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Glims Gloms舞蹈劇院親子舞劇《八音盒的秘密》劇照 中國兒藝供圖
孩子演,孩子看,美國的經典劇目,美國戲劇專家指導,中國學生表演,全劇英文演出……正在火熱上演的中國兒藝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諸多國 內外劇目精彩紛呈,此間包括即將上演的中國兒藝與美國蒙大拿州米蘇拉兒童劇院合作排演的兒童音樂劇《公主與豌豆》 ,劇中演員是首次接受歐美專家指導,首次由中國的普通學生當主角兒,首次用英語演出,諸多“首次”嘗試,讓人對這樣的劇目極為期待,也讓人從中讀出戲劇創 作深層探索的某些信號,比如強化戲劇的教育作用,比如加強國際合作。果然,在日前第五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甫一開幕就舉辦的國際戲劇沙龍中,美國、羅馬尼亞、 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戲劇專家深入交流切磋,“教育與合作”成了國際戲劇人關注的關鍵詞。
藝術性本身也是教育性
戲劇的教育作用從古希臘哲人的探討至今,都是學人、師者和戲劇人探索的重要問題。而米蘇拉兒童劇院表演藝術中心執行總監邁克爾·麥吉爾與大家分 享的,亦可讓人感受到他們此次援用普通學生出演《公主與豌豆》的內在邏輯。他介紹,米蘇拉兒童藝術劇院主要是做兒童戲劇巡演的,每年都會在全世界進行巡 演,在美國一年要走進1100多個社區。現在每年參與的兒童數量達到了65000名,而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擴大。劇院巡演的宗旨就是希望通過戲劇的表演練 習來培養孩子的一些生活及生存技能,以及團隊精神和勇氣,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參與感。
“生活充滿挑戰,能夠讓孩子越早參與其中,體會這些東西,我相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發展得越好。 ”邁克爾表示,他們并不是要努力培養演員,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們培養所需的技能,這也是米蘇拉兒童藝術劇院一直堅持做的事情。“只要能參與,孩子們就能夠通 過戲劇的表現形式來鍛煉其獨立意識,提升勇氣,了解努力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體會成功的快樂。簡單一句話,我們不斷地推廣兒童戲劇表演,希望實現一個目 標,讓孩子們感覺到生活就是戲劇,不要感覺到生活和戲劇的差別。 ”
“我們既創作藝術性的劇目也創作教育性的劇目,雖然藝術性本身也是教育性,但是我這里強調的教育性是想強調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合作。 ”這是羅馬尼亞坦達利卡動畫劇院經理摩卡奴·屋大維·卡林總結的自己劇院當下的發展戰略。由羅馬尼亞的國王親自指定建立、有著70年歷史的動畫劇院是羅馬 尼亞最重要的劇院。卡林介紹,劇院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做了很多經典童話劇目,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29個公共機構參與,以及 在40個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院團等獨立的機構和組織協助下,他們針對兒童對戲劇的需求展開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觀眾對現代生活內容更有需求,如何幫助那些 孩子進入新的時代生活,這直接影響著日后的創作。所以在這之后劇目的內容和形式都開始改變,創作的劇目主體主要是孩子們本身,孩子們的家庭,孩子們在學校 中和其他人的關系,以及孩子和環境的關系,不僅聚焦家庭生活、環境保護等題材,還關注文學、數學、地理及其他科學話題。同時劇目不僅在布加勒斯特和全國演 出,還到教室里去,甚至到社區、醫院等地演出。 ”
卡林表示,他所指的教育性戲劇指的是和孩子們一起排演的戲劇,也包括孩子們演出給孩子們看的戲劇。“比如在布加勒斯特的學校,我們可以看到演出 之后,孩子們早上到學校彼此打招呼的方式都是和戲里面一樣,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他們也會自發地演出,比如他們表演自己和父母的關系,自己和老師的關系。所以 這就是我們教育性戲劇的工作原理,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就會說一些平時他們不說的話,比如‘我愛你’這樣的,這是戲劇交流的本質。 ”
中國兒藝肢體動漫劇《三個和尚》劇照 中國兒藝供圖
將來一定是國際合作的
中國兒童戲劇節國際參與度逐年增強,本屆戲劇節中大比例呈現國外劇目,并產生了《公主與豌豆》這樣的中美深度合作劇目。以戲劇節為契機,中國兒 藝與日本、韓國就加強兒童戲劇交流與合作,相互參加各自舉辦的戲劇節等方面達成了共識,與法國巴黎劇院正在協商合作事宜。此前中國兒藝也已與羅馬尼亞等國 簽定合作協議。這正是因為,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文化的交流比以前更加密切、頻繁,如何在文化語境中增進國際兒童戲劇的交流,是兒童戲劇事業的從事者 所需要關注和面臨的新課題。
“我們就像一個聚寶人,我們有一個聚寶盆,里面有大量的財寶,這些財寶就是優秀的中國兒童劇,我們面臨的困惑是如何把這些財寶讓世界各國的人民 和兒童見到。 ”中國兒藝著名編劇陳傳敏帶著迫切的使命感真誠向國際同仁直陳的心語,亦是中國兒藝在走出去的路上面臨的挑戰。陳傳敏指出,中國兒藝當下更多考慮如何把中 國最好的、代表國家水平的兒童劇推廣到世界上去。“但在實踐中發現,當跟國外的戲劇節組委會進行交流時,我們一些好的大型的劇目往往無法走出去。因為戲劇 性比較強的戲劇,有大量的臺詞從而形成巨大的語言障礙。同時,代表國家級水平的大戲,一般舞臺的景都比較大。這樣的戲到國際上,需要優秀的劇場和大量的國 際運輸費用。大戲往往演員和舞美工作人員都比較多,多的一個團可以達到50人左右。這些問題決定我們很多好的大戲走不出去。 ”陳傳敏介紹,中國兒藝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專門為國際交流演出創作并且已在國外取得驕人成績并受多國邀請的無臺詞肢體動漫劇《三個和尚》 ,同時正在策劃打造國際版《西游記》 。
正在完成中、韓、澳三國合作創作的兒童劇《五個傻瓜》的韓國戲劇導演樸洋熙介紹,作為樂天集團旗下的雙語劇院,他們的演出選擇的是會雙語的演 員。通常演出的臺詞有80 %- 85 %是英語, 15 %- 20 %是韓語,其中的歌曲既有英語,也有韓語。“臺詞都寫得特別簡單,都是很簡短的句子,否則不僅小孩聽不懂,大人也聽不懂。如何把故事寫得簡潔易懂,這也是 給創作者的難題,但這是國際交流演出所必須的。 ”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藝術節主席卡里洛·甘德瑞指出,要讓兒童戲劇走出國門為更多人所接受,進行國際合作會是較好的辦法。以中國兒藝制作《十二生 肖》為例,有其他國家的創作人員和中國創作者共同創作,這樣的劇目使兩個國家的觀眾都能夠接受。除了創作方面,國際合作因為有不同國家的深度參與,在營銷 以及觀眾群等方面都會大受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