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家戲曲院團——如國家京劇院、上海京劇院、中國評劇院等,都迎來建院60周年,各院都舉辦了紀念演出活動。筆者注意到,這次紀念演出與過去有些紀念活動有所不同。過去有些紀念演出常常是急急忙忙編演新的劇目,如果沒有新的劇目或新劇目少了,就好像是沒作出成績。而今年的紀念演出除了少數新創劇目外,更多的是劇院建立以來歷年積累的優秀劇目。其中既有新時期以來創作演出的劇目,也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演出的劇目。這些劇目都是經過歷史考驗的、受到群眾歡迎的優秀作品。這樣的演出才彰顯出各劇院幾十年來蔚為大觀的創作成果。
有一種觀點認為,戲曲(特別是京劇)不需要進行新的創作,只要演傳統戲就可以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每一代人都應該為藝術傳統的長河增添新的活水,也就是要不斷增加新的積累,這樣傳統才能生生不息而永不枯竭。但是這種積累必須是“有效”的。即是說新創作的作品要能夠保留下來,能夠流傳開去。前些年存在一種現象,有些院團忙于應付匯演和主要奔著得獎,沒有充分考慮戲曲和劇種的藝術特點以及觀眾的審美需求,創作出的作品參加完匯演或節慶活動就很少再演出。針對這種情況,汪人元先生曾提出“有效積累”論,就是說只有能保留下來的作品,才是對文化積累的實際貢獻。這一理論受到大家的重視。
戲曲是活在觀眾中和舞臺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在經常的演出中才能廣泛流傳和有效地保留下來。能否經常演出和長期保留,主要是看能否得到觀眾的認可,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要靠院團進行經營運作。近年文化部舉辦了優秀保留劇目評獎和優秀劇目巡演,這都是有利于劇目保留和積累的好的措施。近日在《文藝報》上讀到一篇文章,提出巡演應該常態化,我很贊成這種主張。巡演不應是為了造聲勢、顯政績,根本目的應是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這個過程中,戲曲作品能夠更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不斷加工提高;同時也增加群眾的認可度,為這些優秀劇目能夠保留下來創造條件。
增強文化積累意識,需要戲曲院團和主管部門領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戲曲創作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過去人們常說“十年磨一戲”;十年也許太長,但沒有三年五年,恐怕難于創作出“精品”。現在院團和主管部門的領導“換崗”都比較快,如果都急于在自己的“任內”抓出成績,而輕易地丟掉前任期間創作的作品,不符合藝術規律,因而也不利于藝術的發展。所以我認為:第一,要把文化積累擺在比個人政績更重要的位置上;第二,應該通過積累的成果看政績。中國的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只靠個人的一任是栽不出參天大樹的,我們必須熱心培植、澆灌前人栽下的樹木,使它能茁壯成長;又必須為后人栽下優質的樹苗,使得文化藝術園地在十年或幾十年后能夠綠蔭如蓋,廣大觀眾和文化工作者能夠愜意地乘涼。我們也應該把是否有文化積累意識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個標準,輕易丟棄有基礎的作品和沒有長遠眼光都不是稱職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