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古今中外,好的文學作品總是留在一代代人的心中,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感,激勵人的意志。文學的潛移默化,伴隨著人的成長,關聯著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強盛。它的作用難以形容、無可替代。尤其是少年兒童,當他們吟誦著李白、杜甫的詩句,心頭留下的是怎樣的一種自然情思、家國情懷?當他們讀著冰心的散文、葉圣陶的童話,心田種下的是怎樣的一種愛與同情?文學的根本價值在于審美價值、情感價值。藝術的最美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近年來,一些人卻視少年兒童為賺錢的對象,急功近利。這些現象的出現,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事實證明,這個問題解決得好,文藝就繁榮、發展,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文藝就凋零、停滯。
對于文學批評來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待文學創作。把真正描述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反映人民思想的好作品發現出來。比如有的蒙古族青年作家,從小生長在大草原,與彪悍、高大的牧羊犬為伴,與剛烈、奔馳的駿馬為友,與勇猛、野性的諸多動物為鄰。他的動物小說既寫出草原人們與自然萬物的共處共存的美好生態,更寫出天人合一的家園情韻、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描寫草原兒童與草原動物之間深情難舍、深切相助時,也自然地表現出人心的純真、人性的善良、人情的篤厚;又由此對照地寫出現實中存在的物欲橫流、拜金主義,使批判蘊涵其中。這樣的作品適合大眾的審美意識和精神需求,也很符合兒童愛動物、喜奇異的心理特征。經過兒童文學界的評述、評論,他的動物小說、散文,擁有了南北各民族的少年兒童讀者。
但同時,一些出版社、一些作家使兒童文學創作成為批量化、程序化的“生產模式”,也有了一些脫離現實、故弄玄虛的所謂魔幻、懸疑、驚悚的作品,以致使兒童文學領域中也有了過度追求市場化、娛樂化的不良傾向。糾正偏差,就必須從思想上真正認識“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作為一名黨的文藝工作者,文學批評就是在文藝戰線上戰斗的武器。要正確地、恰切地使用好這個武器,就必須切實“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這也是我們把握、開展文學批評的基本準繩。
文學批評中對“人民”的觀點的強調,在今天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不少作家在談兒童文學中的游戲精神、在談西方作品中兒童形象的自由身心,但當下各民族兒童最缺少的是什么?他們最需要閱讀的又是什么?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實際,是任何兒童文學創作都無法繞開的。
文學批評是文學的批評,好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會有美妙的構思、巧妙的布局、奇妙的想象、精妙的細節,常常會在妙趣橫生、妙不可言之中,“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因此,文學批評也必須運用藝術的觀點,引導人們不斷提高閱讀、欣賞水平,在閱讀、欣賞中“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人們常常誤以為文學批評文章就是枯燥干巴的說教,其實,好的文學批評文章,總是凸顯作品的精妙所在、精髓所在;“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它本身也是精湛、精彩的。
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本是文學的兩翼,兩翼都硬朗了豐滿了,文學才能高高飛翔于創作自由的天空。可是,多年以來,文學批評總是滯后于文學創作。除去客觀的原因,文藝批評工作者自身,“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至關重要,“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旳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更為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