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戲劇研究者田本相認為,中國話劇百余年的發展史 上,“兩度西潮”應包括新中國成立后內地引進前蘇聯戲劇的潮流,以及新時期初期引進外國戲劇的潮流。而對于近些年,外國劇團、劇目演出大量涌入中國的趨勢 以及對本土話劇產生的重要影響,田本相認為,新時期戲劇的“二度西潮”正在形成。它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形成的“一度西潮”,在引進方式、引 進規模、傳播效果等方面都體現了新特點,值得業內認真審視和評估。
源 起
從比較戲劇史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一部中國話劇史就是中國人接受外來戲劇以及戲劇思潮的影響,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中國話劇的歷史。因為話劇畢竟 是一個舶來品,外國戲劇對中國戲劇的影響是必然的,但是關鍵在于我們是怎樣“接受”,就像魯迅說的我們怎樣“拿來”。根據目前顯示的資料看,這次引進外國 戲劇是有它的特點的。從歷史上看,文明戲時代,主要是上海教會學校的演劇和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受到日本新劇的影響,自然也有外國戲劇的翻譯。五四時期,新 劇的倡導者號召以外國戲劇為榜樣建設新劇,主要是翻譯外國的劇作,另外留學歐美的如洪深、張彭春、宋春舫等將導演制引進到中國。左翼戲劇時期,左翼戲劇主 要受蘇俄戲劇的影響,更多的演出了外國的劇目,翻譯改編外國戲劇。抗戰時期,基本上隔斷了同外國戲劇的交往,但是,對蘇俄的戲劇也有所翻譯。新中國成立 后,在向前蘇聯學習的口號下,在戲劇界普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主要靠請來的前蘇聯專家開辦培訓班,以及從前蘇聯留學回來的專家來引進前蘇聯的戲劇,主 要也是翻譯。間或也有前蘇聯、日本的話劇到中國演出,都是作為外交中文化交流舉辦的,且數量很少。新時期,第一次“西潮”,在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浪潮 中,西方現代派戲劇、布萊希特、梅耶荷德等人的戲劇及其理論蜂擁而入,主要是翻譯外國劇本和譯介外國的戲劇理論思潮,請外國專家來華導戲,但外國戲劇來華 演出也不是很多。
這次以外國戲劇演出為主的“西潮”是獨具特點的:
首先,這是一次具有空前規模的外國戲劇演出的浪潮,京津滬的大劇院以及各種戲劇節和展演,近四五年來此起彼伏、競相推出,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 都是空前的。如北京,國外戲劇類演出場次由2014年的220場增至362場,票房由2014年的2467萬元增至7757萬元(《2015年北京市演出 市場統計與分析》,2016年1月4日《北京日報·文化產業評論》)。
其次,這次來華演出的有一些是世界一流的劇院和劇團以及導演和演員,這也是前所未見的。
其三,這是一次立體的多元的外國戲劇的引進。和以前不同的是,他們是原汁原味的演出,讓中國戲劇人和中國觀眾第一次集中地看到當前外國戲劇的某些真面目。不但引進傳統的話劇,引進著名導演的話劇,也有先鋒戲劇以及肢體戲劇。
其四,基本上是主動地拿來,并非毫無選擇的。當然,它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對中國話劇來說是有所受益的,甚至可以說受益匪淺。我相信它的價值和影響,將會逐漸地被消化被吸收被認識。這里有一個前提,必須對它給予客觀的評估,科學的總結。
成 因
那么,這一輪外國戲劇的演出熱潮是怎樣引發的,是“偶發”,還是有著它必然的原由?如果把“二度西潮“看作是一次“偶發”的事件,或者看作是個 體動機所啟動的,就不是客觀的看法。依我看來,這次“西潮”涌來的原因,是帶有某些歷史的必然性的,也就是說它是風云際會的產兒。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政府加大了對文化經費的投入,民間金融資源也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投入戲劇的意愿,這就給舉辦這些活動提 供了資金的保證。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的氛圍提供了歷史的機遇。也就是說,“二度西潮”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給文化建設、包括戲劇建設提供了必要條 件。
其次,是社會對戲劇文化需求的結果。應當承認,新時期戲劇在經歷嚴重的危機之后,近些年有所復蘇有所活躍,如北京劇場的演出可以說達到歷史最好 的時期,每年有幾千場的演出。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話劇實在是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了:沒有好的劇本,沒有精彩的演出,沒有具有魅力的表演藝術家。尤其是 在觀眾的文化訴求和鑒賞水平有所提高的條件下,就顯得我們的話劇專業化水準是落后了。觀眾期盼著能夠看到一流的演出,希望從觀看外國戲劇的演出中得到滿 足。
再次,從專業角度來看,無論是劇院還是戲劇工作者,也渴望與外國戲劇的交流。他們渴望了解外國戲劇的現狀,希望從中得到借鑒和啟發,渴望中國的 戲劇走出國門。因此,各個劇院相繼舉辦外國戲劇季,或者國際戲劇展甚至提出將世界最好的劇目引進中國的劇場。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個事實:盡管我們開放 了,但是我們對外國當代戲劇的創作和戲劇思潮并不重視。單就劇本的譯者來說,在全國已經少得可憐了,幾乎看不到幾個專攻戲劇的譯者。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 有一本《外國戲劇》雜志,僅此一家也早停刊了。我最近看到上海戲劇學院宮寶榮教授主編的一個內部刊物《世界戲劇之窗》,真是欣喜若狂,每期都介紹外國正在 上演的新劇,介紹世界著名的劇院以及演出的院團等等。我們并不缺少資金,一出戲就可以貼補數百萬,為什么就不能辦一個介紹外國戲劇的刊物、一個專門刊登翻 譯劇本的刊物、一本研究外國戲劇的雜志?
總之,從發展中國話劇的需求、從滿足觀眾的需求來說,引進外國戲劇的演出,可以說是新時期戲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的需求,而且是迫切的需求。
啟 示
業內對“二度西潮”也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從我讀到的文章來看,總體上還是肯定的。從歷史上看,文明戲的誕生,就是中國第一度西潮的產兒,而五 四新劇更是在開放的文化環境中形成戲劇文本創作的浪潮,以及導演制的引進。新中國成立,引進蘇俄戲劇,特別是引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對全國的話劇 舞臺藝術起到提升的作用。新時期戲劇更在開放的聲浪中,在西方戲劇浪潮的影響下,使中國舞臺來了一次大變革。對于新時期戲劇的“二度西潮”它的影響是可以 預期的。
第一,讓我們看到了當前世界戲劇的發展現狀。雖然不能說是全面深入的了解,但還是看到大致的面貌。因為“二度西潮”來華演出的國家和地區還是比 較多的,歐洲的就有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瑞士、挪威、波蘭、立陶宛等,還有以色列,以及我們的鄰國日本、印度、韓國等,過去從來沒有來華演出國家的劇 團都請來了。還有從世界著名的戲劇節如英國的愛丁堡前沿劇展、法國的阿維尼翁戲劇節,以及戲劇奧林匹克等選來的戲,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請來的是一些具有世 界聲譽的戲劇院團,如俄羅斯的莫斯科藝術劇院、以色列蓋謝爾劇院、法國圣尼亞國家劇院、 俄羅斯的亞歷山德娜劇院、塞爾維亞的南斯拉夫話劇院、波蘭華沙國家話劇院、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德國塔利亞劇院、俄羅斯的莫斯科高爾基藝術劇院、德國柏 林邵賓納劇院、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丹麥的歐丁劇院等,這些劇院的演出讓國人大開眼界。
第二,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戲劇藝術多元發展的格局,以及當前發展趨勢。一些聞名世界的“大導”,如英國的彼得·布魯克、波蘭號稱“歐陸劇場巨人” 的克里斯蒂安·陸帕、德國的托馬斯·奧斯特瑪雅、日本的鈴木忠志、美國的羅伯特·威爾遜等,展現出當代導演藝術的潮流。不同導演所帶來的不同的戲劇觀念: 對經典劇作的創意解讀、與新技術的結合、肢體戲劇的興盛,等等,確實令人眼花繚亂。
第三,在邀請外國戲劇來華演出中,正在形成中國戲劇舞臺演出的新景觀,逐漸使外國戲劇的在華演出成為常態。這也是一個戲劇大國應有的常態,讓觀 眾經常得到欣賞外國戲劇的機會,也使戲劇人看到外國戲劇新的進展。這些自然會豐富觀眾的藝術生活,給中國戲劇發展注入新的推力。在引進外國戲劇中,自然也 會促進我們的戲劇走出去,在這樣的戲劇交流中,讓中國話劇和世界戲劇交匯起來,進入世界戲劇的大格局中。可以說,各種戲劇節和展演,成為中外戲劇人交流的 橋梁,濮存昕在參加天津大劇院主辦的曹禺國際戲劇節時就深有感觸地說:“本屆戲劇節邀請了歐洲著名的劇團來津,使觀眾坐在天津大劇院就可以博覽天下藝術。 像《假面·瑪麗蓮》,它第一次讓中國觀眾走近了波蘭戲劇,并讓兩國的戲劇工作者坐在一起對話”。
第四,讓我們看到了本土戲劇同世界戲劇的差距。“二度西潮”是對中國話劇最尖銳的挑戰、也是全面的挑戰。在天津大劇院舉辦首屆曹禺國際戲劇節、 帶動外國戲劇來華演出之時,《文藝報》記者提出疑問:“這些國外演出對我們國內的戲劇創作究竟留下了什么?是技術引領舞臺美學風潮的啟示,還是對戲劇本真 問題的追問?它們對我們本土戲劇的培植究竟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南開大學教授李錫龍看過這些劇目后,認為此次參與曹禺國際戲劇節的國外劇目把當下國內戲劇 發展中有待解決的很多問題拋了出來。比如媒介和戲劇的關系,《朱莉小姐》《耶德曼》都涉及到了多媒體參與戲劇演出的問題;比如經典與時代的關系,如何在適 應時代審美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經典的時代內涵,尋找恰當的美學載體、表現形式,讓今天的觀眾從舞臺的經典解讀中受到靈魂的震撼。”(徐健: 《激活本土戲劇的創造力才是關鍵》,《文藝報》2014年5月19日)
總之,從思想到藝術,從戲劇觀念到戲劇思維,從編劇、導演、表演藝術到舞臺美術、舞臺管理以及敬業精神,都可以看到我們的話劇確實是衰落了。 我們的差距究竟在哪些方面,究竟有多大,應該實事求是地給予客觀的評估,只有正確的評估,才能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戲劇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
當然,也讓我們思考,中國話劇究竟向何處去?中國話劇藝術究竟如何發展?讓我們思考中國百年話劇是否有我們值得發揚的東西。在面對西方戲劇的浪 潮時,我們是東施效顰還是走出自己的道路,像當年老一輩藝術家那樣致力于創造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中國話劇?我希望外國戲劇來華演出成為常態,但是, 我們也不能讓中國的戲劇舞臺成為外國戲劇叱咤風云的平臺。
第五,讓我們看到世界戲劇也處于一個轉型時期,戲劇發展不但帶有許多不確定性,也看到世界戲劇原創力萎縮的態勢。“二度西潮”上演的外國戲劇,據我觀察,一是經過重新解讀的經典劇目,二是對經典劇目和小說改編的劇目,這兩項占多數,而原創劇目較少。
就以一度盛行的后現代主義戲劇來說,雖然出現過一些轟動一時的劇目,但是沒有出現過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經典劇目和戲劇大師,不可否認,它的確反映了當代世界戲劇原創力的萎縮。這種現象不是孤立的,原創力的萎縮又是與現代哲學的萎縮等因素緊密相連的。
問 題
“二度西潮”提出的問題很多,單就外國戲劇演出來說,也有值得深刻檢討的地方,表現在:
一是外國戲劇引進的潮流還處于初始階段,因此盲目引進、熱而無序的現象還是有的,在這里有著改進的巨大空間。
二是客觀地介紹宣傳和開展準確而實事求是的劇評很有必要。在引進這些劇目時,最好得到懂得引進這些戲劇的國家和地區的戲劇和語言的專家意見,那 種單憑廣告宣傳或者一般理解的介紹和評論,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尤其是不懂外國戲劇語言的戲劇批評,往往是浮光掠影、不大靠譜的。真正發揮引進戲劇的效 果,必須具有眼光,真正將有藝術水準的引進來,還必須有真切的戲劇批評。我仔細看過一些評論,也是說好話的居多,肯切的批評還是比較少的。這也反映了我們 戲劇批評對這樣的外國戲劇演出浪潮缺乏準備,缺乏批評人才。
三是需要逐漸規范外國戲劇的演出,使其不至于成為外國人在這里賺錢、撈錢的活動,同時,也必須注重“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現真正的戲劇交流。
顯然,人們對于未來邀請外國戲劇來華演出是有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