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關于深入生活的話題,我好像已經談了很多次。因為我有那么一次掛職當縣長的經歷,而且因為下去掛職,寫過很多作品,形成一個掛職系列。不過就這個問題而言,我最近確實很惶惑。為什么呢?因為形勢比人強,我覺得很多東西都在變。過去還有堅定的信念,覺得沉下去,就能夠得到好東西,得到足夠的東西。其實現在想想,又有點猶豫,有點彷徨。作家沉下去,真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嗎?現在這個看法發生了動搖,我覺得不一定。因為,當下的一個現實是,現在的基層已經跟過去的基層不一樣了,而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主觀心態也發生了變化。那些土生土長的樸實的農民以及基層干部,包括原生態的村莊,都很難找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心心念念的所謂“鄉愁”,已經沒有了載體。
所以,我們沉下去,看什么、寫什么、體會什么,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不是發展得到了什么結果,也不是對現狀惋惜和哀嘆,就是這個發展過程本身,是非常驚心動魄的,是最值得我們書寫的。它未必好,也未必不好,因為它就是現實本身,或者說,是歷史發展的邏輯對現實最真切的碾壓。這種碾壓就像修一條高速公路一樣,破壞了很多,也建設了很多,可能這就叫破壞性建設。是的,修高速公路破壞了很多自然景觀,但它提高了經濟效益,給更多人提供了生活的方便。那么我們現在沉下去,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寫出來,這個變革的心路歷程寫下來。比如,我們大家推崇的《百年孤獨》,它給我們述說的也不完全是一個蒼涼的結果,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和無奈。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沉下去,一定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批判。那種無端的情緒宣泄、咬牙切齒的憤怒很容易,但值不值得稱道,是不是符合我們內心的真實追求,是不是符合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值得深入地考慮。如 果說到敬畏,我覺得這就是敬畏。我們要對現實進行甄別,進行梳理和歸類,不管是謳歌還是批判,要對現實心存敬畏。
至于說到作品的真善美,確實不好講,即使能講,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也很難說清楚。說實話,我覺得隨著價值觀的多元化,真善美的標準一直在游 移。過去總是有人講,凡是真的就是善,凡是善的就是美。現在看來,未必如此,尤其反映在藝術作品上,更難講。但是我借劉恒老師一句話,作為一個作家,首先 還是要講真話,至少不能昧著良心說話,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不是一句空話,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話,硬寫出來讓別人相信, 最終會成為笑柄,尤其是成為兒孫的笑柄,我覺得這是很可怕,很瘆人的。當然,多寫一些鼓舞人心的東西,或者叫做正能量的東西,這是應該的。面對一個急劇變 革的時代,一個需要凝聚共識的時代,我們需要相互攙扶,需要抱團取暖,需要相互鼓勵著往前走。但是,那個前方必須是我們共同的前方,是我們想要的前方,至 少不是我們不愿意去的前方、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前方,這是一個作家最低的底線,我也相信這是我們的共識。
我們的作品還是要更多地弘揚善,至少是要維護善,要替底層的人民發聲。這不是說一定要描寫或者揭露什么陰暗面,基層的人民群眾需求很多,但他們 的需求,在我們國家宏大的敘事里面,往往被忽略。不僅僅是什么征地、拆遷、留守兒童這些浮面的東西。有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還沒真正涉及到。比如村委會的 民主海選問題,比如家族勢力對基層政權的把控問題,比如基層百姓伸張權力的渠道堵塞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關注,需要我們給他們送去溫暖。這些東西可能比扶 貧、比慈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