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戲里戲外血脈親情共鑄《故園》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15日09:08 來源:北京日報 李洋

      北京人藝創(chuàng)排抗戰(zhàn)題材新劇

      戲里戲外血脈親情共鑄《故園》

        導(dǎo)演唐燁(左一)、高倩(左二)、白薈(左三)。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導(dǎo)演唐燁(左一)、高倩(左二)、白薈(左三)。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日寇占領(lǐng)北平,故都每個四合院里,都有人以自己的方式守護故園;與此同時,從臺灣來北平尋找精神家園的人們,也為守護心中的故園加入了抗爭。8月底,北京人藝新作《故園》將正式亮相。人藝和市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聯(lián)手,將這部講述京臺兩地人攜手抵抗日本文化侵略的作品,當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臺灣光復(fù)70周年的獻禮作品。

      該劇編劇、曾和北京人藝合作過《北街南院》《東房西屋》等作品的王儉說,其實《故園》成為一部抗日題材劇并非有意為之,而是源自一張老照片的啟發(fā)。據(jù)他介紹,今年恰逢北京臺灣會館重張五周年,自己本是受邀為臺灣會館寫劇本的,在查閱資料過程中,一張臺灣會館的老照片吸引了他,“現(xiàn)在臺灣會館所在地的前身,是一座三進四合院,曾有20多間屋子。”他聽說,當年這些屋子里既住著北平本地人,也住著從臺灣來京的人,“這一下點燃了我的靈感。兩地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命運,他們是如何交融碰撞的,尤其是住在這里的臺胞又是如何展開尋根之旅的,我跟隨著他們的尋根之旅開始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劇中,住在臺灣會館里的人們,最終為了守護共同的精神家園,抵抗文化侵略,共同加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王儉說:“這種無言的抗爭,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守護。”

      為了這部作品,人藝特地請出了劇院內(nèi)兩位與臺灣有血脈親情的演員出演主要角色。演員高倩是第二代來到北京的臺灣人,她說:“我的父輩上世紀初來到北京,我是一直生活在北京的臺籍人,我愿做兩岸文化交流的傳遞者。”劇中,她扮演一位嫁到臺灣的北平女人,多年后回到北平的臺灣會館尋找故園。

      另一位演員白薈在生活中是位臺灣媳婦,她幾年前嫁給一位臺灣攝影師,剛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目前生活重心在臺灣。可接到劇院排這部戲的通知后,她很快便趕了回來。“我扮演一位京臺家庭的孩子,從小長在北平,一直跟著養(yǎng)父生活在臺灣會館里。直到參加抗日活動,為了不連累家人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白薈說,戲里主要人物身世經(jīng)歷比較復(fù)雜,京臺兩地人、兩代人之間有著剪不斷的血脈聯(lián)系;戲外,自己親歷京臺聯(lián)姻,也更體會到兩地血脈共融的親情。她希望自己能將這種理解和感觸呈現(xiàn)在舞臺上,帶給觀眾感動。

      戲里戲外,演員們體會到的京臺兩地血脈深情,也正是該劇導(dǎo)演唐燁注重突出的特色。“《故園》最大的看點是人與人之間的情,依靠這份情感,京臺兩地人從格格不入到休戚相關(guān),再到生死與共,在民族大義下共同守護精神家園。”

      眼下,該劇正在緊張排練,預(yù)計8月底在北京人藝正式公演。該劇還計劃前往臺灣演出。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