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傷痕小說”三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22日13:31 來源:文藝爭鳴 孫民樂

    一、痕小的幽靈

    文革后的政治、文化境中,痕小以其文革痕的展示引發了異乎常的巨大的社會共振,圍繞它所展的激烈爭以及它的合法身份的最確立,都生了事件性的影響[1]程不有助于激活的文學想象力,也確曾后文革的精神秩序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促動作用。與其它是迎合了政治實、社會心理、文藝模式等多方面的以命名的中國新代性的”[2],毋寧它參與構建了史想象機制。保納頓所有頭都包含回因素。一個社會群體齊心力地始另起爐灶,尤其如此。”“在新端和暴政之間建立屏障,就是回憶舊暴政。”[3]“痕小文革暴政的回,它所搭建的史災難紀念碑,既另起爐灶提供了合法明,也之輸入了至重要的情感動力。

    痕小文革創傷記憶書寫史主體,它的意義生的意運作存在著相互呼系,《班主任》中一聲救救孩子喊曾被認為對魯迅世喊的回,是在為現代啟蒙統叫魂。史性的聯想不僅維系了痕小的文學地位,而且也反過來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兩者之間的種密切系在高歌猛乃至八十年代的想象中,堪是文學與政治合作的范例,然也不免令日后的回感到疑竇叢生。隨著漸遠,痕小也陷入了持的文學身份危機。入九十年代之后,人已經發,動一的《班主任》竟是如此不堪卒,并且探察到了它與文革話語的某種聯,認為仍是一篇文革模式的小,只不用了文革的敘事模式出了一個反文革的故事而已[4]

    ,上述發并非有根據,痕小試圖結束一段史的努力中恰恰卷入史本身的糾纏之中,但加入斗的不限于“‘文革的敘事模式,它涉及到了文學代性的話語結構及其實踐歷史,不妨一種法,痕小的癥從根本上就根植于代性敘事的邏輯。間的隔是構的關鍵,在之間,在之間,安放的是一個史目的程。吊的是,代性的劃常常并不能兌現,因而,它所發的史危機就會使參與其劃實失掉確定的間屬性,而成史長廊的幽靈。從某種意義上,生于新、舊歷史交割期的痕小就是樣的一個幽靈,它所遭遇的身份危機從根本上并非于其的缺陷,甚至也與其所處代的種種局限無,它是二十世中國文學代性困境的投射,之后日崛起的代主義文學機制使一困境得到了一步的放大。

    幽靈是一個表征著史危機的形象,它使間的流動失去了定的方向。痕小之后的文學身份危機,從本正是史意危機的文化體,它暴露了痕小所分享的史想象構的不確定性。按照英國社會學家艾弗里戈登的法,幽靈不僅僅是一個死去的人或一個失蹤的人,而且是一個社會形象,個擾構的社會形象會把我們帶史與主體性造社會生活的稠密地” [5],也正因如此,于幽靈的考察有可能一種有變革能力的確”[6]德里達也認為談論幽靈,實際上是幽靈說話,是和幽靈交,是必要的。”[7]要接近痕小的幽靈,要和個幽靈說話然無法回避二十世不休的文學與政治的問題

    了不重復老生常, 借助法國學者朗西埃于文學與政治議題的重置來調整一下問題的視角,朗西埃在文學的政治時說道,代世界的文學先天就是政治性的,文學的政治非作家的政治,它不涉及作家代的社會政治問題和社會斗爭的介入,它也與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再政治事件或社會構以及社會斗爭的方式無涉。文學的政治法意指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從事政治——在作特定的行方式的政治與作特定的間的文學之間存在一種明確的聯系。”[8]從表面上看,朗西埃文學的政治的限定,似乎正好避了二十世中國文學與政治的聯方式,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他繞開了文本以外文學與實政治的復雜關系,而注于文學從事政治的形式。從一個特定的面提供了一種有效地察和談論這問題的方式。也就是,假定在文學的政治與政治本身存在一種對應關系,有必要去考作家或文學應該卷入政治,而只需考文學自身的政治表達機制。在朗西埃看,在一些感官據中,在一個具體的經驗領域,政治首先是一種織方式。它是可感物、可見物與可之物的分割(partition),它允(或不允)某些具體據的出;它允或不允某些特定主體去指明它談論。它是存在方式、行方式和言方式的特定交織。”“因此,文學的政治意指文學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種可見與可的分割,介入種構成爭性的公共世界的存在、行動與言糾纏。”[9]

    朗西埃的點首先想到的是二十世中國文學中的問題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政治表達的典型機制。痕小中的相部分作品都可以被系。[10]念上問題說導源于代性的史想象構,它是以文明與社會尺度來對社會和文化診斷的,并由此而公共世界的問題予以隔和處理。問題也幾乎與同期的主流意保持著一種平行的系。它的敘事構建立在某種特定的念性構之上,其目的在于實政治代性于人的規訓。從改造國民性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管其間的實政治情境迥然不同,但中國二十世紀問題的政治表達機制實上并無太大的變化!栋嘀魅巍分性岬角疤K聯兒童文學作家班臺耶夫《表》,它的主是改造社會留下的流浪兒童,在一定意義上透露了問題說對自我功能的設定和期,只不每一個期所面的社會流浪兒有所不同了。

    管在新文學的啟蒙主義問題、趙樹理的俗式的問題、百花文學生活問題以及代激主義期的問題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甚至是有本性的差異,但就它文學的政治表達機制一性而言,是具有共同性的。它們對公共世界的感受、察和言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恪守著某些既定的規則。史人物、社會象、文化價值等都被以新與、先與落后、步與反動等準加以分類和隔。在個意義上,《班主任》用的是文革的敘事模式,然忽略了文革對現統的承性。

    分割是文學代性政治表達的重要機制,它不被用于間和度,也被用于空間度,構成了與度相匹配的社會想象。種與人類學中被稱為社會生學類似的想象機制,在中國、代文學中有著綿延的統,[11]《班主任》中文革的想象方式以及其改造拯救青少年的主表達始清毒相聯系。種架構在社會有機體想象之上的空間政治學與性的間政治學,始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政治表達的最敏感的神經。從一點上,心武是中國代作家中最富于種空間敏感的一位,在他到上世80年代中期的實小說為止的一系列作品中,最集中地體了文學政治表達機制的空間分類學,它以題維持著空間的政治控制。

    乾坤的兒,痕小曾以其與代政治相對稱的文學政治的表達而得殊榮,如今,它的文學生命已死,但它所啟用的文學的政治表達機制的分析與清算卻并未完成,一任務涉及到文學代性做出一種有變革能力的史確

    二、痕小敘事空間的轉換

    就總體而言,痕小基本上承了中國2050-70年代問題的模式,它以清晰的意理念捕捉文革留下問題,并圍繞一個念性的構展敘事。種敘事模式一直延反思小改革小。所以,洪子先生在反思小些作品的藝價值并不表在流行于當時的近似的念框架上,候,反而存在于一敘事構的里,或游離于構的部分:恰恰是在里,可以發作家特的感性經史的思考深度。”[12]“痕小一方面倒未必達到同樣的思考深度,但循著同樣的思路,我似乎也可以在它的文學表達機制中發到一些含著變化的因子,些因素未必完全受到當時流行的念性構所控制,它在某種程度上示著文學的政治表達的一種新的可能性,示著一種新的文學政治機制的生。

    在經了二十世的一系列史危機之后,尤其是在經代激主義的意與文學實之后,被重新啟用的問題模式不但在能量上受到了極大耗,而且也面著自身的合法性危機。要去處理發生了災覆的史景象,那種向為歷史運行調節機制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地要陷于邏輯癱瘓的境地。管在撥亂反正的意態話語的支持之下,痕小依然可以繼續維護其問題視野的效力,卻也有必要在敘事模式和敘事形上做出相調整,借用朗西埃的話來說,它必須對可感物、可見物與可之物行重新分割。

    心武的《情的位置》然不見于一般的痕小,但它與《班主任》等作品一樣,不但揭示了文革文化制主義所留下的精神癥候,也提供了一個具有本意義的痕小敘事范例。 在小中,青年女工孟小羽上了一個發向上的小伙子,卻因缺乏豐富多彩而富有教益的精神食糧,而被樣一個問題所困擾: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生 活中應該情的位置?,在優秀的革命者姨家中的屏風背后,在位革命者所珍藏的一段記憶中得到了的滋”——“問題也因個被打的空間而在刻間化解。

    中那個被一架高大的紫木屏風的空間是一個個人的私密空間,是未經意態過濾化的空間,在前此的中國代文學統中,個空間是危險的。但在《情的位置》中,它卻藏著療饑精神的食糧。從個意義上,里所打個屏風無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它意味著文學的政治表達機制出了某種新的調整。如果反思小、改革小總算通其處于隙中的非主要的敘事元素保持了起的藝術質量的,那么,扇被打的屏風則標志著痕小敘事空間的一次重要轉換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痕小次敘事空間轉換 一是它私人性世界的敞與借重;一是它對書籍等知與文化符號的利用。從最初的敘事動機來說,痕小所布施的新的敘事空間自然與其新的政治主,它旨在以個體世界的注和尊重來對抗毀秩序和無視個體生命的史暴力,呼人性的回;以異性的知和文化()符號突破文革的思想制,拓展出的新的文化空間。

    痕小從一始就非常明地表出倚重個體情感經和私人性記錄向。新華的《痕》全程展示 了個人情感受、煎熬的程,以個體的際遇折射史的創傷馮驥才的《花的歧路》、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等作品也都大量地使用了信、日、言、家庭照片等等形式的私人記錄些新的元素在大多情況下是服務于作品中既定的構,但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的敘事形,表出了文學的政治表達機制的敏感域的變化。敘事空間移所放出的私人世界的情感能量,有效地承痕小意欲表達的政治主,其形式價值甚至超出了新期逐流行的空泛的人道主義呼

    沿著私人生活的路,痕小的空間拓展也觸及到了包括兩性情感、物條件等日常生活(心武《情的位置》、馮驥才的《啊!》)域,但在域,痕小出一種特有的政治警,常常暴露出其自身比邏輯,多少反映出文學的政治表達機制部尚存的障礙,比如在《情的位置》中,亞梅個形象身上就折射出有的文學政治表達機制質領域的空間分配。在里,生活的追求似乎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天然地在了一起。

    痕小的敘事空間轉換中,與私人世界和日常生活系統的符號一起被放出的,有以籍、電影、戲劇構成的文化系統的符號,其中,尤以籍的形象比醒目。痕小中都有或各類中外文學名著的出,有的小(如《班主任》、 情的位置》)甚至還開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書單。籍的形象的大量涌入志著文化本的等級進行重新厘定。小中人物的位置因其與特定系、特定籍的立度而被劃入不同的群落和等痕小行使其政治力的方式。在《花的歧路》中,因一本《熱愛生命》的不同價而定出了男女主人公精神境界的高下,并且也志著女主人公白慧思想折的始。在《情的位置》中,管孟小羽已經認識到,只有古今中外的文藝名著能夠深入地回答我一些無法在的地方提出的問題,能夠人生起到啟發的作用。但她的人生困惑卻直接與文化本、精神滋乏有,乏的政治寓意然是文化制的控。在小《班主任》中,圍繞《青春之歌》和《牛虻》的所展的敘述更是成念性演關鍵部分。

    些小中,所引入的籍的形象差不多都是具有異性的,它代的黑暗構成了一種沉默的抗,它代表的是文明的力量,是照亮主人公心世界的光。籍形象所示的個沉默的空間個體與史暴力的抗援入了一支不在的巨大力量,才是痕小作者政治意指的初衷。

    籍的出有可能把小的敘事空間引向復和深微,有可能使文學的政治表達機制的走向化和深耕,在籍的文化本大中拓展出文學的政治表達的更為開闊的空間。但是,痕小然并未能借助一敘事空間的拓展完成它對當統真正超越,它然列出了如《青春之歌》、《牛虻》、《熱愛生命》以及契夫的、莫泊桑的、亨利的,乃至李準的《李雙雙小》、王汶石的《春夜》、犁的《山地回》等一長串的書單,但并不意味著它真正掌握了些文化本的價值或者意欲打開這個沉默的空間,在它的設視域里,某些籍的列而出,只不是一次知與文化精神秩序的撥亂反正而已,它針對的是文革期的知與文化力秩序的混倒。在個意義上,痕小有激發出敘事空間轉換的潛在能量。

    三、痕小代史的創傷記憶

    痕小以及隨其后的反思小、改革小,都是文革親歷述的創傷記憶,或以記憶為背景。[13]所構建的文革創傷記憶記憶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至重要的作用,同開創書寫中國代史創傷記憶的先河。子東曾從敘事模式的角度著眼,構建代史記憶文革 敘述四種類型:契合大眾美趣味的故事、體分子-干部國情懷的史反省、先派文學文革的敘述、紅衛-知青視角的文革記憶[14]然,除了其中的敘述之外,痕小囊括了其他三種模式。管其中確實存在著所敘事模式的差異,但從記憶的角度來說,些作品都受制于的社會情境和史想象構,也因而具有相似的記憶結構。

    社會情境與群體的氛個人提供了他 其中定位記憶的框架,記憶是通一種映射定位的。”[15]“”“撥亂反正的社會政治痕小文革記憶書寫提供了框架,因此,它所展示的創傷基本是在代政治意所框定的范的,是中國代政治史的文革史的創傷是從外部社會性地予個體的,而不是災難親歷者的個體記憶。但在境中,創傷記憶卻成了社會共享的記憶。記憶共同體的的形成大概基于樣的一種判:個體的災后創傷是完全可以通史空間轉換來療愈的。因此,痕小中的大多的作品都是將對這記憶架構在善與、光明與黑暗、文明與野的二元抗的模式之上的,而在很多情況下,光明終將戰勝黑暗的的信念更使史災中的受者在悲英雄式的受想象中自我圣化。因而,所謂創傷記憶史理性之手所書寫的一個情曲折故事而已。即使如金河的《重逢》那樣相記憶結構也始是處在理性思考的掌控之中。

    隨著記憶共同體在之后的文化境中漸趨撕裂,與痕小截然不同的代史的創傷記憶始從文學中奔涌而出。尤其是入上世紀90年代以文革創傷歷史的記憶書寫出巨大的差異。王朔的《動物兇猛》放出的是陽光燦的日子里的少年野性;王小波《黃金代》中的王二面恐怖和荒境,以遁入性的方式求得逍、保住本真;在王安的《啟蒙代》中,文革的狂突至,然改變了幾位年主人公的人生跡,卻也展了一段特的精神成長……些作品中,那段代史記憶已經完全出離了痕小記憶結構,甚至已很找到創傷的痕跡。刊2015《收》長篇 (秋冬卷)的《一九七九年事》文革創傷的追,但在時過三十余年之后,重新撕捋那段災后重生的生活經,它所揭示的史真相更加令人膽心驚,它的創傷敘事被敷上了一存在主義的荒感,而有了痕小中的那種基于史理性的悲與激切。

    在《一九七九年事》中,主人公的工作位被巧妙地設置在一個瀕臨精神病院的火葬,他從個面向死亡的所回望災的發生程,目睹了生與死的追逐:那些史災中的幸存者之不去的夢,游在精神病院與火葬廠之間,承著生不如死的劫后余生。篇小所展示的創傷已不是可以愈合的,小中的受主體都離了生活常,遭受著創傷影響的持侵入,甚至無法言自己的創傷。《一九七九年事》或更接近于西方近些年創傷”(trauma fiction)。個小類型不受到涉及創傷本身的性、證詞的功能及作用以及創傷與地點之間的創傷的影響,而且在作上也受到了一理的啟發。[16]創傷論認為,遭遇創傷意味著間性和年代學的崩,統的經驗認知模式失效,因此,它在本上是抗拒言表達的,小家只有借助的模仿才可能去接近它。

    創傷論來源于代醫學。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創傷激障礙”( PTSD)收入其官方診斷,個概念的登認為有助于統一已經透到了發達工業世界的主體性與經驗認識之中的創傷范式[17]1990年代 初,創傷這一概念被耶大學的幾位文學學者加以理化,并迅速從醫學入文學、史等眾多域。如今,它已成為現代性史分析中的一種重要的概念工具,并被廣泛運用于后的德國、9.11后的美國、后共主義代的東、后殖民代的英國,非裔美國人、南非的種族斗爭等的史描述與分析。因于個概念的廣泛指向以及它所涉及的諸領域間存在著相互啟發與影響的系,以致于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有哪一個文類或學科可以創傷問題,或是能夠其提供確定的邊界。”[18]

    研究創傷的重要學者西卡露絲這樣描述病理學意義上的創傷驗結構:事件在當時沒有被充分理解或體,而只是在事后表現為對事件經者的反復折磨之中。準確地,遭受創傷就是被一個形象或事件所控制。”[19]創傷引起了認識論的動,表現為一種深刻的史危機。因此,卡露指出:如果說創傷激障礙(PTSD)被理解一種病理性癥候的,那么,與其它是一種無意癥候,倒不如是一種史的癥候。我可以,遭受創傷者自身部就攜一種不可能的史,或者本身已成一段史的癥候,他無法完全掌控它。”[20]

    其實,創傷癥候的醫學確是越老兵持的政治抗果,種癥候也與多的史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創傷代性的系也越越得到了學界的理,創傷通常被認為對現代性的反,并且與代性同構[21]基于認識,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代性已始被在創傷的名下加以理解,代主體已經與震驚和創傷的概念無法分[22]在德國學者安德烈斯森看,創傷代性實聯至二十世突出,整個二十世史都創傷標記。[23]一學視野察,史本身就是一部創傷史,或者如史學者多米尼克拉卡普拉所,在代性境之下,書寫歷史就是書寫創傷。[24]

    創傷代世界是具有普遍性的,它是代性構的饋贈。從個意義上,中國代史的創傷記憶擁有其自身的政治史的度,有一個代性的反思度,對現創傷記憶也必然涉及到對現代性問題。在史背景下,痕小中國代史創傷記憶的構建然未能對這種反思使命有所承擔,相反,它本身倒是代性話語邏輯物。它可以聲文革的暴政,但對現代性話語的暴政卻無所察。它對歷創傷的痛切回從根本上了更加切地擁抱那個代性設中的未。正因如此,在新期之后的改革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在代性反思的知與思想背景下,代史的創傷記憶業已啟了一個不重構的程,些重構已經越離了痕小記憶框架。

    納頓說過去社會的記憶在何種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就在何種程度上不能共享經或者設想。”[25]從相反的方向來說,一個社會中的的經與設想的分歧也是其記憶重構的動力。隨著代史的創傷進記憶代,代性史的記憶已越顯現出一種創傷與懷并存的復面貌。[26]

    管用今天的眼光看,痕小所構建代性創傷記憶已不再是一種可以分享的公共記憶,但作難親歷者的第一份證詞,它已經成為當代史創傷記憶的一個媒介,一個需要去對話、辯駁和反思的背景。

    [1]參見朱寨主《中國代文學思潮史》痕文學程的敘述,第54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有信息另可參見洪子《中國代文學史》(),第258頁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
    法:《痕文學:興起、演、解構及其意義》,《江漢壇》 1998年第9期。
    [3]
    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第1頁、第5頁,日碧力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法:《痕文學:興起、演、解構及其意義》,《江漢壇》 1998年第9期。
    [5] A. Gordon, Ghostly Matters:haunting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p.8,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1997.
    [6] A. Gordon, Ghostly Matters:haunting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p.8,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1997.
    [7] Jacques Derrida
    Specters of Marx: The Stateof the Debt, The Work of Mourning & the New International,p.xix,Routledge,1994.
    [8] Jacques Rancière
    ,The Politics of LiteratureSubStance # 103, Vol. 33, no. 1, p.10,2004.
    [9] Jacques Rancière
    ,The Politics of Literature,SubStance # 103, Vol. 33, no. 1, p.10,2004.
    [10]
    洪子誠對反思小出了樣的分析:在敘事方式上,期間反思文革、表社會改革的小,大多可以代中國頗為發達的問題的類 型。參見《中國代文學史》第259-26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痕小中的多作品無疑也完全可以系。早在上世80 代就有批家指出,心武新期的小在某種程度上可問題。參見再復:《他把推向每一片葉》,《讀書 1985年第9期。
    [11]
    個概念在二十世中國文學研究中的用,可參考黃子平丁玲小《在醫院中》的分析,文見《灰中的敘述》,第153-169頁,上海文藝出版 社,2001年版。更詳細的概念解析可參見英國人類學家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以下二Natural Symbols: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pp.57-71,Routledge,2003;Purity and Danger: An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Routledge1984.
    [12]
    洪子:《中國代文學史》(),第26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3]
    洪子:《中國代文學史》(),第25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4]
    參見子東《了忘卻的集體記憶》,第168-223頁,三聯2000年版。
    [15]
    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第37頁,日碧力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 Anne Whitehead
    ,Trauma Fiction,p,161,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 Roger Luckhurst
    ,The Trauma Questionpp.1-15,Routledge2008.
    [18] Dominick LaCapra
    ,Writing History, WritingTrauma,p.96,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19] Cathy Caruth(eds
    。)Trauma: Explorations inMemory,pp.4-5,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 Cathy Caruth(eds
    。),Trauma: Explorations inMemoryp.5,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21] M. Micale and P. Lerner, TraumaticPast: History, Psychiatry and Trauma in the Modern Age, p.10, CambridgeUniversity, 2001.
    [22] M. Seltzer, (1997) ‘Wound culture: Trauma in the PathologicalPublic Sphere’, October 80: p.18.
    [23] Andreas Huyssen
    ,Present Pasts: UrbanPalimpsest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p.8,StanfordUniversity Press,2003.
    [24] Dominick LaCapra
    Writing History, WritingTrauma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
    ·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第3頁,日碧力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
    :《創傷與懷并存的極記憶(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387.html)、《五十年后的 創傷記憶(代中國研究》2007年第3)。記憶是指史災幸存者的后及其同代人創傷記憶,他們沒親歷歷史的災,他 記憶建立在家庭、社會文化于災的敘述和播之上。方面的研究可參見Marianne Hirsch,The Generation of Postmemory: Writing and Visual Culture After theHolocaus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2.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