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18日08:27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炯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的精神支柱。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飄揚在亞洲東方,全世界都不僅在注視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在注視中國文化建設的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文化建設,提出“文化強國”的偉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作出系列重要的論述,他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我們的先人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而且從未間斷,延續至今。數千年中華文化有如黃河長江那樣奔流不息,浩浩蕩蕩。這自然是中國各族人民的驕傲。但是,近代以來,曾經長期處于先進地位的中國文化卻由于種種原因而落后了。而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敲開了我們的國門,從屢受列強的欺凌中,國人才認識到自己的落后,包括經濟和文化的落后。經過無數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奮斗,我國人民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今天,我國各族人民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向著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前進。我們不但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還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化。而這種文化,從理論上說,應該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文化。
      關于什么是文化,曾有許多的定義。我國“文化”一詞可溯《周易上經·賁》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漢代劉向所著《說苑·指武》提到“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其所謂的“文化”正是以“文”來“化成”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一詞于拉丁文為“culture”。原意為“耕作”、“栽培”和“完善”。其轉義可理解為經過人的后天勞動而得的成果。至英國學者泰勒(1832-1917)所著《原始文化》一書則對“文化”做這樣的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種種的能力、習性在內的一種復合整體。”這定義為較多學者所認同。恩格斯提到“史前文化階段”和“希臘文化”。他講的“希臘文化”是指“希臘的藝術和科學”。他還說:“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l995年版,第220頁)恩格斯還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頁)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要是從人類的精神成果的視角來看文化,十分重視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關系,重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文化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理論相聯系。
      文化是人類后天的創造。廣義的文化,涵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應該包括科學技術和語言文字。狹義的文化則僅指政法制度、道德倫理、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哲學美學、文物典章、風俗習慣等。這些文化作為精神產物,大多屬于社會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自然是相對的,必須從歷史的縱向和世界的橫向去作比較,才能看出它是否先進。也就是說,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先進文化總居于流域的前鋒,是代表著新的富于生命力的、具有未來廣闊前途的部分,比較同時代的其他文化范型,它也位于前列,是成就和水平都最高的文化。先進的文化往往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即在文化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會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是否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先進的生產關系的建立與鞏固,是否體現了特定歷史階段多數人民的利益并有能力吸納傳統與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推陳出新。如果具備上述條件,才堪稱先進文化;否則,就是不完全先進,乃至于后進的文化。今天我們所要建設的文化所以先進,正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便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6頁)60多年來,盡管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無坎坷和曲折,總體上還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例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有很大發展;政法制度不斷完善;新的道德倫理逐步建立;文盲基本獲得掃除;大學畢業生從建國初的每年幾萬人增加到每年700萬人;高等院校從百多所增加到2000多所;人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文學藝術也獲得空前的繁榮。如今,長篇小說新著從每年幾十部增到每年達5000多部,拍攝電影故事片每年達700多部,電視連續劇每年達13000多集。國家每年出版圖書超過25萬種,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積極開展,網絡文化的點擊率高達數億人次,等等,都可以說明我們的成績。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文化建設的許多領域仍有薄弱的環節和滯后的部分。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多種所有制,由于市場經濟帶來唯利是圖觀念和中外文化交流產生的思想撞擊,導致社會出現價值多元、道德滑坡、信仰混亂、腐敗滋長等現象,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的文化水平、文化資源存在失衡,都需要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要使我國達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先進水平,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國的夙愿,當然需要從眾多的方面去做工作。依我的粗淺認識,我以為我們特別需要增強以下幾點自覺:
      首先,批判地繼承和借鑒人類豐富文化積累的自覺。
      人類文化依靠積累和創新而進步,社會主義文化不是憑空可以產生的。它必然是人類優秀文化積累的結晶,是人類優良文化傳統的合理繼承和發展。我們一定要吸取歷史上錯誤對待文化積累的教訓,在文化建設上既要堅持反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和無批判地盲目復古的傾向,一定要繼續對我國的文化傳統作進一步的清理,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真正把老祖宗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繼承下來;同時也反對盲目崇洋媚外或盲目自大,認為一切都是人家的好,搞什么“全盤西化”,或認為一切都是祖宗的好,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那都是錯誤的。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我們一定要虛心借鑒和吸取。必須繼續全面認真地執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正確方針。對于中外古今一切好的、有利于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東西,都要努力繼承和借鑒,對于不適合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東西則堅決摒棄,并勇于在這基礎上去創新。這才是文化自強的必由之路。
      其次,大力樹立先進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自覺。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應該居于主導的地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架構的核心支柱。因為這種先進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有進步的歷史導向性,屬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它的大力建設和有效傳播,從而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正確歷史方向。對世界如何看,對人生的目的如何看,對周圍社會一切的價值如何看,這在文化發展中都帶有極端重要的意義。它不但指導著人們作為個體生命的實踐追求,還制約著社會人群的集體實踐追求。我們提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還有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的都在促使我國文化建設朝著先進的方向前進。我們一定要繼續加強先進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宣傳和傳播,使之深入人心,普及城鄉,從而推動和保證我國文化沿著先進的方向去建設和發展。
      再次,十分重視城鎮作為傳播文化的高地的自覺。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城鄉的文化互動中,大小城市由于人文薈萃,各種科研機構和學校集中,成為起帶領作用的文化高地。高地的文化必然高于低處,但高地的文化又必須流向低處,這樣才能帶動全民文化的提高。大城市向中小城鎮傳播文化,中小城鎮向廣大農村傳播文化,這在全國文化建設中有著十分的重要的良性作用。對這種作用,必須自覺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像北京、上海、廣州等超大城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文化社團林立,各種文化精英云集,在全國文化發展中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城市給中小城鎮和農村輸送先進的文化,中小城鎮和鄉村成長的優秀文化人才也能夠進入大城市,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循環,對于文化的普及和提高都非常重要和必要。而各級學校更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陣地,因而辦好學校教育,不僅直接關系到塑造年青一代的文化素質,對于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民,也擔負著崇高的歷史使命。有些地方的圖書館、博物館、劇院、文工團、電影放映隊等積極為農村和工礦企業、部隊輸送巡回文化項目,輸送深入基層的流動圖書車和展覽車、演出隊,并推薦、招考廣大農村、工礦企業的優秀人才進入文化高地深造。這都是好經驗,應該加以推廣。
      復次,切實提高電視、報刊和文學藝術傳播先進文化的自覺。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電視、報刊、網絡媒體對傳播文化、普及文化、塑造廣大觀眾和讀者的文化品格起著無遠弗屆的作用。而文學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文化的最有影響力的傳媒,它的作用更無法忽視。各種傳媒和文藝作品天天在影響廣大群眾,給群眾以文化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品格的陶冶。因而,它們宣傳什么,傳播什么,都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有關的工作者包括文學藝術家自然應當提高自覺,充分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努力弘揚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應相反。“寓教于樂”是我國自古傳播文化和文藝的好傳統,應該繼續加以發揚。
      最后,還要動員和發揮廣大群眾參與建設文化的自覺。人民群眾中蘊藏有建設文化的豐富智慧和能量。建設文化不光是政府的事,應該充分動員和發揮廣大群眾建設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府舉辦的文化事業當然應該繼續獲得大力發展,政府和民間創辦的文化產業也已證明是發展文化的重要途徑,當然也應該通過資本運作去繼續開拓和壯大。此外,民間文化社團的能量也不應忽視。政府部門辦的科研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等,為人民群眾提供無償的公益文化服務,而企業化的文化產業則為人民群眾提供有償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民辦文化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進一步拓寬文化的經營范圍,能夠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活力。而民間文化社團如各種文化研究會、學會和協會,更是群眾大辦文化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政府對廣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應該進一步放權、松綁,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領導與管理,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正能量。無論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產業企業或民間文化社團都要沿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變當前某些文化企業和社團存在的不顧社會效益而唯利是圖、乃至肆意傳播誨淫誨盜和封建迷信的有害傾向!
      鄧小平曾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67頁)他說:“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4頁)他還告誡我們:“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4頁)他號召“文藝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關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斗爭。要批判剝削階級思想和小生產守舊狹隘心理的影響,批判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克服官僚主義。要恢復和發揚我們黨和人民的革命傳統,培養和樹立優良的道德風尚,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積極的貢獻”。(《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2卷)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文化強國”的大戰略,更是高瞻遠矚,總攬世界全局,洞察國家歷史地位,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愿景而制定的宏偉國策。我深信,全國各族人民和文化工作者、文藝工作者一定會為實現這一大戰略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