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媒介文藝學的理論開拓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26日10:24 來源:人民日報 歐陽友權

      文藝學走到今天,面對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文藝格局和社會現實,特別是網絡等新興媒體對生活和藝術的深度介入。呼嘯而至的數字化媒介大變革,超乎尋常地改變了我國的文藝面貌和理論語境。單小曦敏銳地把握這些變化帶給文藝學的深刻影響,在其新著《媒介與文學——媒介文藝學引論》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建設“媒介文藝學”的學術構想。這一構想不僅有助于當下的文藝研究更好地回應現實,也為理論創新和建設面向新媒體時代的文藝學開拓新的學術空間。

      該書認為,建設媒介文藝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媒介與存在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系,亦即藝術存在不能脫離媒介而顯現。在這里,媒介不僅是認識的工具和世界本體,它在統包、承載、生產信息的同時,亦在“顯—隱”著存在本身。基于此,作者在吸收語言符號學文論成果的基礎上,把媒介文藝學的關注重點從文藝的語言符號轉移、擴展、深化到整體性媒介系統,從而超越傳統的以語言學為基礎的文藝理論,建構媒介文藝學的“后語言學”文論。

      傳統的文藝學也承認媒介之于文藝生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在工具和“形式”的意義上看待媒介,而不是從存在論上考量它,媒介在文藝學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倚重。特別是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學說傳入中國后,文藝理論界多用“世界—作家—作品—讀者”來解釋文學現象,設定文論框架,以此形成主流的文藝理論范式。媒介文藝學則提出“重估媒介的價值”,嘗試在原有文藝學的邏輯要素上增設媒介的新維度。作者認為,“沒有媒介生成的存在境遇,文學其他要素無法形成圓融一體的存在性關系,文學也難以成為顯現存在意義之所,媒介文藝學要糾正這種理論偏差,把考察媒介如何具體建構文學活動視為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于是提出了“五要素文學活動”的文藝理論新構想,即在原來“世界—作家—作品—讀者”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媒介”的維度,賦予其與其他四要素的同等地位,并將其看作是連接其他要素的紐帶。一方面認為“媒介就是文學活動得以現實發生的關節點,正是文學媒介的媒介性功能的發揮,連通了世界、作者、讀者、文本,使它們成了活生生的文學要素,使文學活動成了文學活動”;另一方面運用媒介存在論重塑文藝理論結構形態,考辨其“重組文學生產關系”的特殊功能,讓文藝學不再表現為封閉的理論體系,而是基于時代媒介的變遷而“永遠向著問題開放”。

      媒介文藝學的提出是“媒介時代”對文藝學建設的必然要求。互聯網的出現和數字化媒介與文藝的“聯姻”,生長出了網絡文學、數碼藝術等一系列新門類。于是,這本書研討了諸如數字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復合符號的文學文本、媒介影響下的文學接受等理論問題,并重點對“數字文學”“網絡文學”兩種新媒介文學形態的蘊含及其生成發展、審美特色、文化價值等進行了新的闡釋。

      作者認為,網絡文學的學理定位應該是“網絡生成文學”,而不僅僅是“印刷文學數字網絡版”的所謂“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文學既然是一種“文學”,其與傳統文學的根本區別在于“網絡生成”,這是使網絡文學呈現出獨特面貌的根本力量,只有抓住這個根本,才可能為網絡文學做出合理定位。也就是說,只有以“網絡生成”為起點,選擇數字化技術的多媒體、超文本和交互性文學生產方式,才能形成網絡文學獨立性的審美特質,否則,所謂的“網絡文學”只是按照他律性生產原則創作的非自主性文學,形成不了自身的獨立品質。換言之,只有在臨屏書寫與技術生成、文本與超文本、單向度與立體性、線性與非線性、中心化與交互性、單媒介與多媒介之間形成清晰的邊界,作為數字媒介文學生產的網絡文學才能贏得自身的審美獨立性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找到新媒介文藝學的理論邊界。應該說,這一分析對時下火爆又劍走偏鋒的網絡文學是一種切中肯綮的診斷和警示,同時向我們提出了從網絡文學研究向數字文學研究轉換的必要與可能。這正是新媒介重組文學生產關系、媒介文藝學面向新媒介語境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學術維度。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