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經驗、藝術經歷一再告訴我們:戲曲藝術與中國的百姓有著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血肉聯系,中國人、中國老百姓需要戲曲藝術。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剛一公布,我便收到了戲曲界眾多好友激動的反饋。其實,自去年10月參加習近平總 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我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黨和各級政府在傳統文化的政策導向、戰略部署和具體措施上所做的許多實實在在的推進工作。中宣部 和文化部又專門召開戲曲工作座談會,作為一名從事戲曲工作近70年的老演員,在激動和振奮之余,我更有許多感慨和思考要與大家交流。
我出生在梨園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傳統戲曲。記得1949年北平剛解放那會兒,我在西單長安劇院看了秦腔《血淚仇》和《窮人恨》,感受到從未 有過的震撼。年少的我,頭一回接觸來自解放區的文藝,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這種印象逐漸成為一種烙印,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懂得戲曲是要反映人民心聲 的。在此后的演藝生活中,年輕的我與那個時代的戲曲工作者一樣,經歷了以“改人、改戲、改制”為主要內容的“戲改”活動。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政策 指引下,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戲曲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我個人也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學習傳統藝術,感受時代氣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時代召喚下,我們戲曲工作者積極解放思想,盡情地釋放藝術生產力和創造力,融入時代大潮,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和藝術才 華,創作出一大批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并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創造了戲曲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常言道,溫故而知新。回首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黨的文藝政策對于民族戲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但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戲曲工作 確實是遇到了不少困難,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比如,對戲曲文化生態和環境保護不夠,觀眾日益流失;受利益誘惑,戲曲人才紛紛改行或是把戲曲劇場改 造成娛樂場所;對戲曲的生存發展失去信心,片面地因循守舊,陷入僵化;病急亂投醫,質疑甚至責難新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戲曲藝術發展道路等。凡此種種,令許 多有志于從事戲曲事業的人才充滿了憂慮。
對此,我們應理性思考,應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更應及時地學習、領會、吃透“政策”的精神,真正樹立起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工作導向,并始終圍繞著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這一根本目的與宗旨。
這些年來,我曾跟隨中國文聯的“送歡樂下基層”隊伍和中國劇協的“梅花獎藝術團”到基層邊遠地區開展文藝志愿活動。北到漠河,西到天山,感知著 人民對戲曲的熱愛;也曾四下汶川,在離百姓最近的地方,感受到中華兒女堅強團結的毅力,非常受教育和激勵。這些年來,我也曾在上海京劇院一次又一次地舉行 “京劇萬里行”和“京劇走向青年”、“京劇走進校園”等大型巡回演出活動。我真切地體會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民兄弟,無論是學界精英還是青年學子,只 要我們真誠地向他們奉獻出高質量的演出,奉獻出足以感動他們的作品,他們便會回報和展現出對民族藝術真切的熱愛。他們的熱情曾經一次又一次地撼動著我們的 劇場,感動和激勵著我們這些平凡而執著的戲曲工作者。這些年來,我更看到許許多多的基層戲曲劇團,在相對艱難的條件下,仍然不失對傳統藝術的堅守,不失戲 曲人應當秉持的社會責任與文化擔當,創作演出了很多“接地氣”、“重生活”、“入人心”的優秀作品,老百姓很是喜歡,比如上海寶山區的滬劇《挑山女人》等 劇目。我們的生活經驗、藝術經歷一再告訴我們:戲曲藝術與中國的百姓有著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血肉聯系,中國人、中國老百姓需要戲曲藝術。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戲曲事業給予了很多關心和支持,中央領導親自過問文藝工作、戲劇工作,尤其對于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在此情形下,我們戲曲工作者將怎樣更好地履職盡責,有所擔當?我想還是要從自身做起,應該做到三種人。
第一,要做明白人。首先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堅定擁護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其次,還要做藝術上的明白人,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有文化自覺。在繼承傳 統戲曲深邃底蘊和藝術精華的同時,充分認識戲曲藝術生命力在于創新,要善于激活傳統、堅持轉化創新,讓傳統融入時代、服務社會。
第二,要做知心人。戲曲工作者要感知和體貼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才能撥動人民群眾的心靈潛藏,才能創作出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作品。要力戒功利主義的政績觀、淺近浮夸的創作觀,要自覺摒棄“假大空”、“高大全”,要多接地氣,多貼人心。
第三,要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戲曲人。這四點本是軍人的理想信念,但是我以為對于戲曲工作者同樣適用。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做一個有思想有情懷的當代人,良知和氣節是我們的靈魂與脊梁。當然,我們還要有精湛的藝術、過人的本領。
我堅信,有當前良好的文藝政策引導與保障,有我們廣大戲曲工作者的熱情與創造性的努力,我們必將掀起中國戲曲事業的再一次高潮,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