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樓道里回蕩著嘹亮悠揚的歌聲。循聲而去,只見魏金棟正坐在鋼琴前練聲,這是他多年保留的習慣。作為中國廣播藝術團電聲樂團團長,魏金棟說,一位優秀的民歌演唱者必須時時保持最好的狀態,唱出的每一個音符都必須飽含著對民族藝術的責任;這樣用心唱出的歌,才能溫暖人心。
在北京出生的魏金棟從小就對歌舞很有興趣,8個“樣板戲”說唱就唱,還排演過《洗衣歌》《大刀進行曲》等舞蹈,在學生時代就是能歌善舞的文藝骨干。憑著天生的好嗓子,魏金棟考入了北京戲曲職業學院,之后進入了北京曲藝曲劇團。但是,內心深處不可抑制的對民歌的熱愛,促使魏金棟離開了北京曲藝曲劇團,來到中央音樂學院系統學習聲樂,最終進入北京歌舞團,正式開始了歌唱生涯。
春晚零點送祝福
上世紀90年代,魏金棟總是在大年初一零點鐘聲之后,在央視春晚給觀眾們帶來新春的第一份祝福。為此,魏金棟被觀眾們親切地稱為“帶來好運的使者”。那時的央視春晚沒有現在這樣高科技的炫目舞美,為準備春晚的節目,演職人員要在央視待兩個月,憑著超乎尋常的熱情、認真和責任感,一遍一遍地排練,一遍一遍地審核。兩個月下來,整個團隊也融合成一個整體,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熱乎勁兒。
盡管對演出精益求精,可長年在舞臺,難免會遇到突發狀況。有一次,魏金棟在釣魚臺國賓館演出時,國賓館剛從國外進口的帶子機似乎有些“水土不服”,越轉越快,曲子升了半個調兒。魏金棟有些緊張:這高音還能不能唱上去?好在魏金棟演出經驗豐富,能夠很快冷靜下來,憑著扎實的功底完成整首曲目,贏得一片喝彩。
用民歌傳遞鄉音
1986年,魏金棟隨北京歌舞團第一次出國演出。那時候條件艱苦,人員少,就十幾個人,也沒有復雜的舞臺設計。但他憑著滿腔激情和優美的演唱,贏得了華僑華人熱烈的掌聲。現在的演出條件可要好多了。前些天,他赴土耳其、以色列等國進行慰僑演出,所有人員加起來有四五十位。不過,現在的魏金棟壓力比以往更大,因為臺下的觀眾不僅有華僑華人,還有當地的居民,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兼任了演出的藝術總監。為了給海外華僑華人帶來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為了能夠將中國的文化傳遞給世界,魏金棟不僅要唱好歌,還要在舞臺設計上下足工夫。雖然工作量多了,壓力也大了,但他卻覺得很興奮很幸福,因為這說明祖國發展得更好了。
在2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魏金棟多次參加“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親情中華·走進僑鄉”等慰僑演出。老一輩華僑每每聽到他的歌都會老淚縱橫。演出結束后,他們會激動地握著魏金棟的手,表達對祖國的思念與祝福,感謝他帶來熟悉而久違了的故鄉的聲音。通過多年的海外演出,魏金棟感受到祖國富強給華僑華人帶來的自信和自豪,也深深感到,民歌是連接全球華人心靈的長絲帶。時代在變,華僑華人對祖國的情感不變,對民歌的熱愛不變。因此,魏金棟更堅定了唱好民歌的信念。
熱心于民歌發展
如今,魏金棟已是享譽歌壇的歌唱家,但談起民歌,他卻又激動又憂心:“我現在開車聽廣播,廣播中都少有民歌了,這是很可怕的!民歌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民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失傳啊。”因此,如何發展好民歌是魏金棟現在常常思考的問題。
民歌生于民間、盛于民間,不深入基層是無法傳遞民歌的獨特魅力的。如今雖然新曲數量不少,但能廣為傳唱的少,能成為經典的更是少之又少。魏金棟認為,個中緣由恐怕跟民歌的創作過程有關:“原來寫一首曲子要到基層待半年,跟當地老百姓一起工作和生活,體驗當地的民風民俗。像現在有人坐飛機去晃悠兩三天,怎能寫出接地氣的作品?”為此,魏金棟常年奔波于全國各地,采風和演出。深入基層體驗到的各種風土人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創作題材,演出時自然也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唱出真情。
魏金棟還注意到,現在有很多節目將民歌重新包裝,民歌多了一些流行的元素,卻已經沒有多少民歌味道。這也引起了他的思考:難道民歌只有加上流行元素,才能被年輕人接受嗎?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民歌、喜愛民歌,魏金棟參加了《中華好民歌》的錄制。在節目中,魏金棟對年輕的流行歌手耐心輔導,對自己不熟悉的流行歌曲也認真準備,那認真又可愛的神情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給觀眾帶來好的歌曲,讓民歌代代相傳才是最重要的。”這位心系民歌發展的歌者,依然奔波在以民歌弘揚中華文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