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戲劇院團 >> 正文

    為記憶 為和平 為藝術——上海戲劇舞臺掃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17日10: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沈偉民

      9月1日下午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劇場內,婁際成、張名煜、劉玉、鄭毓芝、魏宗萬、徐幸等上海話劇界表演藝術家和中青年戲劇家一起,正在朗讀夏衍的《法西斯細菌》、于伶的《夜上海》和郭沫若的《屈原》的作品片段。這些劇作創作于抗戰時期,已鮮見于舞臺,對于年輕觀眾來說更是“新”作品。這是由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共同策劃推出的一臺 “救亡戲劇作品朗讀”。消息在半個月前一經傳出,立即引起關注。

      抗戰戲劇是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70多年前的上海抗戰戲劇,在中國的戲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戲劇大家劉厚生為此專門撰文:“紀念抗戰勝利不能忘了抗戰戲劇,回憶抗戰戲劇更不能忘了上海的戲劇抗戰,因為它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和成就”。田漢的《亂鐘》、陳鯉庭的《放下你的鞭子》、于伶的《夜上海》等作品中洋溢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戲劇工作者。這種關注社會、關注民族、關注國家,為時代和人民鼓與呼的偉大戲劇精神,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再一次在上海戲劇界得到了大力弘揚。

      原創不斷  主題鮮明

      9月3日,一臺由上海恒源祥戲劇發展公司策劃制作的原創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在上海文化廣場亮相。該劇不僅再現了二戰期間猶太人歷經苦難、遠渡重洋來到上海的經歷,回顧了當年發生在上海虹口的一段特殊歷史,更試圖以別樣的視角來深度挖掘人在患難中對生命的珍愛、對人權的尊重。該劇題材重大,具有國際視野,藝術上有高追求,首輪4場演出獲得高度評價,已被定為第17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0月16日開幕演出。

      同樣反映二戰期間猶太人在上海的原創作品在上海戲劇舞臺還有兩部。一部是由上海油麥文化傳播公司推出的音樂話劇《蘇州河北》,該劇力圖講述一個上海的“卡薩布蘭卡”,體現殘酷戰爭中人性的艱難選擇,8月26日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內首演后,將駐場演出至10月25日。另一部是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和音樂中心推出的原創音樂劇《海上音》,以當時避難于上海的猶太音樂家與國立音樂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的淵源和中西方音樂藝術文化交流為故事背景而創作。

      《國之當歌》是頗具分量的一部原創音樂劇,由上海歌劇院于2013年創作演出,幾經修改,藝術上有了明顯提升。這是一部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歷史的音樂劇,講述人民音樂家聶耳與左翼戲劇家田漢從相識到相知直至共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今年8月15日,《國之當歌》來到了聶耳的故鄉——云南開始公益巡演。

      此外,另一部值得關注的是由上海安可藝術團創作演出的話劇《阿拉是中國人》,今年6月底在上海人民大舞臺首演,9月1日至3日在上海藝海劇院再次演出。這是一部反映上海平民抗戰的話劇,對上海普通市民的刻畫、對上海弄堂氣息的描繪,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話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目前正在上海熱演。上海京劇院的京劇故事劇《上海·不可磨滅的記憶》、上海滬劇院的原創滬劇《上海往事》、寶山滬劇團的新編滬劇《鄉魂》等正在緊鑼密鼓地創作排練中,不日將先后與觀眾見面。

      經典傳承  魅力依舊

      有“上海的聲音”之喻的滬劇,在緊跟時代、反映現實方面歷來備受矚目。上海滬劇院今年打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組合拳”,以經典傳承劇《蘆蕩火種》、《紅燈記》和新編原創劇《鄧世昌》3臺大戲5場演出,推出“滬劇抗戰題材優秀劇目演出周”。特別是由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等前輩滬劇表演藝術家于1960年首演至今的《蘆蕩火種》,這部曾榮獲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被改編為現代京劇《沙家浜》的滬劇高峰之作,在今年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由中生代著名演員程臻、錢思劍、凌月剛、徐蓉等作為傳承版擔綱演出,同時推出了以優秀青年演員洪豆豆等一批“90后”為主的青春版,頗具意義。在近日由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上海劇協、上海滬劇院共同舉辦的“傳承經典,扎根民眾”——滬劇《蘆蕩火種》首演55周年大型紀念座談會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劇協主席尚長榮評價該劇“至今看來仍然很接地氣”。

      同樣,滬劇《趙一曼》由長寧滬劇團的前身——努力滬劇團在上世紀50年代就曾創作演出過,當時由劇團團長、滬劇表演藝術家顧月珍擔綱主演,引起業界關注。今年,又恰逢抗日女英雄趙一曼誕辰110周年,現任長寧滬劇團團長、滬劇表演藝術家陳甦萍早在7年前已考慮傳承、創排新版滬劇《趙一曼》,如今終于如愿以償。新版《趙一曼》以寫情為主,集中描繪趙一曼最后階段的人生歷程,細致刻畫她的慈母心腸和愛子柔情,表現了“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愛國情懷和浩然正氣。該劇于今年2月率先亮相上海逸夫舞臺,揭開了上海戲劇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演出活動的帷幕。

      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由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兒童劇《白馬飛飛》,講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上一匹名叫飛飛的白馬,與它的主人之間令人心動的友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8月13日,該劇在第九屆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演閉幕演出上再次亮相,仍然讓人動情。

      小戲小品  創作征集

      小戲小品創作征集活動是上海劇協發現創作人才、挖掘原創作品的重要平臺,今年的征集活動聯合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淞滬抗戰紀念館所在地上海市寶山區文廣局共同開展,以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宗旨,面向社會征集優秀作品。

      9月9日,頒獎演出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行,部分獲獎作品以劇本朗讀的形式得以舞臺呈現。該活動歷時半年,上海劇協對應征作品進行了仔細甄選,并邀請知名編劇、導演對作者一一指導,幫助其修改、完善作品,推出了《沉船之夜》、《兄弟,站起來!》、《兒子》、《1937,上海最后的陣地》等一批優秀的小戲小品,部分作品已進入二度創作。

      群眾戲劇  重要一翼

      群眾戲劇活動也是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紀念活動中的重要部分。上海劇協與多家單位合作,共同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演出,受到戲迷和基層群眾的歡迎。

      6月30日,上海劇協與申聲滬劇推廣中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民間滬劇匯演在宛平劇院舉行,來自民間的多個滬劇團隊,通過眾多滬劇經典中一個個與紀念主題有關的折子片段,來展現抗戰勝利的偉業和眾志成城的民族氣節,活動反響熱烈。

      8月13日,一部由百余名上海寶山羅店普通市民參演的大型抗戰詩劇《血色豐碑》在寶山文化館劇場上演。《血色豐碑》以中國共產黨為中流砥柱的全民抗戰為敘事主線,以羅店“血肉磨坊”事件為時代背景,以中國軍人蔡炳炎、醫護人員蘇克己等英烈事跡為主要內容,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再現了發生在上海寶山羅店的那場悲壯慘烈的重大戰役,謳歌了中國軍民為抗擊日軍前仆后繼、英勇獻身的豪邁壯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是由今年成立不久、在基層第一線的羅店鎮羅溪民間藝術文化創作者協會第一次籌創、獻演的大型原創劇目。劇中群眾演員均為當地市民,覆蓋各個年齡層次。每次演出結束后,許多群眾演員仍難“出戲”,激動地表示:“能在舞臺上紀念犧牲在羅店的抗戰英烈,再累也值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