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主題活動 >> 正文

    音樂劇的中國化之路有多遠?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10日09:52 來源:光明日報 吳曉東
    本文圖片均為音樂劇《劇院魅影》劇照。資料圖片

      為了能把號稱“音樂劇之王”的《劇院魅影》引進北京,田元足足等了16年,直到北京天橋藝術中心1600座的大型音樂劇專業劇場誕生。

      今年5月,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劇院魅影》正式簽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劇中兩位主演獲聘成為“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簽約藝術家”。11月20日 開始,《劇院魅影》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連續上演64場。在距離該劇首次上演的29年后,北京的觀眾終于能在家門口欣賞到這部“一生不可錯過的經典”,完 成此次引進工作的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元感覺了卻了一樁心事。

    能否實現價值口碑雙豐收

      《劇院魅影》自1986年在倫敦西區首演以來,至今已經在全世界27個國家的145個城市上演了74000多場,有超過1.3億觀眾觀看。 為了早日將這部世界經典引入北京,早在1999年,田元就已經跟《劇院魅影》的版權方真正好公司進行了相關的接觸與談判,卻未能如愿。田元透露,主要是劇 場承載能力不足,“當時制作團隊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劇院,發現沒有一家符合《劇院魅影》的基本技術條件”。

      作為一部大制作、高科技的音樂劇,《劇院魅影》對劇場的設施、環境的要求也非常高。該劇需要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內營造出故事中歌劇院從地下密室到劇中舞臺,從水中劃船到宮殿舞會等22個不同的場景。

      在田元看來,盡管北京有多個大中型劇院,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條件可謂全國之最,但大多是音樂會劇場的設計,并不適合音樂劇的演出,要完成這些 裝置條件幾乎不現實。“當時條件差不多的只有保利劇院和世紀劇院,但都是符合音樂會的自然聲場條件,而不是音樂劇要求的電聲聲場。”田元說,當時上海大劇 院進行了相應的改造,所以2004年《劇院魅影》巡演版先去了上海演出。

      “這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劇院!”在結束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后,《劇院魅影》技術總監理查德·馬丁對上海大劇院的舞臺技術和硬件設備贊不絕口。

      為了將這部“音樂劇之王”引進北京,2012年,四海一家與金融街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將天橋藝術中心打造成為北京地區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 業音樂劇劇場。田元說,天橋藝術中心的主劇場不但對舞臺、燈光、音響等多個方面采取獨特設計,更采用了一批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不僅完全符合《劇院魅影》 的技術條件,在未來也可以滿足其他音樂劇的演出要求。

      音樂劇本來就是一門“燒錢”的藝術,《劇院魅影》的“排場”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田元介紹,因為復雜的舞美要求,該劇巡演的所有道具需要從國 外運輸,包括230多套服裝、236件道具、26個集裝箱,總重量達200噸。為完美還原巴黎歌劇院的真實場景,這部戲僅裝臺時間就需要3周。占用劇場檔 期,全部演職人員的差旅費、吃住行等,預計整體廣州、北京兩地共104場演出的運營投入規模將超過6000萬元,這一數字創下了中國的演出行業紀錄。

      自2008年起,在資本的助推下,大量創作及運營公司開始涉足音樂劇市場,以年均超20%的增長發展,大型音樂劇演出上座率均在80%以上。這樣的契機下,《劇院魅影》能否收回運營成本,實現票房口碑的雙豐收?

    在中國音樂劇還是偏門的藝術

      這幾年,原創音樂劇也是市場爭搶的熱門貨。在2015年春節前的一個半月里,北京的演出市場幾乎被音樂劇“全面攻陷”。這些利好雖然讓中國 的演出商看到了音樂劇巨大的潛力和市場,但并非每部引進音樂劇都能賺個盆滿缽滿,“本土化”也不是什么救市秘方。中國的音樂劇市場“看上去很美”,做起來 卻是困難重重。

      “在中國,音樂劇還是偏門的藝術。”面對眼前一派興旺的景象,有音樂劇制作人直言不諱:“中國缺乏音樂劇傳統,市場再熱鬧也只是少數人的時尚,甚至很多人還分不清音樂劇與歌劇。”

      現在中國制作音樂劇主要有3種方式:引進音樂劇、將國際知名的作品用中文改編和原創音樂劇。目前,這3種方式都面臨著困難。

      原版引進音樂劇高昂的成本導致票價居高不下,需要演出商和觀眾都對作品本身有著相當程度的自信和熱愛。另外,因為語言障礙困擾,一邊看字幕 一邊看演出的模式也讓觀眾無法習慣。而原創音樂劇的通病在于難以擺脫“話劇+唱”的模式,大量運用晚會音樂、電子音樂,演員顧著表演就顧不上唱。市場的遲 鈍和觀眾接受程度低,也使得多數本土音樂劇都沒有盈利,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對于音樂劇還是在摸索中前進。

      2011年,中文版《媽媽咪呀》問世,這也是首部通過版權合作“漢化”成功的世界經典音樂劇。2012年,第二部中文版音樂劇《貓》推出。在僅僅兩年間,這兩部音樂劇在全國巡演、駐演達672場,票房總收入超過兩億元。

      “百老匯80%劇目是賠錢的,做中文版就規避了原創的風險。”有業內人士認為,做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看似是一個很討巧的商業模式,但是本土 化的經典音樂劇在吸引更多中國觀眾的同時,人們對中文版音樂劇票價的心理定位也比原版引進的音樂劇低很多。此外,翻譯過來的音樂劇能否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鴻 溝,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百老匯模式”是否水土不服

      有業界人士認為,引進音樂劇只是“幫人賣票,賺個差價”,不僅價格高昂,也難以對本土從業者產生實質性的幫助。此次《劇院魅影》巡演對中國 市場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這樣的模式,似乎越來越接近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產業。不僅會大幅提升音樂劇市場的關注度,其在北京的演出場地——天橋藝術中心以音樂 劇演出為核心,涵蓋周邊多種演出形式的市場定位,也瞄準“百老匯大街”的商業模式,意在打造中國音樂劇的產業中心。

      音樂劇產業能否在國內落地生根,關鍵在于文化方面的對接,無論是引進還是原創,都需要從本土市場的需求出發,摸準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脈搏。 目前,經過原創和國外版權引進等諸多嘗試,中國音樂劇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同時,隨著公眾對音樂劇接受度和鑒賞力的提高,音樂劇的受眾逐漸成熟,對音 樂劇的需求明顯增加,特別是期待具有東方風格的中國原創音樂劇。

      “中國音樂劇不應該走百老匯的老路,而應借音樂劇語言找到屬于中國的、獨特的故事講述方式,吸引觀眾走進劇場。”百老匯制作人蘭德爾·艾倫·布克認為,沒有文化個性的音樂劇,即使投入數千萬美元也很難吸引觀眾。

      對于中國音樂劇來說,眼下比專業劇場更缺乏的是音樂劇人才和能夠撐得起劇場的優秀作品。相比其他藝術表現方式,音樂劇對演員的要求近乎苛 刻。縱觀國外,音樂劇演員接受著最為嚴格的訓練和學習,歌、舞、演無所不能,但具有出演音樂劇所需的音樂風格和綜合技能的中國演員太少了。隨著20世紀 90年代初國外音樂劇的最早進入,國內開始有了在大學招收音樂劇專業的院校,就是中央戲劇學院95級音樂劇班,但這些音樂劇專業表演人才在畢業分配時面臨 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音樂劇可演,畢業后都轉行做影視劇或者到國外發展。目前,國內音樂劇制作人也大多由投資人或者藝術家出任,較難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原創音樂劇演出場次達到上千場、觀眾人數超過數十萬人次的劇目非常少,大多數原創劇目由于種種原因甚至難以維持劇目的常態演出。“劇目多精品少”的發展瓶頸,使得中國原創音樂劇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還很遙遠。

      (作者吳曉東為媒體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