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30日07:49 來源:人民日報 鴻亮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歷史與當下,傳統與現代的撞擊和交融,使得這片土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土文化。正如賈平凹——這位黃土地滋養出的大作家所感嘆的,“我也琢磨不透,陜西這地界為啥這么神奇”。

      北京歌舞劇院作曲家廖勇、歌唱家王二妮等藝術家,就選擇到這里采風。走進黃土地,追尋黃土精神,是他們此行的重要目標,雖然短短的一周時間遠遠不夠。

      “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彎,滿眼都是黃土山”。出西安、過銅川之后,一座座土山撲面而來。當然,由于近年來植樹造林做得好,昔日的黃土山大都披上了綠裝。登上山頂放眼望去,山連著山,溝連著溝,溝溝壑壑,像黃河的波浪一樣連綿起伏,原始、蒼勁、渾厚、廣博之感不由得升騰而起。

      走在黃土高原上,采風團時常會聽到回蕩在山里的或雄渾有力或悠揚動聽的信天游,或歡快嘹亮或如泣如訴的嗩吶聲。黃土高原貧瘠荒僻、干旱少雨,在黃土上耕耘,廣種而薄收,人們容易產生力不從心之感。但黃土地的兒女們沒有屈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磨礪出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頑強堅韌的性格。他們喝著黃河水,踩著堅實的黃土,吃著黃澄澄的小米,唱著黃土地的歌謠,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他們用信天游、用嗩吶聲抒發感情,訴說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聽到這些歌聲,你會體味到,所謂“黃土精神”,首先是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采風團團員王二妮就是陜西人,在向音樂家趙季平取經時,趙季平特意叮囑她,一個音樂人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氣,能夠從自己生長的土地中找到靈感與活力。

      黃土精神,是包容、吸納的精神。在黃土地上發祥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是善于容納、協調各種文化因素的部落首領。在黃土地上建都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正因為開放、包容的創造精神,才開創了各自的輝煌。絲綢之路的起點,就在黃土地上。“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這里既是古代中西貿易的集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集中地。唐代以后,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東移,黃土地仍沒有放棄包容、吸納的特征。歷經千年發展,陜西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結構:商洛地區是黃河文化和荊楚文化的交匯處,漢中則是關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界地帶,而陜北則是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融合。走在這片黃土地上,透過一處處的歷史遺存,我們不難發現滲透于其中的各種文化遺跡:儒家文化、邊塞文化、游牧文化……正因此,八百里秦川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陜西更被視為中國古風民俗的集中地。這給采風團成員很大的啟示:只有堅持包容、吸納的精神,才能汲取多方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動藝術繼續發展。

      黃土精神,還是扎根于人民的精神。黃土地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正是由于扎根于人民,我們黨才發展壯大,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革命事業如此,文藝也一樣,扎根大地,才能枝繁葉茂。只有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感,才能使藝術作品不脫離群眾、不脫離實際,不變成毫無內容、毫無生氣的空中樓閣。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厚重的、優秀的文藝作品。劉文西,這位“黃土畫派”大家,結合自己扎根黃土50多年的經驗告誡采風團成員:“我給人民畫畫,你們給人民唱歌,我們都要為人民創作,扎根于人民,才能創作出有深度、有靈魂的作品。”

      一周來,采風團不僅向黃土地上成長出來的多位文化大家請教學習,觀賞了秦腔、大秧歌、大嗩吶、陜北說書等藝術表演,也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民間藝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信天游歌曲——這些都將成為滋養每個人創作的記憶與財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