鍨洪妵鐔兼煕閺冩挻瀚�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婵炲瓨绮庨崕銈夋儍椤栫偛妫橀柛銉戝苯濡�
    • <闁荤姴娲﹂〃鍛村垂閿燂拷
    • 濠殿喗蓱閸ㄨ泛螞瀹€鍕闁搞儜灞藉Τ
    • 婵炴垶鎼╅崢鐓幟瑰Δ浣瑰婵犲﹤鍠氶崯鈧�
    • 闁诲繐绻愮换妤咁敋閳哄懏鐒诲璺猴工閻忥拷
    • 闂傚倵鍋撻悹鎭掑妿濡叉牠鎮樿箛鎾剁妞ゆ洍鏅犻弻鍛緞婵犲倻浜�
    • 婵炶揪绲剧划宀勵敊瀹ュ妫橀柛銉e妽閸犲懘鏌熺拋瑙勫
    • 婵炴垶鎼╅崢鐓幟瑰Δ鍛唨闁炽儴娅曢悿顕€鏌¢崒姘悙妞ゆ帪鎷�
    • 婵炶揪绲剧划宀勵敊瀹ュ绀勯柧蹇曟嚀椤h偐绱掗埀顒勬晸閿燂拷
    • 婵炶揪绲剧划宀勵敊瀹ュ鐒绘慨妯诲墯閸烇拷

    博 客

    缂傚倷绶¢崰妤呭磿閹惰棄纾介柣銏⑶圭涵鈧┑顔斤供閸樹粙鎮楅敓锟�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