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現代性中國敘事學應該是以中國生命哲學為基礎,既包含了以生命體驗為核心的東方智慧的方法論,又融匯了西方科學的邏輯結構,概括性地呈現現代敘事文本的敘事詩學特征,前瞻性地探討敘事可能性,它將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門學科。實現中國敘事學的創造性轉換,需要開拓出一種有自身優勢,并有現代意義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國敘事學的現代性建構的當代意義和文化戰略意義是要根植于理論原創、理論自覺和實踐之上的理論重建,同時這種理論重建既有歷史的動因又有現實的需求,它是在以下多種條件下實現的。
一、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取向發生變化。中國文學理論面臨一個現代性建構問題。其中敘事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一樣也處于歷史的、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敘事既屬于語言的范疇同時也是意識的經驗顯現,是一門需要不斷被整理被建構的學問。如何對意識的經驗進行科學的整理,并順應時代、指導實踐,是理論家需要面臨的新任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審美思潮開始回歸,文學回到人本身,回到文學本身的呼聲越來越高。進入20世紀90年代,西方文論的大量翻譯、引進和商品經濟的夾擊,使得批評價值和批評主體處于紊亂狀態。進入新世紀以后,情況并未得到好轉,專業批評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和多種因素的干擾。在全球化、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主導的文化潮流之下,專業批評出現語境模糊、標準喪失、主體精神缺位、問題意識不夠等問題。理論家開始反思,試圖建構具有現代性意義的本土化的文學理論,其中包括中國敘事學。
二、藝術價值有待重新評估。在已有的中國傳統敘事理論和西方敘事理論的基礎之上進行中國敘事學的現代性轉換,其研究對象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古代敘事文本與敘事理論;二是西方敘事理論中具有真理性的理論成分;三是五四以來中西兩種傳統融合起來的敘事文本和敘事理論;四是當下文學敘事實踐和影響敘事的各要素。如何對古代敘事學進行現代性闡釋,首先要返回歷史本真,在堅持民族性的同時還要尋求古今中外的共同性。中國敘事學的現代性建構既不能不加辨別地繼承傳統,也不能不辨真偽地借鑒西方。在新的參照系下,對于古代傳統敘事應該用現代視野來審視、考察;對西方資源,切忌簡單比附、庸俗對接。后工業時代、信息化社會,文學敘事已經不是單純的文本形式,新領域、新形式、新要素不斷涌現,邊緣要素轉化為核心要素,從未出現過的藝術形式成為主流,曾經的主流退化或消失,面對新領域、新要素,需要扎扎實實地從材料和事例中尋找真理,需要花大力氣總結提煉,形成新的概念。
三、敘事文本闡釋多種可能性的生成。中國敘事學的現代性建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這個問題上是一個宏觀性課題,如何把古今中外的學術資源實現新變,并通過這種整體把握揭示其具有世界意義的普遍規律,理論家們都在探索之中。“歷史”和“微觀”研究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找出規則、范式與已經形成的敘事學“常規科學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將反復出現的可能形成概念的實例,以及其他被懷疑的邊緣要素從已經描述過的公認規則中分離出來,形成一種新的范式雛形從而建構起現代敘事理論體系。需要關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關注結構與勢能。勢能是敘事文體的生命整體,勢能的動力關系涉及到結構。結構是一個生命過程,需要對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的批判性吸收。二是關注敘事空間形態的改變。結構的形態是一部流動不息的歷史,它包含著過去又指向未來。三是關注時間的文化密碼與精神原型,其中包括時態的學問,敘事視角的把握等問題。四是甄別西方結構主義敘事學。
四、學科發展的技術主義與歷史主義。沒有哪一門學科可以完全做到自給自足。本土經驗、地域文化、傳播媒介、敘事主體的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學科的發展都促成敘事學的發生和發展。敘事實踐會適應語言環境和社會需求而呈現出自己的發展軌跡,現代性中國敘事學的建構需要在古今中西已有成果中找到與現實對接的點,挖掘敘事文本和敘事理論中的材料和觀點,充分利用新技術,整合資源,重新闡釋。
五、理論家群體意識的崛起。中國敘事理論迫切需要“范式”轉變。歷史線索清理與現代意識闡釋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近幾十年來,幾代學人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試圖從歷史還原、古今參照、中西貫通等方面建立現代性中國敘事學。首先是歷史還原,從經史子集等豐富的文獻中挖掘深層的文化內涵和心理結構,尋找敘事線索和規律,這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其次是古今參照,按照新歷史主義的觀點雙向關注文本的歷史性。中國古代敘事理論經過深度的現代性闡釋,某些概念和范疇已經成為當代敘事理論的組成部分。再次是中西貫通。每一種文化都有著相似和相通的地方,中西敘事理論的貫通有利于將現有的理論資源進行現代性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