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西方舞臺藝術在演繹故事、創造人物、傳達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共同點,但在審美風范和表現方式上又有很大差異,如果對戲曲的審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戲曲美在哪里,好在何處
中華文化是戲曲審美風范的文化基因,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的失落、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造成今天戲曲藝術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重新發現、重新闡釋、系統總結博大精深的戲曲美學,對于引領當代戲劇家的戲曲創作,引領中外觀眾發現和欣賞戲曲之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俗話說“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唱戲與看戲當場互動的重要性于此可見。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帶梅花獎藝術團到法國和德國演出精華版昆曲《白蛇傳》時的情形。在巴黎,法國觀眾不了解中國戲曲,看戲時如同觀賞歌劇般正襟危坐,“瘋子”沒有遇上“傻子”,劇場氣氛有點冷清。而在慕尼黑,我們吸取了巴黎演出時的教訓,建議德國觀眾觀看中國戲曲時可以像觀看足球比賽一樣,隨時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結果是,臺上的“瘋子”遭遇了臺下的“傻子”,那天劇場效果的火爆不亞于國內。兩場演出效果反差之大,主要就在于如何認識戲曲之美和如何進行戲曲審美。
戲曲與話劇、歌劇、音樂劇等西方舞臺藝術在演繹故事、創造人物、傳達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共同點,但在審美風范和表現方式上又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對戲曲的審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戲曲美在哪里,好在何處。顯然,戲曲欣賞的要義正在于理解戲曲獨特的表現方式,懂得戲曲的審美風范,知道看戲曲與看話劇、歌劇、音樂劇的差異所在。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吃的是麥當勞,看的是外國大片,離戲曲藝術已經太遠了,誤解便由此而來,不少人誤以為戲曲落后于西方舞臺藝術,甚至一些戲劇名家也抱有這樣的偏見。
事實上,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人的審美家園。戲曲藝術的當代振興,戲曲審美風范的當代彰顯,應是我國文化建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中國文藝之美“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并希望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作為中國文藝之美的代表樣式,當代戲曲藝術如何振興和發展,戲曲審美風范如何彰顯和重建?我以為關鍵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是重拾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黑格爾說:“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志著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一個已經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顯然,戲劇是伴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而形成的極為深入人心的藝術品種。中國戲曲藝術更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長期活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更是傳播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觀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中華文化是戲曲審美風范的文化基因,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的失落、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造成今天戲曲藝術邊緣化的根本原因。與我們的自我矮化和偏見形成反差的是外國同行對戲曲的喜愛和推崇。國際戲劇協會第三十三屆世界代表大會的主題是“戲曲之旅、文化交融”,正是外國同行提出來的。彰顯戲曲的審美風范,對今天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尤為重要。戲曲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其獨特性和民族性,戲曲的獨特魅力和形式優勢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21世紀,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戰,中華戲曲的文化基因和優良傳統,是我們處理好全球化與民族化、娛樂市場與文化品性等關系的重要精神資源。
二是發現和把握戲曲藝術之美。在很多場合,戲劇家們在談及他們的創作時,喜歡談戲劇觀念,談藝術追求,即便談及戲曲創作,也多是談思想、情節、人物、沖突、結構,這都沒有錯,但偏偏忽略了戲曲不同于話劇、歌劇、音樂劇的獨特性,忽略了戲曲獨有的表現方式、審美風范和藝術魅力。他們可能會說,戲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嘛,其實,很多人對這句話也只是一知半解,殊不知,戲曲的歌舞是已經戲曲化、程式化、劇種化了的歌舞,是符合戲曲美學原則、化為戲曲表現手段的歌舞,而不是一般歌舞的簡單疊加和拼湊。我們經常看到許多新創劇目,不僅泛用歌舞,手段和風格趨同,而且盲目融入或簡單搬用其他舞臺藝術(包括國外的),丟失了戲曲自己的面貌和風格,消解了戲曲以及劇種的個性。當然,我們也應看到,當代戲劇家缺少系統的戲曲美學體系的理論滋養,傳統戲曲在理論和美學體系的建設上也存在諸多局限,感悟的多,只言片語的多,還需要現代的系統的把握和發現。我們要認真總結在以表演為中心的戲劇藝術中,戲曲演繹世界的獨特的美學原則和賦予戲曲演出個性、藝術特色的內在規制:諸如成套的基本功法,貫融的歌舞形態,鮮明的節奏特點,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行當的角色分工,流派的表演風格,兼容體驗與表現的美學追求,結合程式與技術的獨特體驗方式等等。理論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重拾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重新發現、重新闡釋、系統總結深厚博大的戲曲美學體系,對于引領當代戲劇家的戲曲創作,引領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發現和欣賞戲曲之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是積極健康的戲曲藝術實踐。人們常常講世界三大戲劇體系,唯中國戲曲藝術流傳千年,仍然活躍在當代舞臺,善于傳承也善于發展,既古老而又現代,這正是中國戲曲的偉大之處。戲曲的美學體系是豐富的,同時又是發展的,戲曲在當下健康發展的藝術實踐,是彰顯戲曲審美風范的重要方面。應該說,我國當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是有成就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戲曲賴以傳承和發展的文化生態出了問題。如上所說,戲劇人缺少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以為傳統戲曲落后于時代,落后于西方話劇、音樂劇等舞臺藝術,盲目創新,藝術趨同,結果是去程式化和去行當化,事實上成了去戲曲化。再則,沒有真正認識到戲曲當代發展的必然之路是推陳出新,是“返本開新”,缺乏對傳承的尊重甚至敬畏之心,違背戲曲創新發展的規律,簡單地用話劇改造戲曲,用寫實改造寫意,用所謂的現代性改造戲曲的民族性和草根性。實踐已經證明,拋卻傳統、自由“嫁接”的創新,其結果往往并不受人待見,無法通向戲曲的未來。當然,戲曲創新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創新受到戲曲藝術內在質的規定性的制約,需要戲曲創作者在此基礎上發揮創造力。有了戲曲在當代積極健康的傳承發展,我們還需要培養和引導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跨越戲曲審美的門檻,回歸演員和觀眾的密切聯系。有了戲曲藝術的新發展和新知音,戲曲的審美家園必定風光無限!
(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