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 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 前方。
歷史反復證明,沒有對社會現實深入肌理的體驗、鉆研和理解,就沒有優秀乃至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的誕生。從事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對 作家藝術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了解現實、熟悉現實。當下,不少優秀的現實主義文藝作品持續火熱,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歡迎。但另一方面,現實主義在某些創作 者、新潮理論家、批評家那里已經成為“過去時”,幾乎等同于觀念的保守和落后。
那么,歷史悠久的現實主義為什么具有這樣的魅力? 現實主義什么樣的品格和境界奠定了它的魅力? 在中國文藝由“高原”向“高峰”躍進的過程中,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話人】
張 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程光煒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崔志遠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苗長水 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創作室主任
欒梅健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現實主義的“干預性”
現實主義文學最基本的功能“愛與善”,仍然是體現這種“干預性”的最主要的內容。“干預”丑與惡力量對社會生活的干擾破壞,推動人們向愛與善的方面發展與健全自己的心靈世界,這正是“干預機制”本身最深刻的含義。
張江:在當前的文藝界,關于現實主義存在這樣一組貌似矛盾的現象:一方面,現實主義在某些新潮理論家、批評家那里已經成為“過去時”,幾乎等同于觀念的 保守和落后;另一方面,現實主義文藝作品卻持續火熱,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普遍歡迎。歷史悠久的現實主義為什么具有這樣的魅力?什么樣的品格和境界奠定了現實 主義的魅力?在中國文藝由“高原”向“高峰”躍進的過程中,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程光煒:現實主義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術語,最早出現在 十八世紀德國的劇作家席勒的理論著作中。但是,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文學流派和創作方法的名稱則首先出現于法國文壇。法語中的Rea1isme一 詞,來源于拉丁文Rea1istas(現實,實際)。眾所周知,巴爾扎克(1799-1850)是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深刻含義上的作家,他的《人間喜劇》 乃是深刻的規范化的現實主義文學。十九世紀文學的主潮,毫無疑義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偉大作家是其突出的代表。
受其影響,上世紀2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有“文學研究會”等現實主義文學流派,涌現過茅盾、葉圣陶、許地山、王統照等代表性小說家。他們高舉現實主義的旗幟,強調“寫實主義”,使現實主義寫作在新文學中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學潮流。
上世紀50年代,文學界關于“干預生活”的討論與探索,雖然為當時的蘇聯文學的小說寫作所引發,但卻適應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自身需求,推動小說寫作的 現實主義向度與力度。從那個時候開始,“干預生活”實際上成為了我們現實主義小說寫作的內在元素。上世紀50年代王蒙等人的“干預生活”小說,如《組織部 新來的年輕人》等,就產生過較大影響。承接這一傳統出現在80年代的,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但1985年后因文學轉型,上述文 學潮流有所弱化和變異。
八九十年代路遙創作的中篇小說《人生》和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應該是“干預生活”文學傳統最好的承繼。值得 注意的是,三卷本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去年被改編成電視劇熱播后,仍然在廣大觀眾中獲得很高的認同感。很多人從孫少平充滿坎坷的人生奮斗中重新找回自己 青年時代的身影,經歷了精神洗禮,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操得到極大的提升。
路遙作品的持續走熱,提出了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為什么在文 學走向多元化之后的今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依然能重返社會現場,積極參與公眾生活?它為什么還能產生如此巨大的社會凝聚力,對社會正義和世道人心有明 顯的正面引導作用? 這是因為,盡管當代文學獲得了巨大的歷史進步,作家批評家各呈風采,最近30年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批評文章,然而讀 者和觀眾卻始終對現實主義作家作品和文學批評保持著較高的認同感。其中主要原因,我認為就是:我們對物體的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于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 在是一致的。現實主義就是關心現實和實際。雖然不可否認,現實主義作家作品之外的其他文學流派和藝術形式,也可以滿足社會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現實主義的“干預性”雖然包含極其豐富復雜的內容,但現實主義文學最基本的功能:愛與善,仍然是體現這種“干預性”的最主要的內 容。“干預”丑與惡力量對社會生活的干擾破壞,推動人們向愛與善的方面發展與健全自己的心靈世界,這正是“干預機制”本身最深刻的含義。
現實主義是有機體系
雖然現實主義自19世紀50年代產生以來,在國內外的文學流變中,涌現出不同的形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但就其基本的特征來看,基于“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內核,突出真實性,重視客觀性,強調典型性,都是具有貫穿性的基本要義。
張江:在我看來,現實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或者說最鮮明的理論個性,就是它強烈的與現實交互作用的沖動和品格。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現實主義創作對現 實的關注和倚重,包括真實性、客觀性、典型性的訴求;其二,現實主義創作對文藝作品認識現實、理解現實、干預現實功能的追求。兩個方面互相支撐,彼此策 應,構成了現實主義的核心理念。
崔志遠:雖然現實主義自19世紀50年代產生以來,在國外和國內的文學流變中,涌現出不同的形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但就其基本的特征來看,基于“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內核,突出真實性,重視客觀性,強調典型性,都是具有貫穿性的基本要義。
這里最為重要的基點是真實性、客觀性、典型性。而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客觀性、典型性,并非單擺浮擱,互不相干,而是相輔相成,緊密勾連。可以說,真實性 的要義在于真實表現“現實關系”的認識方法,典型性是指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思維方式,細節真實則體現為細節描寫的特征性手法,這樣三個層面, 內在地包含了歷史感的人文精神、理想精神和科學批判精神在內的理性精神。三個層面不僅密切相關,而且和理性精神緊密相連:愈是追求文學表現的客觀真實性, 便愈要強調創作主體的理性精神;反之,創作主體的理性精神越強,越能實現文學的客觀真實性。如此,文學便具有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
強調客觀真實性的認識方法,是現實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馬恩之前的現實主義有兩個重要命題:“模仿自然”和“再現生活”。馬恩將其升華為“真實地描寫現 實關系”,包括:歷史發展的具體階段上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影響整個社會生活發展的現實關系,即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歷史走向;“最現代的思想”,即時代 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精神和審美情操。如此,將“自然真實”與“生活真實”上升為“歷史本質真實”。
“真實地再現典型 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實際上強調的是典型化的思維方式。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典型人物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古希臘以來一直把典型視為類型,啟蒙主義時期方有 “個性說”。見解獨到的是歌德的“特征”論和黑格爾的“完整的性格”論。恩格斯則在此基礎上提出:“每個人都是一個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 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二是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關系,馬恩之前大都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單向影響,黑格爾的“情致”說看到“情境”和“情致”的 相互作用。恩格斯的“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則是對人物和環境辯證關系的整合性思考。二者的聯系愈充分,人物性格便愈典型,對“現實關系”的反 映也就愈深刻。
細節真實,實際上要體現為細節描寫的特征性手法。即強調細節的真實性和整體性。最早關注細節描寫的是狄德羅,對細節描寫 和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巴爾扎克,但對細節整體性關注不足。恩格斯提出“細節真實”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結合,強調“我們要不知道這些細節,就 看不清總畫面。”這無疑對典型化的藝術思維提供了保障。
上述三個層面緊密聯結相互作用,從認識方法、思維方式到特征性手法,從宏觀到微觀,層層制約和步步落實,反過來又從微觀到宏觀層層保證和升華,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系。
努力進入當下生活
今天社會分工的細化,時代發展的加速,都對作家藝術家把握現實的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我們發展得越快,我們的成就越令世界矚目,這種對現實的陌生和疏離就越嚴重,中國作家的現實短板就越明顯。
偉大作品的誕生,需要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最基本的一點,要有過硬的閱讀生活,尤其是閱讀當下生活的能力。
張江:從事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對作家藝術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了解現實、熟悉現實。從當年的巴爾扎克,到中國當代的柳青、趙樹理,歷史反復證明,沒有對 社會現實深入肌理的鉆研、體驗、理解,就沒有優秀乃至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的誕生。今天,社會分工的細化,時代發展的加速,都對作家藝術家把握現實的能力提 出了嚴峻挑戰。
苗長水: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成長時的社會變遷,平素受到的文學熏陶,后來接受的文學教育,都使現實主義的影響深入骨 髓,也使我自己的寫作靠近著現實主義。作為這樣一個作家,似乎不必特別強調責任意識、使命擔當,我以為那就如同拿起槍就要戰斗一樣,拿起筆也要進行戰斗, 當然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層面的戰斗。
21世紀有許多狀況不確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中國正在走向強大。但是,奇跡的創造,時代的變遷,我 們每時每刻的生活是怎樣發生和進行的,這些內容卻總是比較難以進入我們的創作生活。某些作家、藝術家好像都不是生活在這個時代和社會中的人,他們的作品也 好像來源于另外一個時代和社會。更糟糕的是,我們發展得越快,我們的成就越令世界矚目,這種對現實的陌生和疏離就越嚴重,中國作家的現實短板就越明顯。
比如軍隊生活,我們這支軍隊最重要的原則是“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這些令美國人都不得不潛心研究的經驗,是我們最重要的戰斗力生成法寶。黨組 織的觀念在我軍軍人心目中和行動中的神圣感,是許多作家都無法想象的,絕對不可忽視。就軍隊作家而論,如果不把這樣的生活體驗透、研究到家,你就不可能寫 好中國當代軍人,不可能寫出比其他國家的軍事文學更強、更美的作品,比 《靜靜的頓河》 《第二十一條軍規》 更加經典的當代中國軍事文學。
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我們的文藝創作仍然“有高原、無高峰”,我們不禁要問:那些能夠帶來強烈視覺和情感沖擊,具有特別震撼的藝術效果的作品,為什么 沒有伴隨國家的強盛而誕生? 作家的天分不足,還是努力不夠? 在我看來,作者的才華只是成功的一種要素,努力也并非總是帶來理想的結果。偉大作品的誕 生,需要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最基本的一點,要有過硬的閱讀生活,尤其是當下生活的能力。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把陽光帶進現實
生活中的溫暖、感動、振奮、雀躍更多,更精彩,更值得書寫。問題的關鍵,是你的眼睛盯著哪里。
現實主義倡導介入現實,干預現實,這種“介入”和“干預”,其目的無疑是讓現實變得更美好。
張江:對于現實主義創作,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現實總是紛繁、駁雜、纏繞的,既有令人沮喪的一面,也有令人歡欣的一面,既有陽光灑滿大地,也有陰雨籠罩天空。
如何取舍,如何選擇,或者說,將哪一面呈現給讀者、觀眾,就成為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
作家藝術家當然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選擇的背后往往又隱藏著創作者自身都習焉不察的心態和習慣。我們還是期望,文藝創作者要把更多的陽光帶進現實。
欒梅健:長期浸淫于文學研究之中,會越來越信服“文學是人學”的理念,認同文品即人品的說法。所以,包括作家在內的文人,自身的心態養成,人格修為,絕非無關緊要,而是至關重要。現實主義作家如何看待現實、讀取現實,同樣有這個問題。
哲人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它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即在最初的本原意義上,人是混沌的,復雜的,多元的。
然而,有些文學研究者卻也時時在向人們提供著這樣似乎是矛盾的事實:汪精衛是漢奸,但是他的舊體詩卻常常閃現出俊朗的藝術才華;周作人是漢奸,但是他的散文卻仍然意蘊深長,耐人尋味。
對于這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多有懷疑,甚至是完全反對的。
魯迅在 《文學與出汗》 一文中,認為 《紅樓夢》 中看大門的焦大出的是臭汗,而嬌滴滴的林黛玉出的是香汗,這不是牽強的勉力為之,而是自然而然流露的結果。
即如汪精衛吧,早年作為反清愛國團體南社之一員,他的詩慷慨、激昂、大義凜然,而后期叛國以后,大都是自憐自怨的哀嘆之聲。
周作人在“五四”時期是新文學運動的主將之一,《人的文學》《平民文學》 等文大都是健康、明朗之作,而在“附逆”以后,其作品大都則退回內心,在細微、瑣碎的文章之中時時露出怯懦、恐懼之色。
其實,這只是人類情感生活中的常態。高興時會笑,痛苦時會哭。同樣地,對生活樂觀的人,常常會發現人生中的美好;對生活悲觀的人,則往往會無端地對社會充滿怨恨。
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也就有什么樣的藝術表現。
言為心聲。這不是什么矯飾,也不是什么造假,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毋庸諱言,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累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事實,也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但是,與此相反的是,只要換一種眼光,換一種心態,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溫暖、感動、振奮、雀躍更多,更精彩,更值得書寫。問題的關鍵,是你的眼睛盯著哪里。
張江:現實主義倡導介入現實,干預現實,這種“介入”和“干預”,其目 的無疑是讓現實變得更美好。
事實上,歷史上的諸多現實主義經典名著,的確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創作理念,一定會推動今天的文藝創作更好地發揮應有的功能。