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濮存昕:經典是一份禮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10日09:34 來源:人民日報 濮存昕

      隨著充滿生命力與民間史詩色彩的《鄉村》落幕,第五屆首都劇場經典劇目邀請展圓滿結束。從俄羅斯果戈里的《欽差大臣》,到波蘭密茨凱維奇的《先人祭》,再到此前以色列卡梅爾劇院的《安魂曲》、白俄羅斯的《活著還是死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主辦的五屆經典劇目邀請展為中國觀眾帶來了諸多戲劇經典之作。同時,也在中國話劇不斷上演的保留劇目中打磨著當代經典。

      我們的舞臺藝術為何需要經典的不斷滋養與灌溉?經典對于今日之舞臺,價值何在?

      ——編 者

      經典是不期而遇的,是為后人不斷重溫的。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在今天國際上重要的交響樂團的音樂季演出中,這些古典音樂家的作品依然占據著主體地位;同樣,在世界各大戲劇藝術節上,依然是以經典劇目為主。經典是高峰,一代代藝術家一次次帶領著觀眾攀登。我們的技藝,也就這樣一代代地在對經典的復興與表達中得到了錘煉。

      重排經典是當代藝術家的善意:要讓當代乃至未來的觀眾看到幾十年、幾百年前的經典,要讓后來者知道文化的淵源與出處,要讓美的東西延續、傳承下去。重排經典是一種情懷與責任。比如,從屈原的《楚辭》到建安詩歌、唐宋詩詞,延續了優秀的中華文脈,不僅到今天依然朗朗上口,而且要讓幾百年后的孩子依然能夠誦讀下去。

      重排經典是溫故知新的文化態度,是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根基。以戲曲為例,如果一個劇種、一個行當不尊重自己的傳統、不向前輩學習,再多保護也于事無補。當今天的藝術工作者向觀眾傳播經典時,首先要潛心把傳統技法學到自己身上。話劇藝術的表演技法看起來不像戲曲那樣有嚴格的程式,但同樣需要專業的基本功:高超的身體協調性與控制力、聲音塑造能力、節奏把握能力等等。我們推崇石揮、于是之、英若誠、林連昆等前輩們的表演藝術,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今天有太多無意義的“創新”,在這方面,新戲要向老戲學習,通過復排經典提升演員的技法與導演的創作能力。國外的經典劇目,同樣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重排經典和當代創新是不沖突的。一方面,我們經常看到人們在復排經典時,其表現樣式富有強烈的藝術家個人的理解角度與當代性的審美表達;另一方面,即使我們超越不了經典,即使從舞臺導演手法到布景樣式,都和經典一模一樣,也完全可以是一個嶄新的生命——只要我們足夠真誠,只要我們每次都猶如第一次登臺那樣去表演,讓一切都像是新的,這就是一個人在舞臺上的新鮮的生命感,這就是創新。我的體會來源于復排《茶館》。《茶館》從2000年復排到今天,已經演了十幾年,每次演到結尾動情處,演員都是在掏心窩子,那是舞臺獨有的質感,是我們這一代演員在用真實的生命繼承經典——這就是創新。張火丁的《鎖麟囊》也是如此。她把程派的表演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絲絲入扣,同時又有著她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感受,這里的創新與繼承是交織在一起的。

      今天,舉凡高明的創作,無論音樂、繪畫,還是戲劇,無不有出處,無不來自對經典的觀照。我們的藝術教育一定要重視對傳統的學習與繼承。以我自身的舞臺實踐為例,我只有通過具體的經典劇目的復排,才能真正向前輩表演藝術家學習。我通過復排《長歌行》走進刁光覃創造的曹操,復排《蔡文姬》接近藍天野,復排《雷雨》接近蘇民,復排《茶館》了解鄭榕。我的夢想是要觸摸一下于是之的表演,于是我們復排了《洋麻將》。但是,在看完當年的演出錄像之后,我們就“放下了”前輩的影響:我們自己摸索。于是,拿出來的東西“像又不像”。前輩藝術家塑造的是悲劇性的寫實劇,而我們則演出了喜劇感。這和時代的不同有關:過去強調對社會黑暗的批判,今天更關注人自身的命運。

      經典作品關注人的生命存在、社會存在、命運存在,這是超越時空的。我們看舞臺上的國王、舞臺上的祥林嫂,其實關注的都是自己。用各種經典作品中透徹的人性表達,拓展當代觀眾對人生的思考,在觀看角色中反省、反觀、豐富、提升自己人性的真善美。這是經典劇目賦予我們的最好禮物——超越了舞臺藝術本身的禮物。

      (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本報記者徐馨采訪并整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