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呈現喜人局面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13日10: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杰

      譯介中國文學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項目的推動下,中國文學的海外影響力不斷提高。隨著中國文學作品更多地被譯成各國文字,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畫卷上潑墨揮灑、精彩紛呈。

        文學交流現狀喜人

        文學交流是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而各國文學經典的交流更是國家間文化交流的突出表現。

        南京大學教授江寧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外文學之間的交流狀況喜人。國內出版社譯介、出版了大量各國的當代文學作品;同時,海外很多出版公司也有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譯文作品出版。應該說,當前的中外文學交流是30多年來互動狀況最好的時期。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翻譯系教授王建開舉例說,為支持中國文學“走出去”,近年來,我國出版業先后實施了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外圖書互譯計劃等八大工程,打開了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物市場。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馬紅旗認為,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節奏正在不斷加快。他說,當今,一大批中國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當代中國知名作家的作品在海外有了多個語種的譯本。這些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影響力,同樣也是國力不斷增強的一種體現。

        正視海外傳播制約因素

        不少受訪學者表示,我們要看到中國文學尤其是現當代文學在西方的傳播仍存在一些瓶頸。

        “其中的制約因素有多種,翻譯是一個重要因素。”江寧康說,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需要譯者具有良好的中外文化素養和語言造詣。中國的許多成語典故和方言俗語帶有深厚的歷史和人文色彩,這往往是譯者對漢語文本進行翻譯處理時的一個難點。在當代中國文學翻譯和交流活動中,中外文化素養和多種語言能力是兩個不可或缺的譯介要素。

        馬紅旗說,海外譯者在翻譯推廣中國文學作品時,多采用“歸化”和“漏譯”的方法:一方面是為了迎合其母語讀者的價值取向和閱讀偏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他們并不能完全領會中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文學的傳播和交流說到底就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如果有價值的中國文化元素在譯作中得不到充分體現,中國文學海外交流傳播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除翻譯瓶頸外,國內圖書出版行業對海外圖書市場的開發也相對滯后。”馬紅旗認為,我們不能忽略市場在傳播交流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應當主動出擊,在海外圖書市場中謀得一席之地。

        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黃立告訴記者,與中國古典文學相比,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很多都缺乏獨特的中國性存在,導致海外學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接納度相對較低。另外,中外學者就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層面展開的對話不夠深入,使許多優秀的文學譯本缺乏海外推介和宣傳,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

        展現獨特的民族文學特征

        “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通過文學作品傳遞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精髓,其可接受度和可覆蓋面將會超出簡單、直接的‘推廣’,影響也將更久遠。”馬紅旗表示。在王建開看來,除在國家層面繼續展開專項扶持外,還可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推進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對文學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江寧康建議,首先,當今文學作品應表現出與海外讀者共同關心的內容。其次,我們的作品應展現出獨特的民族文學特征和人文地域風情,要具有語言的美感和想象的沖擊力。再次,當代作家應注意藝術形式上的創新,出精品,注意突破自己既有的寫作模式。最后,文學評論界應對當代文學作品進行中肯和有建設性的批評闡釋,從而有效推動文學創作的不斷推陳出新。

        在黃立看來,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存在“缺乏體系性”這一問題,對這一傳播體系的構建,應該從對當代經典創作的期待、對優秀作品的選擇、對選取譯本的反復錘煉、圍繞各個譯本與西方學界展開對話等四個方面展開,致力于形成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良性循環。

        在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具體策略層面,王建開認為,應該明確定位、擴大讀者群。“當前海外大眾讀者更樂于通過反映現實的文學作品來了解中國社會。因此,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同時,要開拓不同年齡層的讀者群。”

        王建開認為,把中外名著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讀者的認同感。他舉例說,在今年的倫敦書展上,新版雙語譯本《牡丹亭》《莎士比亞悲劇六種》在倫敦首發,在展現中英文學輝煌的同時,推動了兩國文化交流,更幫助海外讀者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高校英語教師是中國文學‘走出去’譯者隊伍的重要力量。”王建開說,高校英語教師隊伍長期以來形成了偏重英譯漢的“傳統”,漢譯英人才相對缺乏。因此,應發揮這支隊伍的英語專長,積極從事中譯英工作。近年來,一些大學相繼成立的為“走出去”服務的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都會為譯者隊伍的培養和發掘提供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